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20

一、单选题

1.

山西省运城市崔家河遗址(距今5500余年)出土的彩陶鱼纹盆(如下图)造型独特,色彩鲜艳。一般认为,彩陶鱼纹盆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重要器物。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仰韶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A.当时已形成了完善的社会等级制度B.该地区与龙山文化处于同一时期C.彩陶鱼纹盆是用于祭祀活动的器具D.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相对活跃

2.

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纳了大臣郭隗礼遇贤士的建议,为其 筑台而师之 。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 黄金台 ,以真金招贤纳士, 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 燕昭王此举(  )

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D.保障了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

3.

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推行 广关 政策,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下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 关中 地域。这一政策(  )

A.适应了政治中心的转移B.维护了西北边境的安定C.利于保障京师物资供应D.旨在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4.

隋唐时期,许多源于佛道理念的成语被广泛使用,如来源于佛教的 晨钟暮鼓 昙花一现 ;来源于道教的 上善若水 大器晚成 。这些成语的使用(  )

A.彰显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生B.融入主流文化顺应儒学复兴趋势C.契合了当时统治阶层的政治需求D.反映了佛道两教内部的深度融合

5.

顺治三年颁行的《大清律集解附例》规定: 凡各处人民,每一百户内,议设里长一名,甲首一十名,轮流应役,催办钱粮,勾摄公事。其合设耆老须于本乡年高有德、众所推服人内选充,不许罢闲吏卒及有过之人充应。违者,杖六十,当该官吏笞四十。 材料表明当时政府(  )

A.通过耆老来推动乡村的自治B.完全靠里长和甲首管理乡村C.重视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控D.将乡里制与保甲制职能合一

6.

19世纪中期,孔子被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认错的守旧反动的妖魔;19世纪末期,孔子则被当时激进的文人尊为改革的先驱,力求 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

A.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增强D.探索国家出路亟需科学理论

7.

学者周锡瑞指出,辛亥革命后, 任官举职,权柄恒不自上。往往司长所辟除者,地方人民辄投函或径谒司长,要求更易,甚至已易数人不能决 。这种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A.民众对官员任命有决定作用B.地方势力膨胀中央政权衰弱C.官僚体系混乱政府效率低下D.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增强

8.

在陕甘宁边区的婚姻司法中,由于法律规定的婚姻自由原则相对于边区社会来说过于超前,在实践中引发了不少问题;边区在改进立法的同时,也积极地寻求司法变通:在判决中运用情理做出判决的 情理断案 ;推广相对灵活、不拘法律条文的调解模式;利用有限司法资源的 简约治理 模式。这些变通措施(  )

A.全面反映了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B.使男女平等观念真正深入人心C.是中共在实践中对法治道路的探索D.严格依法裁判以确保法律权威

9.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通过了《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该条例规定,城市郊区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农业土地,一律归国家听有;城市郊区土地改革完成后,对分得国有土地的农民,由市人民政府发给国有土地使用证;对民族资水主义工商业等拥有的城市地产,则采取保护的做法。这一条例(  )

A.是对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完善B.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全面建立C.彻底废除了城市郊区的土地私有制D.旨在推动城市郊区的工业化进程

10.

1978年2月,邓小平指出: 我在广东听说,有些地方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农民一点回旋余地没有,怎么能行?农村政策、城市政策,中央要清理,各地也要清理一下,零碎地解决不行,要统一考虑。 这(  )

A.体现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B.推动党工作重心实现了重大转变C.主张立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强调城市与农村政策应完全独立

11.

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就全国普查出台如下规定:居民在申报房舍时,要说明房舍的坐落、结构、格局、所有权及来源等。在申报土地时,则要说明土地位置、类型、面积、四至以及土地上的农作物及植株数量、从事农业劳作的奴隶、租种者、土地上饲养的牲畜等情况。据此推断,当时罗马(  )

A.将商品买卖纳入政府管理B.以财产为征税重要的依据C.尽力防止社会阶层的分化D.重视保护居民的个体利益

12.

中古西欧的基督教会,凡是教民或信徒的诸如生命、财产、婚姻等世俗问题,都是它的权利范围。随着基督教在各地的传播和教徒数量的增加,教会发展成一个跨越各王国的泛西欧的超级 国家机器 ,它和各王国的国王、贵族一道共同统治和管理着西欧社会。这说明当时西欧社会(  )

A.形成了政教合一体制B.强化了国家主权意识C.呈现了二元政治格局D.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

13.

14世纪,意大利人彼特拉克在致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信中写道: 我希望生于您的时代,或是您生于我的时代;后一种情形于我们的时代本身,前一种情形于我本人,都大有裨益。我相信其时必置身朝圣者之列,登门求教。 这反映了他研究古典时代意在(  )

A.单纯怀旧对古典时代充满浪漫想象B.批判中世纪文化推动文艺复兴C.寻求历史启示以满足现实发展需求D.汲取古典智慧以丰富个人学识

14.

下面是亚当·斯密关于劝导各国 抛弃商业的嫉妒和民族仇恨 时的两段论述。亚当·斯密意在强调(  )

当甲国以高关税或禁令,限制乙国某些制造品输入时,乙国为了让甲国撤销高关税或禁令,就必须对甲国采取报复政策

若甲国禁止外国货物自由输入的政策已经中断很久,那么该国政府……不要骤然撤销高关税与禁令……以免低廉的外国货物如潮水般涌入

A.国际贸易中报复政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B.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性与谨慎性C.国家应长期保持高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D.商业秩序化建构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15.

1905年伊朗立宪革命爆发后,反国王联盟迅速形成,参与者就有农民、工人,也有学生、知识分子和宗教权威,还有许多少数族群。他们 徘徊在真诚的爱国主义和十足的个人利己主义之间,经常随政冶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立场 。这表明伊朗(  )

A.政治体制即将发生根本变革B.社会各阶层矛盾尖锐无法调和C.民众对国家认同度普遍较低D.民主革命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16.

如图是二战后苏联出版的一幅漫画。苏联出版的这幅漫画(  )

A.讽刺美国在全球的扩张政策B.揭露资本主义国家的真实状况C.企图笼络欧美资本主义国家D.旨在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 三省 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 今册书用简,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 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既下,则署而行之 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 朕安 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该管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奏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10分)

三、综合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乃二十世纪之第十六年之初也。世界之变动即进化,月异而岁不同,人类光明之历史,愈演愈疾。十八世纪之文明,十七世纪之人以为狂易也。十九世纪之文明,十八世纪之人以为梦想也。而现代二十世纪之文明,其进境如何?今方萌动,不可得而言焉。然生斯世者,必昂头自负为二十世纪之人,创造二十世纪之新文明。

——摘自陈独秀《一九一六年》

材料二
短20世纪 是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 短20世纪 (1914—1991)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首先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常被视为某种黄金年代;后20年则被形容为 天崩地裂 的时期,是一个解体分数、徘徊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对二十世纪认识,并简析其原因。(8分)
(2)就材料二中 短20世纪 的某一阶段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6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亚洲地区,美国的利益核心是东亚地带……1949年12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NSC48/2号文件,它标志着美国在亚洲遏制战略的形成。为了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势力扩张、预防 多米诺骨牌 效应的出现,美国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对日本、台湾、菲律宾等地区的控制,确保亚洲大陆沿海岛屿防卫链的完整,一方面要通过对亚洲非共产党国家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干预援助,加强这些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自立;而且,通过提高日本、菲律宾的国际政治影响,在东南亚建立新的经济市场等一系列措施,断绝这些地区与共产党中国的政治经济往来。

——中国社会科学网《战后初期美国亚洲政策的变化》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进行了全球战略的大调整,实现了外交政策的转变,使国际关系出现重大变化,成为二战后世界由两极走向多极化的分水岭。美国这次外交政策调整的重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是以结束越南战争为核心,制衡苏联为重点,和解中国为突破,希望以最小代价的让步,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结果,尼克松以外交成就卓著而载入史册。其中,他的对华政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与中国领导人一起,打破了彼此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与隔阂,共同写下两国关系辉煌的新篇章,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摘编自何慧《简论尼克松对华政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 亚洲遏制战略 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亚洲战略大调整的内容及产生的国际影响。(8分)

五、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征程中,西北地区扮演着独特且关键的角色,从陕甘根据地 起家 ,至延安成为革命圣地引领抗战、解放烽火、诸多重大转折在此萌生。
请结合材料,围绕 西北地区与中国革命 自拟一个论题,弁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