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11

一、单选题

1.

《周易》中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蕴含 天道以明人事 的思想。受此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农业(  )

A.依节气安排农事B.改农具提高效率C.修水利保障灌溉D.推政策促进农耕

2.

西汉初期,国家实行 田合籍 ,用来登记国家授田制下的户田信息。汉武帝、汉宣国家要求百姓依据 户籍 占田,土地登记转变为 占田籍 。据此推知,影响这的主要因素是(  )

A.乡级权力架构的重整B.国家授田规则的改变C.占田登记体系的创立D.强化社会控制的需要

3.

汉、晋的皇帝丧葬,例选显宦名族子弟为大行灵柩挽绋,通过仪式昭示君臣同心同谐局面。降至北朝,其选拔标准则不仅局限于家世、门第之类,还包括学识、素养。如由此推知,这一变化 (  )
                                                                                     北朝挽郎家世及个人信息表

人物

职位

世资履历

门第等级

学识素养

史料出处

寇俊

孝文帝挽郎

祖父、父皆

四品州刺史

一般高门

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

《周书》

谷士恢

宣武帝挽郎

曾祖、祖父皆一品公爵,父三品前将军

一流高门

少好琴书

《魏书》

崔巨伦

宣武帝挽郎

祖五品郡太守,

父四品廷尉少卿

一般高门

历涉经史,

有文学武艺

《魏书》

A.标志着选官制度不再是九品中正制B.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上流社会的活力C.推动了士族门阀制度逐渐走向瓦解D.体现出南北朝时期士族政治的封闭

4.

辽太宗天显年间,21名在政治整合、军事征战、制度草创等关键环节起重要作用的开国功臣获得了 辽太祖佐命功臣 称号。这一现象(  )

A.突显契丹族传统体系B.加强对功臣家族的经济掌控C.进一步稳固统治集团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5.

宋太祖时出现了 土地形势 的路制区划理念,且其内涵丰富,如 辖区跨越山水 互相渗透 设置特别路区 等。宋代 土地形势 区划理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宋朝地方割据的影响B.强化地方治理的需要C.四监司相互配合牵制D.边境榷场贸易的兴盛

6.

晚明《郓城县志》记述当时的社会风俗时说: 迩来竞尚奢靡,齐民而士人之服,士人而大夫之官……若赋役施济,则毫厘动心。里中无老少,辄习浮薄。见敦厚俭朴者,窘且笑之。逐末营利,填衢溢巷,货杂水陆,淫巧恣异。 对该社会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出社会观念的转变B.推动了明清之际的转型C.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削弱D.加速了理学的崩溃瓦解

7.

谭嗣同认为 欧、美二洲,以好新而兴;日本效之,至变其衣食嗜好。亚、非、澳三洲,以好古而亡。中国动辄援古制,死亡之在眉睫,犹栖心于榛狂未化之世 。这一观点意在(  )

A.强调变法图强的必要性B.指出中外发展变化差异C.论证中体西用的正确性D.说明中国国情危机四伏

8.

1919年初李大钊就提出知识分子应与 劳工阶级打成一气 ,号召把 纸面上的笔墨运动 变成 街市上的群众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举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习组织,向铁路、重要厂矿和城市发布大量政治宣传品。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B.马克思主义者注重理论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主流D.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了救亡道路的转变

9.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的《新中华报》加大对日本报道的力度,分析了日本内阁频繁更迭 是日本军阀近年来所采行的国内外政策完全失败的结果 ;披露了日本经济 1937年日本入超三万万美金,1938年入超五万万二千七百万美金,今年入超将超过去年数倍 等。这些报道(  )

A.有利于国民了解世界局势的发展B.加快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败亡速度C.服务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D.有助于国人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

10.

如图为1956年沈阳城市规划图,确定了以市府广场为中心的南北轴线,规划建设铁西、东塔、三台子等三个大型的工人村,并在南湖和北陵形成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的两个新的文化生活区。这一规划(  )

A.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B.确立沈阳东北发展中心地位C.推动了辽宁工业的整体发展D.改变了东北经济落后的局面

11.

2021年,国新办先后发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和《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从新形势出发再次系统阐释和宣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中国的民主政治。两部白皮书的意义在于(  )

A.消除了外界对中国政治的误解B.彰显了中国政府的制度自信C.取得了在世界政坛上的话语权D.确立了中国的世界领袖地位

12.

2024年8月,埃及官方声称在布托神庙内发现了境内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天文台。该天文台建于公元前6世纪,建筑占地约850平方米,由泥砖制成,用于监测太阳和星星的运动。同时还展示了倾斜石制日晷等许多重要文物。由此可知(  )

A.天文台的建造体现了法老权威B.埃及人制定了世界首部太阳历C.古埃及人对天文学有一定认知D.古埃及人都有较高的科学素养

13.

英国诗人德莱登称莎士比亚 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莎士比亚的作品充分挖掘了角色的人性,刻画了人性中的缺点,如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浅薄自大、李尔王的爱慕虚荣、夏洛克的唯利是图等。据此可知,莎士比亚的作品(  )

A.充满了阴郁悲愤情绪B.延续了古典文学的精髓C.丰富了文学表现形式D.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内涵

14.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阐述: 就个人的经济活动而论,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 下列政策与其吻合的是(  )

A.鼓励出口限制进口B.以工代赈增加就业C.自由放任减少干预D.削减福利控制支出

15.

如表是196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变化统计表,造成如表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苏联经济增长率变化统计表(%)

时间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社会总产值

7.4

6.3

4.2

3.3

1.8

国民收入

7.8

5.7

4.3

3.2

1.0

劳动生产率

6.8

4.5

3.3

3.1

不详

①赫鲁晓夫改革盲目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趋于停滞
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6.

202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等活动。这体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中(  )

A.主导全球经济发展B.深化拉美合作领域C.积极推动多边合作D.构建新型区域组织

二、材料阅读

17.

甲骨文、金文、碑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甲骨文主要是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年代最早且体系较完整。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业等多领域,造字法有象形、指事等多种,生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表达需求。金文为商周青铜器铭文,商代金文相对简短,多为族徽、人名等简单标识。到了西周,金文走向鼎盛,长篇铭文大量出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层面,文字规整具美感。二者皆为研究商周历史之珍贵资料,只是记录形式、内容侧重略有差异。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教版)

材料二
碑刻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汉碑以其古朴雄浑的风格著称,如《张迁碑》,字体方正,笔画刚劲有力,多记载地方官员的政绩、德政等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情况。唐碑则风格多样,或规整严谨,或飘逸洒脱,如《颜勤礼碑》展现了唐代书法的艺术魅力和大唐盛世的气象,其内容丰富,涉及人物传记、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为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摘编自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和金文的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碑风格与汉碑存在差异的原因。(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海洋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舞台。而海洋政治斗争的中心,则是海洋利益。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批有识之士对来自海洋方向的危机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19世纪60年代初期洋务运动在重重阻力下登上了历史舞台,1866年,在左宗棠的再三请求下,清政府批准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海防事业的第一个造舰育才基地,1884年8月,中法马江海战后,光绪帝立即颁布了 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的上谕,随后海军衙门宣告成立,海军成为清朝经制军种之一,近代中国的海军和海防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中国传统的海防是对国家海疆和陆地的防御。自1996年7月6日正式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就有了国际法赋予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主权。海洋防卫成为对中国海洋利益的有效捍卫手段。然而,与中国海上相邻的8个国家,由于历史遗留等问题,都与中国有海洋权益之纠纷,中国至今尚未与任何一个海上邻国达成海上划界协议,中国与海上邻国的海洋国土争端与台湾问题一起构成了中国当前海权发展的头号难题,那就是海洋国土利益的维护不容乐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等问题日益显现,中国海上交通要道的保障、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等都还面临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为关键的是中国的海上防卫力量目前还不是很强,周边国家和地区咄咄逼人的海军发展势头使得中国面临的海权形势日益紧张。

——摘编自李建平《历史经验与现实挑战下的中国海权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在维护国家海权方面的努力。(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的海防变化并分析影响中国重视海洋防卫的因素。(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凡是出产细致贵重羊毛的地区,那儿的贵族豪绅,乃至主教圣人之流,觉得祖传地产上的惯例年租、岁金不能满足他们了,也觉得他们对社会无益有害的闲适奢侈生活还不够过瘾。他们不让任何人在庄园上耕种,把整片地化作牧场,房屋和城镇都给毁掉了,只留下教堂当做羊圈。……佃农从地上被逐出,他们的财产被用诡计或压制的方式剥夺掉。有时他们受尽折磨,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家业。那些不幸的人们想尽办法,只有离乡背井了……

——【英】托马斯·莫尔(1478—1535)《乌托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所述现象并分析其内涵。(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现象对英国发展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工匠精神在德国形成经历漫长过程,有力助推其成为当今世界制造强国。德意志民族被称为 哲学的民族 ,其理性思辨特质影响民族品格。新教伦理产生潜移默化影响,鼓励人们通过劳动逃离堕落荣耀上帝。德国美学发展激发工匠对美的向往,在保证作品质量基础上赋予美的元素,为人们带来淋漓尽致使用感受。长期以来,德国文化的沉淀、渗透影响德国人,工匠精神在这样社会文化环境中滋养壮大。目前我国加快了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步伐,借鉴德国经验,能够为我国营造适宜工匠精神传承的社会文化环境提供有益思路。

——摘编自槐艳鑫、胡祎赟《德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文化基础及对我国的启示》

请围绕 工匠精神 ,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展开论述。(要求:题目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