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1月份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16

一、单选题

1.

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尧舜权力更迭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

记述

出处

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战国《墨子·尚贤》

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

战国《竹书纪年》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战国《韩非子·说疑》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

汉《史记·五帝本纪》

A.文献记载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B.舜是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统治者C.综合多种叙述即可得出历史真实D.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2.

东汉时期,官吏实行籍贯回避有了明文规定。地方长官除了需要回避本籍之外,婚姻之家亦须互相回避对方的原籍,两州人士也不得对相监临。朝廷这种做法(  )

A.避免了地方官吏相互勾结B.冲击了门阀士族政治特权C.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管理D.完善了官员选拔任免制度

3.

唐玄宗天宝年间,天下户籍久不更造,甚至戍边死亡者也不为之除籍,户部按旧籍征敛租庸调,地方政府则把虚挂丁户的租庸调均摊到没有逃亡的贫苦农民身上。这说明唐代(  )

A.租庸调制损害了农民利益B.税收制度调整具有合理性C.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政治衰落颓废的时代景象

4.

宋代是一个 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时代。 两宋三百多年,崇尚儒雅的好学之风极为兴盛,从帝王 日阅三卷 到乡童 朝诵目弦 ,整个社会表现出浓郁的读书氛围。宋代的读书风尚(  )

A.确立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B.推动了国家文化中心的不断南移C.体现了国策和科举制的导向作用D.强化了朝廷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

5.

明清时期,运河是南北交通动脉,沿线城市得交通之便利,工商业兴盛繁荣。为广大乡村贫苦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谋生机遇。 居民弃农趋贾,城市幅凑 小农去而贩,大农去而贾 是江北运河沿线的普遍现象。据此可知,当时运河沿线(  )

A.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B.商业发展得到政府支持C.个体农耕经济走向衰退D.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动

6.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黄遵宪草拟了大量文件由驻日大臣何如璋呈递给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分析了日本国情,陈述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指出: 琉球如亡,不出数年,闽海先受其祸。 清政府没有采纳其意见,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反映出当时清王朝(  )

A.行政效率比较低下B.司法主权意识薄弱C.中体西用思想盛行D.应对时局能力不足

7.

1915年,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这反映了当时(  )

A.青年教育受到民国政府重视B.进步人士对救亡图存的探索C.民主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西方制度对中国的广泛影响

8.

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毛泽东任书记的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中央农委决定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四省农运为重点,同时在陕、川、桂、闽、皖、苏、浙等七省全面推动农民运动。据此可知,当时(  )

A.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增强B.土地革命取得显著成果C.农民成为革命的主力军D.社会主要盾发生变化

9.

1937年10月,李济深等人组织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宣布自动解散,以表示 拥护政府 ;国家社会党代表张君劢、中国青年党代表左舜生致书蒋介石,表示 仅有与国民党共患难之一念 ;因从事抗日民主活动被捕入狱的章乃器刚一出狱就发表文章,反对 标新立异 ,一致听从蒋介石。这表明当时(  )

A.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国民政府应对时局得到认可C.国民党阶级基础得到扩大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开始兴起

10.

1965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代号叫 651”的卫星设计院,并把中国第1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开始。历经六年的努力,1970年4月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这说明当时(  )

A.科教兴国战略助力航天事业发展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蓬勃开展C.国家力量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D.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得到有效调整

11.

1983年,党中央在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 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种养业的能手,请帮手、带徒弟,可参照《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执行。对超过上述规定雇工请较多帮工的,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而应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这体现了当时(  )

A.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D.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12.

古埃及第三王朝时期,夏天皇室成员走遍尼罗河流域,从每个村落中选择身强体健的男子,作为建造大金字塔的劳力,他们被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建造胡夫金字塔就花了大约30年的时间。这说明古埃及(  )

A.经济管理体制完善B.农耕经济遭到破坏C.交通运输网络畅通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13.

723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三世一身法》,规定凡新修沟池开垦的土地,多少不限,允许开垦者三代占有,凡利用原有沟池开垦的田地,只准一代占有。743年,又颁布了《垦田永世私财法》,在法律规定下的垦田,永世归开发者私有。此举旨在(  )

A.提高土地利用效率B.变革农村生产关系C.增加国家财政税收D.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14.

据统计,1890年美国纽约市平均每套住宅大约住有18.52人,而实际能够承载的人数仅为5.45人。很多建筑开发商建造房间既小又脏,照明、卫生设备等基本生活设施非常简陋的经济公寓以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当时美国(  )

A.政府推行积极的城镇化战略B.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问题C.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尚未完善D.种族歧视引发移民的贫困

15.

1953年,古巴爆发了反对亲美独裁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战争,经过5年多的武装斗争,在拉丁美洲建立了第一个摆脱帝国主义统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斗争爆发的背景有(  )
①美苏冷战 ②不结盟运动兴起 ③朝鲜战争 ④欧共体成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

下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1980—2019年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率示意图。这反映出(  )

A.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重心出现了转移趋势B.多极化趋势取代了美苏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C.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春节,俗称 过年 ,是中国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人们会在年初之际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汉武帝时期,开始将春节固定在每年正月的初一,换桃符、守岁、燃爆竹、逛庙会等民俗也由此兴起。唐代开始,春节被定为政府法定假日,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明清时,新年习俗的礼仪性、应酬性逐渐加强,人们在新年之际相互拜年、馈赠礼品。1912年后,民国政府改用阳历,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出现分离,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新年,一是公历元旦,一是农历春节。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各种新鲜潮流、绚丽多彩的过年方式,营造出浓浓的年环境、年氛围、年情结、年文化。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2023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摘编自洪敏《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习俗》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发展演变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节日春节所起的作用。(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哈尔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河流汇集,水草丰美,是金、清两朝的发祥地。到了晚清时期,朝廷对东北 龙兴之地 封禁逐步解除,人口逐年增多。1898年起,因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入境中国的东省铁路开始修建,这个地区成为了铁路运输和物资集散地,之后的南线铁路的继续建成通车,更使这一地区成为铁路的枢纽。车站、码头、城建、商铺、教堂、学校的建设,又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形成和人口定居,同时吸引了众多西方国家的投资与技术转移。1905年前后,哈尔滨人口剧增到25万人,俄国人、犹太人、波兰人等30多个国家的侨民生活在这座城市,到1912年,四十多个国家在这里修建了领事馆。哈尔滨从一个传统的小规模渔猎和农耕区域转变为集商贸、工业、文化于一体的国际化都市,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被誉为 东方莫斯科 东方小巴黎

——摘编自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

(1)根据材料,概括哈尔滨城市化发展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影响。(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弗里茨·哈伯,德国化学家,1918年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有人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1904年,哈伯开始进行合成氨的实验,经过不断的尝试,成功得到了氨浓度约为8%的产率。1909年,用原料气循环使用的方法,成功的解决了氨、氮混合气率不高的问题。1914年,哈伯建成一座日产30吨合成氨的工厂。他的发明使大气中的氨变成生产氮肥的,永不枯竭的廉价来源,从而使农业生产依赖土壤的程度减弱。
材料二
1918年,法国、美国和英国的许多科学家将哈伯称为 毒气战之父 ,许多人说他是魔鬼,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哈伯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将其所有才华投入到毒气弹的研制和使用中,1914年,他向德军参谋本部提出了一条灭绝人性的建议,用他研制的化学武器打开缺口。德军在哈伯指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毒气部队。他还亲临前线指挥毒气弹的施放,这是军事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杀伤性毒剂的现代化学战的开始。此后,交战的双方都使用毒气,造成近百万人伤亡。

——摘编自李妍妍《德国化学天才——毒气弹魔鬼哈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哈伯的不同评价及其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朝历代的人口增长和衰减,总是和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如表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统计情况。

时间

人口数

时间

人口数

西周、春秋中后期

2000

唐代安史之乱前

8000

战国中期

3200

五代十国时期

3000

西汉初期

1500

两宋时期

10000

西汉末年

6000

元朝

6000

东汉初年

3000

明朝中期

16000

东汉后期

6000

清朝初年

9000

魏晋南北朝后期

3000

清乾隆年间

20000

——摘编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王朝兴衰与人口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