2025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33 浏览数:30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距今4300—39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平面图(面积约280万平方米)。该遗址可以用于研究(  )

A.奴隶制国家聚族而居的状况B.仰韶文化较高的阶级分化C.中国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中原地区国家的初始形态

2.

西周时期周天子在分封、册命、赏赐等政治场合对臣下的称名方式主要有私名和官名两类;春秋时期周天子王命中的称谓却以亲属称谓如 伯父 叔父 伯舅 等为主。这一变化反映了该时期(  )

A.统治者重视维护儒家伦理道德B.旧有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C.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逐渐强化D.周天子借亲缘关系维系分封秩序

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阐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 ;庄子指出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墨子也说 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这体现了三位思想家(  )

A.思想逐渐趋同B.对社会统治失序的反思C.阶级利益一致D.对中央集权理念的认同

4.

战国秦的基层社会统治,借助民间自治秩序,任用聚落中自然产生的领袖为里吏,辅助官僚行政体系施政。但秦在吞并六国的过程中调整了里吏选任原则,将原有领袖排除,选用无爵或低爵平民担任。秦的这一措施(  )

A.反映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B.确保了基层统治秩序的稳定C.利于加强对基层的权力渗透D.体现了社会各阶层趋向平等

5.

南北朝时期,一些少数民族出现了对自己祖先双重记忆的现象。如《魏书》记载 侯莫陈氏 代北虏姓 ,是鲜卑早期 九十九姓 之一。但《唐相州刺史侯莫陈肃碑》却记载:“(侯莫陈肃)汉中山靖王胜之后……避难于代……改姓侯莫陈焉。 该现象折射了(  )

A.原有民族布局被彻底打乱B.胡汉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C.华夏认同的观念逐渐萌发D.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形成

6.

自贞观时期开始,政治体制朝着使职化的方向发展,官职与权责对应的传统日趋瓦解。《旧唐书·职官志》载: 其时以他官预议国政者,云与宰相参议朝政,或云平章国计,或云专典机密,或参议政事。 这表明当时(  )

A.选官制度发生变化B.分化事权导致冗官现象C.专制集权逐渐强化D.三省一体化的趋势增强

7.

有学者认为,在古代某个时期,自秦汉以来多元并存的思想意识形态经过反复整合,终于进入到创造性转换的新阶段,一个以伦理纲常为哲学本位的新儒家体系得以最终建立。该儒家体系(  )

A.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以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C.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D.以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8.

在古人眼中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宋代, 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更具时代特色。陆九韶在《居家正本制用篇》中提出 随赀产之多寡制用度之丰俭,合用万钱者用万钱不谓之侈,合用百钱者用百钱不谓之鄙,是取中可久之制也。 这种观念的产生(  )

A.折射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B.体现了理学对民众的内在道德要求C.推动了奢侈之风逐渐盛行D.反映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弛

9.

大德二年(1298),朝廷规定,蒙古、色目人不必丁忧。大德八年(1304),则规定今后除应当怯薛人员、征军官外,其余官吏父母丧亡,丁忧终制,方许叙仕。夺情起复,不拘此例。蒙古、色目人员各从本俗,愿依上例者听。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统治者(  )

A.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B.对于儒学社会功能的重视C.致力于大一统的实现D.对各族治理方式的一体化

10.

下表为18—19世纪国内运往江南地区的稻米量,据表可知,该时期下述地区(  )

时间

稻米年输入量

备注

来源

18世纪初

1000万石

输往江浙地区

全汉升、王业健《清雍正年间的米价》

18世纪后期

15002000万石

四川、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每年输出米数量,大部分输往江浙

黄国枢《十八世纪中国粮食供需的考察》

1840年以前

1500万石

江浙每年从湖南、四川输入米1000万石,从安徽、江西输入米500万石

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的国内市场》

A.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B.农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C.地区性商业中心业已形成D.区域分工现象渐趋明显

11.

光绪年间,两江总督曾国荃说皖南茶价 定于洋商,彼方故意勒掯 ,致 十商九困 ;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到汉口茶务虽为洋商 压镑、退盘、割价,多方刁难 ,而 别无销路,以致甘受抑勒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传统大宗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B.经济主权受到西方资本输出的冲击C.政府推卸保护民族经济的责任D.商品贸易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2.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积弱溯源论》,在论述国家与国民间关系时提出: 有国者仅一家之人,其余则皆奴隶也。是故国中虽有四万万人,而实不过此数人也。夫以数人之国与亿万人之国相遇,安所往而不败也? 这表明梁启超(  )

A.阶级立场已经发生转变B.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C.认识到变法失败的根源D.主张唤起民众的国家意识

13.

1917年,英、法实施对丝绸和茶叶的禁运,使一些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失去了市场。同时,欧洲列强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对中国采购工业设备产生了不利影响,正当外国竞争减少刺激民族工业增长时,这些工业要获得所需机器却变得十分困难。据此可知(  )

A.民族工业丧失了欧战期间良好的发展机遇B.一战对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双重影响C.列强的资本输出阻碍了我国工业设备采购D.欧洲的对华贸易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

14.

周恩来回忆国民党一大后的历史时,曾说: 国民党和他们的三民主义,靠着我们才得以把影响扩大……各省国民党的组织,也由于我们同志的努力而建立和发展起来。当时各省国民党的主要负责人大都是我们的同志。 这体现了当时共产党(  )

A.掌握了国民大革命的领导权B.非常重视自身组织建设C.致力于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D.积极开展民族民主革命

15.

20世纪40年代,陕北地区流传歌谣: 山丹丹那个开花红艳艳,部队开荒在山前,各路英雄汇一起哟,英雄个个呀抢争先,抢争先 两支枪,两支枪,一支枪,能打仗,一支枪,能开荒,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 这反映出(  )

A.减租减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陕甘宁边区重视对人民群众的劳动教育C.解放军积极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D.根据地努力发展生产以打破敌人经济封锁

16.

下面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的军事方针。材料体现出中共(  )

作战原则

采用运动战,若干地方和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不可避免,而且是必要的

作战方法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政治方面

加强和人民群众的紧密合作,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财政供给

既要满足自卫战争的物质需要,也要使人民负担有所减轻

A.国民革命时期联合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土地革命时期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反围剿斗争
C.抗战时期在根据地进行灵活多样的斗争D.解放战争初期采取积极的战略防御方针

17.

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 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 周恩来的发言推动了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该会议(  )

A.贯彻了非集团化的原则B.孕育出了团结友谊合作的精神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18.

1961年3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 农业六十条 规定: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在规模上均不宜过大;生产大队要对生产队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超产奖励;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社员可以按规定经营家庭副业。该规定(  )

A.贯彻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奠定了 八字方针 的理论基础C.有利于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D.表明政府克服经济困难的努力

19.

下图为1957—1978年中国农业、工业和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比,据图可知该时期中国(  )

A.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B.农村生产关系适应了农业发展C.经济效率与资源配置出现倒挂D.经济发展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20.

回顾百余年党史,从领导创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到新中国成立后提出 双百 方针,再到改革开放后提出坚持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方向,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注重坚持对文化的领导权B.传承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C.以满足人民思想文化需求作为工作中心D.把马克思主义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21.

圆简印章是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化瑰宝。考古资料显示,在埃及迄今为止已发现了20枚左右的圆筒印章,在古希腊迈锡尼文化层中也发现了数量不一的类似圆筒印章的天青石滚印。这表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之间的交流B.古代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C.西亚文明有一定的传播辐射力D.亚欧文明古国高超的雕刻艺术

22.

下图文物是保存于伊斯坦尔博物馆的《银板和约》副本泥板。该和约是公元前1258年赫梯、埃及两国在卡迭石战役后缔结,条文使用阿卡德语,书面形式为楔形文字。它不仅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和平条约,也是传世最早且有文字记载的国际条约。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  )

A.早期帝国扩张与文明交流B.人口迁徙与区域文化交融C.商业贸易发展与文明互鉴D.古代文字产生与演变历程

23.

14世纪初,欧洲的旧庄园制度已变为有名无实:它已是一个单纯的框框儿、一个空壳、一个骨架,新的经济和社会力量已磨灭了它的实体。此时封建领主纷纷放弃经营自营地,改为出租经营,坐收一定的租金。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封建领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C.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D.专制王权对庄园的管辖不断削弱

24.

1609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成为在这里上市交易的第一只股票,同年第一家现代银行意义的银行和国际结算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也正式设立。这反映了(  )

A.西欧重商主义思潮的兴起B.地中海周边商业贸易的繁荣C.商业革命带来的深刻变化D.通货膨胀引发西欧价格革命

25.

人文主义者研究和推崇古典遗产,是由于他们在古典文化中发现了与中世纪文化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从中获得了探索进取的精神力量。所以文艺复兴表面上是古典文化的复兴,实则是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思想文化的改革与创新。材料意在强调文艺复兴(  )

A.是古典文化和现实社会相结合的产物B.提倡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进取创新精神C.源于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文化内核的推崇D.否定基督教文化的作用以肯定人的价值

26.

根据1787年宪法,联邦政府是有限政府,其职权不能超越宪法的规定。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许多情况在制宪时代未曾出现过,面对这种情况,联邦政府积极发挥职能的有效方法就是重新解释宪法。这一做法(  )

A.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B.突破了三权分立的体制C.确保了美国政治的平稳运行D.促使联邦政府职能扩大

27.

从19世纪50年代后的半个世纪里,具有功利主义思想的地方政治家、实业家与学者聚在英格兰各工业重镇和重要港口城市,陆续创办了十余所宗教无甄别、课程讲实用的新式高等院校,统称 城市学院 。城市学院的兴起(  )

A.促使人文主义向纵深处发展B.适应了工业革命对人才的需求C.推动英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D.开启了英国教育世俗化的进程

28.

关于妇女解放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提出消灭私有制和家务劳动社会化,西方女权主义者还提出一些其他主张,如女性教育及提高性别觉悟,还有从生产、再生产、性和儿童社会化四种结构上进行革命的理论。据此可知,西方女权主义(  )

A.强调阶级斗争手段的运用B.极大地推动了妇女的解放C.有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视角D.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而产生发展

29.

1921年7月,列宁在给俄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建议中正式提出按 商业化原则 搞经济事业的观点。他要求企业要 按商业化原则办事 ,实行经济核算,并号召党员要 学会经商 ,学会做经济工作。这表明苏俄(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B.改变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C.探索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30.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回忆录中提到: 过分狭隘的民族主义把欧洲带到了深渊的边缘。 他很担心德意志民族主义重走老路,认为如果不把德国拴在欧洲,那就有可能重走旧路,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由此可见,阿登纳(  )

A.主张推进欧洲一体化B.意在反思冷战爆发的原因C.竭力谋求德国的统一D.试图消除民族主义的影响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丞相王绾等颂扬秦始皇的功绩:从前,五帝的土地纵横各千里,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 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发布上谕: 太祖高皇帝开基东土,遐迩率服。 各个蒙古部落又望风归顺, 咸禀正朔,以迄于今 是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到了现在, 而六合成大一统之天下 ,东西南北,声威教化所及之处,没有人不尊崇亲近。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相较于秦朝,清前期 一统 一词的内涵有哪些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大一统 模式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8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欧洲教育长期为教会所垄断。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展开了反对领主的斗争,这迫切需要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一些城市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多种课程,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了大学。早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博洛尼亚大学,最早在11世纪末出现,是以研究法学著称的学校,1158年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颁布敕令的保护,学生团体取得了一定的自由权利,发展为了博洛尼亚大学。

——摘编自张磊《欧洲中世纪大学》

材料二
民国初年,政府颁布了《专门学校令》《大学令》等条令,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管理方式完善。1917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又颁布了《修正大学令》,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问题进行了修正补充。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等一系列法令的颁行,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一步步走向规范与成熟。抗战时期,为保证中国教育事业不致因战祸而中断,国民政府又通过了《大学及独立学院各学系名称》《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办法大纲》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汇集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等教育有序地发展。

——摘编自熊明安《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大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反谷物法联盟 是1838年由英国自由贸易倡导者科布登领导的一个游说组织,该组织曾发动近700位牧师集会,让其宣称自由贸易是 福音的政治 。一些英国外交官也在欧洲四处活动,宣讲自由贸易的好处。在宣传的同时,英国于1846年废除了对进口农产品征收保护性关税的《谷物法》,希望以单方面的自由贸易举动,诱使他国贸易自由化。英国还通过双边谈判推进自由贸易运动,1860年签署的 英法条约 规定,英国废除所有制成品关税,并大幅削减丝绸、葡萄酒和其他酒类的进口关税;法国则立即降低煤、铁、机器等进口货的关税。借此条约,英国进一步打开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交易的闸门。

——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

材料二
近百年来,自由贸易一直是英国的传统政策。一战时,英国财政大臣麦肯纳对奢侈品征税,但直到经济危机时仍然有80%以上的进口商品免税。经济危机期间,一些国家利用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向英国国内市场倾销商品,使英国经济更加恶化。放弃金本位制后,英国不再以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增长作为本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提,在危机期间各国普遍实行关税壁垒的情况下,继续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不现实。1932年通过的《进口税法案》规定,除已课税的商品以及小麦、肉类和其他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进口商品外,一律征10%的进口税。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为推行自由贸易而采取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的背景。(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