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上学期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60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现,在距今约4300年—3900年黄河流域的某一墓葬中,发现了各种质地的礼器。墓葬东壁上挂了一个公猪的下颌骨,两侧各陈设3把玉石钺兵器。墓主头端展示 宴飨场景,左侧展示 炊事 场景,右侧是日常用品的陈设。墓葬陈设的摆放反映了当时(  )

A.具备了国家成熟形态B.仍处在母系氏族社会C.已经初步形成了礼制D.已步入早期阶级社会

2.

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至此政事堂工作重心倾向分理行政。唐中央决策机制的调整(  )

A.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B.确保了决策的准确性C.保障了国家政局稳定D.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3.

金朝进士以 学识 仕宦 作为确定进士身份的核心因素。他们通过国家最高级别辞赋、经义、策论科考试,进而获得由金政权赋予的入仕资格,凭借文化价值和行政能力与政权合作。由此可知(  )

A.女真建立的金朝全面汉化B.此举推进了金朝的封建化C.金与宋政权之间交流密切D.金朝采纳了汉族政权模式

4.

明朝建立之初,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明朝恤商政策的实施(  )

A.旨在提高商人社会地位B.表明政府放弃抑商政策C.逐利观念成为社会主流D.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5.

1896年,《时务报》的报道中提到了关于 公立学校 、童工不能上夜班、废除常备兵等内容;1899年,《万国公报》连续刊登《社会进化》一书,书中多处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介绍了恩格斯关于贫民联合以制富人的观点。这是缘于(  )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C.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

6.

下表是1936年六大城市邮政可达性的横向对比。这可用于说明(  )

1936年六大城市邮政网络覆盖面积(单位:K㎡)

城市

12日可达面积

23日可达面积

北平

76756

158818

西安**

110660*

237412*

汉口**

133768*

318836*

上海**

93623*

183036*

成都**

82222*

178442*

广州*

97924*

146185

平均值**

99159*

203788*

说明:
(1)表中数字高于同列的北平数据,数据后加*;
(2)城市名后的*个数,为本城市高于北平数据个数;
(3)同列数据的最大值前2位,数据后加符号▲,最小值后2位,数据后加符号▼。

A.南京国民政府重视邮政业发展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低迷C.多中心分布邮政网络覆盖全国D.社会形势影响邮政的可达性

7.

晋察冀边区完县小学把 一步三棵苗 谷要稀、麦要稠、玉米地里卧下牛 等农谚编写到了实用课程中;陕甘宁边区小学的课时以 不整齐划一,以不误农时 为原则,学生可以半工半读,以保证前线后方基本物质需求。这一做法(  )

A.有效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B.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的政权C.兼具劳动性和革命性的特征D.实现了教育与生产有效结合

8.

如下图所示,有关影响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外交关系的因素,分析正确的是(  )

A.延续了 一边倒 政策B.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C.支持亚非民族独立运动D.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9.

1983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中宣部等24个单位就 五讲四美三热爱 活动联合发出的通知。一个多月后,中央成立了 五讲四美三热爱 委员会,各地也建立了相应机构。经过几年实践,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文明礼貌用语普及,环境得到美化,城市卫生大为改观。这一活动(  )

A.扭转了利益至上的不良风气B.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D.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10.

伯利克里认为一切职位都由抽签决定,任职的人对他们任上所做的一切负责,而一切意见均交公民大会裁决。苏格拉底曾说: 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拈阄的方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情上做错的话,其危害是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轻得多。 据此推断(  )

A.前者赞同精英政治B.前者主张易走向民众暴政C.后者推崇民主政治D.后者观点为贵族特权辩护

11.

公元8—10世纪,阿拉伯帝国掀起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学术研究热潮,即 百年翻译运动 。许多并非穆斯林的杰出学者被召集到巴格达,从事数学、哲学等一系列专业研究,并从希腊文、波斯文和叙利亚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一运动(  )

A.奠定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础B.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融合C.消除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矛盾D.推动阿拉伯文成为 世界语言

12.

16世纪尼德兰制图学派兴起,包括奥特柳斯和布劳家族等。他们既是勘测员、制图员也是风景画家,将艺术、知识和地图很好的结合起来。许多制图师竞相为商业公司提供地图。1708年康熙皇帝下令采用西方测绘方法,绘制全国地图为其治国理政提供参考。中西方地图测绘主导者与服务对象均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测绘技术差异B.经济结构不同C.历史传统差异D.对外政策不同

13.

1824年前,英国议会和政府三令五申,严禁人才、技术和机器外流,以没收家产、褫夺国籍、高额罚金和坐牢等法律严惩违令者。直至1824年英国工业优势已经确立时才撤销。英国政府政策调整说明(  )

A.人才技术外流现象严重B.为工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C.适应垄断资本主义发展D.人才与技术垄断不利于长远发展

14.

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个国家的工业占比,其正确的对应顺序是(  )

——【英】B.R.米切尔《世界统计》等

A.英法美德B.英德美法C.美德英法D.美英德法

15.

下表是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南北方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占比。两组数据反映出(  )

南北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比

时间

北方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南方国家包括亚非拉在内全球南方国家

1960

80%

20%

1980

74.6%

25.4%

2018

40.84%

59.16%

现有研究表明,七国集团(G7)1985年的GDP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65.1%,2000年为65%,2010年降到49.8%,2019年进一步下降到45.2%。

A.西方国家优势丧失B.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C.新兴市场国家崛起D.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革命性变化

16.

美国学者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指出:国际经济体系已经全球化,而世界政治结构还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全球化的经济管理者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全球化的政治进程,而政治进程的管理者不愿意冒失去国内支持的风险,对经济或金融问题未雨绸缪。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世界秩序的结构缺陷B.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C.民族国家阻碍全球化D.政治与经济出现错位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侯马盟书。19651966年山西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在40多个祭祀坑出土玉、石质盟书5000余件。多则200余字,少则10余字。侯马盟书是用毛笔授盟辞书写在玉石片上,辞文多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内容可分为主盟誓辞、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和诅咒类等五大类。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以赵氏家族为首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忠实地记录了晋国晚期强族间相互斗争的史实。

材料二
先秦盟书所载录的盟誓,强调内心的忠诚,通过凸显 来保证效果,这种 是一种维系国家之间、宗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公正秩序的道义、正义和公义。但混乱的社会局面和人性本身的弱点使得单纯依靠信义很难协调各方关系、解决矛盾冲突,故而盟誓的权威性与强制性就进一步凸显,所藏誓辞中所言的惩罚都是鞭刑、墨刑、罚金、流放、死刑,已经近似于法律的各种刑罚。盟誓在从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承担了这一承上启下过渡阶段的类法职能。在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政治、军事领域的盟文、檄文、誓师辞,还是宗教、会党仪式中表明信仰、忠心的自誓文、誓约,大都延续了先秦盟誓的基本结构和仪式环节。盟誓对盟誓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动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知,盟誓的诸多规则逐渐从外部功利的约束走向内心道德情感,的引导,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摘编自董芬芬、程方《先秦盟誓的作用机制与中华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侯马盟书》的史料价值,并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盟誓对历史发展的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华民族观念在1902年由梁启超提出,清末时期还未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所以,无论是翻译、改编的日本历史教科书,还是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中国民族时,使用的都是汉族(人)、满族(人)等,而没有使用中华民族。1912年年底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 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要将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纳入中学的历史教学之中。1923年,常乃惪起草的《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中提出 中华民族神话时代之传说,及虞夏商周之文化 。这是 中华民族 这一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进入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根据局势的变化和教学的需要,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根据上述先后四次修订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这一时期编撰和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使用中华民族观念已成为普遍现象,不像民国初年和五四时期只是个别历史教科书使用。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大多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亦即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所构成,所以中华民族指的不是某一个民族,而是中国各民族。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民族观念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观念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距今9000年,起源于西亚 新月沃地 的小麦首先向西——北传播至土耳其和希腊,经过地中海北岸、多瑙河流域和科尔巴阡山脉东侧等多条路线传至欧洲各地,向南到达尼罗河上游的努比亚地区,向东抵达中亚地区后就停滞了,确切地说,传播速度变得缓慢了。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应该是西亚和东亚的气候特点的不同。小麦起源的西亚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阴冷湿润,主要降雨季节在冬春两季,但东亚地区的春季普遍缺少雨水,这种状况不利于小麦生长期中的拔节和灌浆。而夏季频繁的降雨又影响了小麦的成熟和收获。小麦向四周传播,并逐步成为世界几个主要古代文明的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作物品种,例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等,这些古代文明都是建立在以种植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

——摘编自李小强《农业的起源、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西亚小麦传播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亚小麦传播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社会主义500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或多个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段,运用唯物史观对该时间段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征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选取时间段,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