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27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现,庙底沟类型的仰韶文化从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核心地区,向周围强力辐射,使西到甘青和四川西北部、东到河南东部山东一带、北过河套、南达江汉的文化面貌,达到了空前一致的局面。不仅如此,它的影响力还直接、间接地波及到更遥远的周边地区。由此可见,早期中华文明(  )

A.呈现明显的整体化趋势B.边疆与内地的文化互动加强C.具有显著的连续性特征D.已形成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2.

下图为江苏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拓片,类似图像其他地区也多有出土。据此可知当时(  )

A.二牛抬杠耕法得到普及B.畜力在农业中得到应用C.自耕农生活水平较富足D.人力逐渐退出生产领域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 夷夏之辨 主要表现为汉族与内迁各族政权对正统地位的争夺,双方都以华夏正统自居,斥对方为僭伪。汉族政权藐视内迁各族文化,鼓吹 戎晋不杂 ,内迁各族则抓住 夷夏之辨 的文化意义大做文章,为其统治的合法性寻找理论支点。这一现象(  )

A.反映出民族间交流交融趋于停滞B.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有限C.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向心发展趋势D.折射出南北方的矛盾日趋激化

4.

有学者认为:为了摆脱因军费开支巨大而造成的财政困境,南宋朝廷只得发展海外贸易以拓展财源;另因政治中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分立政权的阻隔,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畅通,南宋政权只能加紧开拓海上陶瓷之路。这一观点重点阐述了南宋政权(  )

A.财政支出的窘迫性B.周边环境的险恶性C.开拓海路的必然性D.向海发展的被动性

5.

下图为朱元璋颁行的圣谕六言。史载,终明之世,全国各地众多家谱都将此 圣谕六言 刊在卷首,载入族规家训,做到家喻户晓,并以此教导族人。由此可见(  )

A.君主意志深入基层B.知识分子认同皇权C.政府强制推行圣谕D.基层秩序日趋巩固

6.

1860年10月,清朝部分官员联名上奏: 驭夷之法,贵有责成。查向来夷务,由军机处办理。惟枢密之地,事务大繁,只能总持大纲,于细微曲折,不能详细考察。应请旨设立办理通商处,以王大臣领之,分为各司,办理各国事务。 这体现出当时(  )

A.外交体制艰难转型B.清朝统治开始分化C.军机大臣地位下降D.国际法规得到承认

7.

1909年6月,湖南各地有关省咨议局的选举投票正式举行,参加投票的选民共计100487名,在初选基础上,又于8月举行了复选投票,选出正式议员82人。1909年10月,省咨议局第一届会议在长沙开幕,讨论了全省有关铁路、文化、教育、政治、实业以致外交等问题的议案,直到12月2日才闭幕。这些举动(  )

A.表明立宪派已经控制了湖南政权B.推动了湖南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进程C.说明湖南士绅高度重视基层治理D.体现出改革官制开始得到国人认可

8.

下表为全面抗战爆发前电厂电费收入统计及电厂用户售电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间

灯户电费

力户电费

电费总计

用户数

售电量度数

力户

灯户

总计

19366

9818

39

9857

903

577

43836

44413

19369

14383

1149

16730

1394

2186

69792

71978

193612

30420

1350

34542

2227

5036

13734

142770

A.西部摆脱了对自然力量的依赖B.民众生活有了普遍提高C.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影响中国D.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9.

1946年4月,《解放日报》报道国民党反动派以11个军26个师30余万人,从各个方向对中原军区实行包围的计划已经完成,并指出 自1月10日停战令下达至4月13日止,据不完全统计,国民党对我进攻225次,进攻点227处,侵占我城镇村片124处 。这一报道(  )

A.揭露了国民党的内战阴谋B.揭示了第二条战线斗争的残酷C.说明国共关系已全面破裂D.使解放军开始警惕国民党军队

10.

下表所示为1950至1953年广东粮食市场公私营占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  )

时间

销售占市场总成交量(%)

收购占市场总成交量(%)

9个重点市场平均

广州市

9个重点市场平均

广州市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1950

33.89

66.11

8.15

91.85

1951

44.00

56.00

53.45

46.55

15.30

84.70

21.28

78.72

1952

77.26

22.74

80.43

19.57

68.42

31.58

48.43

51.57

1953

统购前

98.19

10.81

90.72

9.28

78.57

21.43

66.11

33.89

A.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效果明显B.广东较早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公私合营形式得到粮商认可D.政府在战略资源配置中渐居主导

11.

2016年,外交部启动的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向10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工商界代表和中外媒体讲述各省区的发展特色,为各地与国外开展经济合作牵线搭桥;外交部还发挥驻外使领馆信息资源优势,及时给各地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创新开展 外事服务进企业 外事培训进基层 等活动。这(  )

A.反映出我国多边外交的成就B.实现了全球经济信息资源共享C.体现出对外交往的政治属性D.彰显出新时代外交的人民底色

12.

有学者指出,无论是来自两河文明的青金石、滚印还是泥砖,抑或雕刻图案和壁凹式装饰,其在早期埃及文明存在的绝对数量和空间分布都相当有限,基本局限在精英阶层的墓葬中。与其说两河物质文明吸引了埃及民众,毋宁说它们的异域风情被埃及的社会上层所借用以传达王权至高的意识形态。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意识形态成为文明交流主要内容B.早期埃及文明始终呈封闭发展状态C.古代区域文明间的交流有其限度D.物质文明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较小

13.

17世纪,随着拉丁美洲地区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和对劳动力需求的急剧增加,英法荷三国将加勒比岛屿作为贸易枢纽,投身到涉及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的 三角贸易 之中。与此同时,西班牙实施垄断贸易制度,只允许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贸易,禁止殖民地与外国、殖民地之间相互贸易。这集中反映出(  )

A.奴隶贸易的猖獗B.三角贸易的罪恶C.重商主义的兴起D.殖民争夺的激烈

14.

1819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协会;1844年,英国出版了第一本有关环境问题的书籍《空气和雨水》;1858年,英国发生了著名的 大臭味事件 ,引起了社会对泰晤士河污染的重视。这折射出(  )

A.政府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B.人文主义思想在英国迅速传播C.工业化忽视环境治理问题D.英国建立代议制社会环境宽松

15.

1934年7月,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后,依靠工农革命力量,在墨西哥进行了深入的政治改革,建立起一个制度化的、强有力的总统制。该制度规定,总统是通过全民选举产生的,其统治权具有民主的合法性。卡德纳斯的这一改革(  )

A.表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推动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C.有利于应对墨西哥国内外的危机D.意在学习罗斯福新政增加美墨联系

16.

有学者指出,冷战结束至今的三十年,全球化从高潮走向低谷。近年来,全球部分地区民粹主义升温,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思潮和现象更是频繁涌现。这意味着(  )

A.全球治理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B.原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被取代C.全球化终结的时代已悄然到来D.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日益增大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考课,又称考绩或考功,是历代王朝对各级官僚定期考察的基本制度。《尚书·舜典》云: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这说明远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对官员的考绩之法,然其细节无从稽考。古文献中对夏商时代官员的选任和考课标准也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西周时期的天官冢宰 三岁大计群吏之治 ,当是考课制度的雏形。此后,春秋有 书劳 之制,战国有 上计 之法。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显示,秦代关于考课的成文法已非常规范,因为官僚的能力、德行和事功直接关乎国家政策的落实和社会的繁荣稳定。最高统治者针对各级官员的考课进行了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形成了上计、巡察、选举等制度,这些制度彼此有效衔接、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对各级各类长官属吏之德才功劳的全面考课。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语书》以南郡守的口气指出了 良吏 恶吏 的标准,即是否廉洁、明法律。同出的《为吏之道》相当于当时的一部官员行为准则,其中的吏有 五善 五失 ,就是对官吏品行的官方要求。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忠林《考课制度:古代官员任免升降的依据》

材料三
明朝弘治六年(1493)时,明政府在官员考察结束后统计当罢者共一千四百人,此外还有各种杂职应罢黜者一千一百三十五人,数量十分惊人。明孝宗朱祐樘认为地方州府可能察有不实,有借机打击异己之嫌,下诏三年任期不满者留任,其余官员再次复查,尽可能地宽宥他们。这与洪武时期不称职者立即罢黜相比,已经大大松动,考察的威慑功效有所降低。万历二十一年(1593)癸巳京察,由吏部尚书孙鑨、考功司郎中赵南星主持,他们在京察中将内阁王锡爵、赵志皋等人的支持官员大量罢黜,铲除异己。

——摘编自方志远《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官员考课制度的特点及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先秦时期相比,秦朝官员考课制度的不同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朝弘治、万历年间的官员考察。(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农民拥有大量分散的条田,农民每年在固定的时间段拥有耕地的使用权,其他时间段里的这些条田的使用权则属于同一村社的所有农民,这就是所谓的 敞田制 。有学者指出,敞田制强调的就是一个 字,可以理解为 敞开 敞晾 ,也就是说休耕时的田地必须是对全体农民们 敞开 的。在这个时节,农人们不分你我,大家都可以在田野上放养牛羊、捡拾落穗,乡邻间亲密地像家人一样。拾取落穗对于乡村中那些劳动能力不足的弱势群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在敞田中的拾穗权、放牧权的规定在很多乡村的习惯法或村民自治规定中都处于首要位置。

——摘编自孙立田《中古英国敞田制的运作及经济社会效应》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敞田制难以适应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诸多因素的冲击下衰败。多数学者认为,敞田制是在1865—1875年这十年最后绝迹的。1878年,英国圈地调查委员会正式宣布敞田制的终结。至此,敞田制完成了它的使命,农民不再完全依附于土地,工厂成为他们新的选择,土地也不再是农民自给自足的工具,转而变成了资本生产的场地。

——摘编自邱谊萌《16—19世纪英国土地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中世纪敞田制所蕴含的优良传统。(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英国敞田制衰亡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民族的进步动力,只能从其内部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深处寻找、从其历史基因中寻找。中国近代化的动力,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深处去寻找,不能诉之于外。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早已起步,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大体说来,明清以降,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晚明到清初,这是早期近代化的酝酿时期;二是从清初到19世纪中叶,这是早期近代化的发展时期;三是19世纪中叶以后,这是全面近代化的启动时期。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血腥入侵,打乱了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进程,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根本矛盾发生质变。因而,如果以帝国主义入侵为界,也可以将前两个阶段视为中国自主寻求近代化的阶段,而将19世纪中叶以后看作中国原有的近代化进程被野蛮打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扩张和殖民进程的阶段。

——摘编自王广《中国的近代化绝不是帝国主义入侵输送来的》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当前,世界秩序正处于发生重大变化的 关键时刻 。美国前外交官傅立民明确表示: 五个世纪的欧洲—大西洋霸权已经结束……这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一个关键时刻。 孟加拉学者拉赫曼也指出: 世界正处于一个 关键时刻 事实不断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李安山《全球治理与中非合作:逻辑动因、历史基础与现实需求》

材料二
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国际关系中主张 协和万邦 ,强调 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国际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于江《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秩序正处于发生重大变化的 关键时刻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新时代中国提供的某一中国智慧或中国方案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中国智慧或中国方案,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