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26

一、单选题

1.

据古史传说和甲骨卜辞,先秦时代中国有三个时期发生过大规模战争(如下表)考古表明,上述时期均出现箭镞、石钺、石矛等武器数量增多以及城垣、壕沟等防御设施改进和乱葬坑增多等现象。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时间

战争

距今5000年前后

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领导的东夷部落联盟间的大规模战争

距今4000年前后

北方的华夏族联盟与南方的三苗部落联盟间的战争

距今3000年前后

商朝征服鬼方和东夷的战争

A.经济发展与礼制的崩坏B.南北文化的协同与互通C.王权崛起与统一的重建D.区域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2.

是始创于战国晚期秦国的一种专门用以管理少数民族族群的地方行政制度。如在西南地区,至少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期间,秦在巴地设置了 宕渠道 ;两汉时期 宕渠 变为巴郡下辖的县级政区。这反映出西南边疆地区(  )

A.王国问题基本解决B.与中原的联系日益紧密C.华夏化的进程加速D.社会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3.

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的屏风画《弈棋仕女图》中,一位仕女正侧坐于榻上,右手执棋将要落子,画中人物丰颊硕体、雍容华贵,是唐代仕女人物画的典型特征。这幅作品表明(  )

A.河西走廊成为文化交融通道B.唐朝确立对西域的有效管理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初具形态D.新疆地区受到中原文化浸润

4.

皇帝的诏令被称为 。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时的《咸平编敕》仅十二卷;宋神宗(1067—1085年在位)时的《熙宁三司敕式》达到了四百卷。宋代既有通行全国的综合性编敕,还有一路、一州、一县的地方编敕。这反映出宋代(  )

A.科举导致官僚系统膨胀B.社会矛盾日益激化C.法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D.皇权不断强化集中

5.

下表为江汉平原部分州县水灾统计表。据此推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  )

元代

明代

清代

钟祥

1

32

45

天门

2

18

23

汉川

4

69

112

汉阳

2

20

27

监利

1

10

52

A.基层治理危机加重B.农业生产具有不稳定性C.人地矛盾初步显现D.水利工程建设严重滞后

6.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部颁行编纂乡土志以作为小学堂教材的例目: 于历史则讲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之事实,于地理则讲乡土之道里、建置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类,于格致则讲乡土之动物、植物、矿物。 晚清重视乡土教育的这一做法(  )

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观念B.为中西文化融合提供了条件C.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D.将启蒙思想融入了基层教育

7.

民国初期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 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为 陆海军大元帅 ,负责 统帅陆海军 ;《都督府暂行条例草案》规定各省都督府统辖本省军队,其军政、军令事务分别向陆海军部及参谋部负责。这表明(  )

A.体制缺陷为军人干政创造了条件B.中央与地方政治分歧严重C.民国初期立法保留较多封建残余D.立法权与行政权有效制衡

8.

1937年6月,中国共产党主办的《解放》周刊指出, 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口的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倘若没有改善,没有从积极方面,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劳动人民感觉到祖国是可爱的,因此必须保卫的话,那么国就 不起来,人民对于政府也只能是冷淡 。这一观点旨在(  )

A.调动普通民众抗战热情B.缩小城乡贫富差距C.争取民众支持土地革命D.扩大工农革命舆论

9.

1953年,中共中央出台详细政策规定: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中央统筹安排全国粮食分配。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  )

A.巩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B.使粮食摆脱了供求失衡困境C.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现实要求D.推动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10.

下表为21世纪初中美外交大事记。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2001年初

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上台,将中国明确定位为战略竞争者

20014

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发生,中国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并接受美国政府致歉信

20019

9·11”恐怖事件发生,中国承诺与美国和国际社会加强在反恐领域的合作

200110

中美在上海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行会晤,就中美关系、反恐问题等交换意见并达成重要共识

20064

中美就两国关系达成共识:中美是建设性合作者

A.构建国际合作机制B.积极应对区域安全挑战C.统筹规划大国关系D.维护周边地缘战略稳定

11.

古埃及第五王朝时期, 阿蒙 是底比斯的地方神;第十一王朝中期,国王重新统一了埃及,上埃及的阿蒙神与下埃及的拉神相结合形成新的国家神 阿蒙—拉 ,第十八王朝时期,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为打击势力过度膨胀的阿蒙神庙祭司,大力削弱阿蒙神影响力。这表明(  )

A.宗教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B.多神崇拜强化了国家观念C.神权与王权始终冲突激烈D.宗教与政治权力联系紧密

12.

中世纪晚期,黑死病的流行加剧了农奴死亡,雇佣劳动力价格提高,庄园领主自营地的耕作变得困难。部分庄园领主改变经营方式,将土地出租,将农奴的劳役折合为货币以征收地租,导致封建庄园制度逐渐瓦解。这一转变的影响是(  )

A.庄园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增强B.农民与市场联系日趋紧密C.市民阶层占据城市主导地位D.欧洲传统的封建制度瓦解

13.

1777—1779年,法国里昂、奥尔良、苏瓦松和鲁昂的4个农业学院和协会同时进行了关于方讨主题的征文活动。从1780—1789年,共有107个与经济和社会改革相关的省级科学院征文主题;各学院举办了9次关于遗弃儿童问题的征文活动。由此可见,法国大革命前(  )

A.贫困问题引起较多社会关注B.统治危机得到有效化解C.启蒙思想推动保障制度建立D.城市发展加剧城乡矛盾

14.

19世纪中期,拉美出现了茶话会、书店、杂志社、印刷所、科学院、博物馆、音乐学院等文化传播和交流机构;拉美作家也在作品中大胆使用各国方言词汇,歌颂拉美的自然风光,重视发掘古代印第安人的文化遗产,提出创造一种 美洲的文化 。这表明当时的拉美社会试图(  )

A.重塑拉美文化B.打破殖民枷锁C.传播启蒙思想D.传承文明传统

15.

1920年2月,列宁在同美国《世界报》记者谈话时说: 俄国目前的经济破坏只是世界经济破坏的一部分。经济问题,如果不是从国际的角度,而是从个别国家或一些国家的角度来考察,那是不可能解决的。 列宁关注的焦点是(  )

A.列强干涉苏俄革命B.十月革命具有世界意义C.世界经济联系紧密D.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远

16.

下图可以用来描绘二战后国际经济体系。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①体系中的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面临诸多发展隐忧
②新科技革命正在颠覆和重塑现存全球经济秩序
③体系中的欧美中心国家较早完成工业化的进程
④体系中的边缘国家被排斥在资本主义体系之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代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材料二
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将秦汉王朝中原与域外紧密相连,中国的丝绸、漆器、铜镜等源源不断向外输出,域外珍奇之物持续流入,使异域文化与秦汉文化日渐融合,有力促进着秦汉时期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陆路交往,至隋唐时期臻于极盛。丝路南、中、北三道全都投入使用,而且有的路段(如中道)比以往开通程度更高。在整个中外交通史上,那是一个以海陆交通繁盛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文明开放》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阐述汉唐时期对外交通的特点,并分析对外交通这一发展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概述汉唐时期对外交通发展折射出的中华文明的特性。(4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陆路交往,至隋唐时期臻于极盛。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国际联盟盟约》上签字,成为国联的创始会员国并全方位参与了国联事务。中国希望能够摆脱列强对华的不平等特权,致力于自身的国家建设。关税自主运动及法权会议召开,都是此时中国为提升国家地位、改善国际关系所做的努力。1931年,日本发动 九一八事变 。中国诉诸国联,求助美国,希望制裁日本,阻止日本侵略。利用规则的漏洞,日本否决了国联出台的所有实质性制裁决议。中国以自身的牺牲和抗争,向国际社会证明了国联机制在维护全球和平方面的短板。
材料二
1944年9月,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中、美、英、苏讨论了战后安全组织的基本草案。鉴于国联的教训,中方建议应建立一个强力有效的国际组织。中国参与创建联合国及永久性地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体制性地标志着中国跨入大国行列,影响深远。联合国各附属机构及其各专门机构,如安理会、国际法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维持着当今世界的运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侯中军《近代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关系及理论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近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历程。(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时代特点。(4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英国通过不断开拓殖民地市场为其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国际空间。但到20世纪初,德国与美国的钢铁产量开始超过英国。在1873年到1896年间,出现了一轮世界经济萧条。英国没有构建国际贸易体系和规则,面临经济萧条的压力,各国推行的保护性的贸易政策阻止了来自英国钢铁业的竞争,欧洲其他国家的本土制造业迅速成长。随着欧洲大陆国家开始工业化,其国内的工业生产替代了进口,英国出口的商品在欧洲大陆的市场份额日益下降。到1913年,英国已经基本失去美国市场。

——摘编自黄琪轩《19世纪末英国技术衰落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材料二
截至1945年,美国已与27个国家签订了32个双边贸易协定。二战后,美国政府进行了推动主要谈判国家达成共识、牵头确定谈判方案和程序、牵头制定国际贸易组织章程草案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会议,提议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也提出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摘编自李明哲等《美国的国际制度领导与多边贸易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英国逐渐丧失世界经济霸权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与英国取得世界经济霸权方式的差异及其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20世纪有五大历史性事件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1

两次世界大战和历经半个世纪的冷战

2

世界殖民帝国体系的解体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

3

社会主义的发展、曲折和变革

4

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新进程

5

全球化、信息化、现代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流变

——摘编自陆航《审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文明交往》

在上述材料中任选角度,结合所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