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新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35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现,良渚文化玉器神人兽面纹既表现为动物正面的形象,同时也是表现物体的两个侧面。良渚文化玉器兽面纹中的饕餮纹只要有爪,爪一定是内向的。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也是这样,人的手、兽的爪都向内。这说明了中华文明具有(  )

A.本土性B.延续性C.包容性D.创新性

2.

春秋时期向君主谏诤之人还大多限于百官:谏官、工匠、乐师、近臣、卿大夫等,见于史籍中的平民直接向君主进谏也只限于曹刿论战一例。到了战国时期,只要有才能之人,都可以直接对君主进谏,于是士层极为活跃。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

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B.士社会地位的提高C.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形成D.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

3.

东汉末年,人们对君臣关系有了新的思考,认为只有君主之 ,才有臣下之 。这反映了(  )

A.统治思想发生变更B.政局混乱,君权弱化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D.三教并行,思想活跃

4.

从宋至明,江西文学如日中天,进入光辉灿烂的鼎盛时期六百余年内,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英才荟萃,名家辈出,如群星璀璨光耀中华,其壮观景象,至今仍令人们景仰和惊叹不已。宋明时期江西文化能够独领风骚的根源是(  )

A.历史文化悠久B.政治中心东移C.经济重心变迁D.交通枢纽地位

5.

明清时期的弹词小说一度成为盛极一时的文学体裁,多数的女主角都是女扮男装、出将入相,才情更胜男儿,是这类小说文本的最大特点之一。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弹词是明清小说的主流B.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C.传统伦理价值受到冲击D.文学具有陶冶情操功能

6.

1873年,丹麦商人未经清朝任何部门同意便擅自在上海吴淞安装水陆电线,办理电讯业务。清朝与丹麦进行了反复交涉,严正指出: 查洋商在中国设立电线及引线上岸,条约并无准行明文,丹国商人不守约章,率行举办,于中国自主之权殊有妨碍。 据此可知清政府(  )

A.固守传统的外交思维B.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意识C.捍卫了国家经济主权D.能够熟练运用国际公约

7.

1903年梁启超说: 合四万万人,而不能得一完备之体格,呜呼!其人皆为病夫,其国安得不为病国也! 。并大声疾呼: 呜呼,生存竞争,优胜劣败,吾望我同胞练其筋骨,习于勇力,无奄然颓惫以坐废也! 。对梁启超这一言论解读正确的是(  )

A.旨在批判国民身体素质B.适应了清末新政的发展需求C.推动了戊戌运动的发展D.上述言论中存在不合理之处

8.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通过编写通俗历史读物、创作历史剧等方式,普及历史知识。如范文澜的《大丈夫》以及郭沫若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这一活动主要意义是(  )

A.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教育和鼓舞了人民投身于抗战C.成为抗战文化的关键部分D.严厉谴责蒋介石对外屈辱卖国

9.

下表是建国初期中国不同阶层人的部分言论,据此可知当时(  )

农民

丹阳县一位老太太:我供了你一辈子,花了不少钱,分田也没分到,毛主席来了两年,我就分得5亩田。毛主席大恩人,我再不信菩萨了。

民族资产阶级

刘洪生:我那时不但不能相信共产党,而且怕它,怕共产党来了要清算我。

知识分子

一位教授:咱们以为农村干部很味,但并不是这样。他们知道很多道理,很懂政策。

工人

东北车工赵国有:我们要拿出无比的力量,支援朝鲜人民的正义战争。……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

A.新中国土地改革任务已经完成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C.党的方针政策得到各阶级拥护D.中共构建政权认同具有必要性

10.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期间提出了对外援助的正确义利观,即在利益的问题上坚持以义为先,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习近平主席强调, 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 。习近平的 弘义融利 外交思想(  )

A.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B.体现了对外援助的本质属性C.坚持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D.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

11.

下图是玛雅文明遗址出土的圆雕人脸形象的翡翠吊坠,其顶部有旨在模仿头发的大量平行的竖线刻纹;脸部较为精细地刻画出了具有中美洲人群特征的细节,嘴部有模拟张嘴状态的较大单面钻圆形孔;两者正面经打磨抛光,呈玻璃光泽。由此可见玛雅人(  )

A.有了较为精湛的雕琢技艺B.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玉器加工流程C.玉器凸显中美洲贵族身份D.代表着南美洲人精致的审美情趣

12.

1351年,英国议会颁布了一部系统性的《劳工法令》,旨在强制劳工劳作,并限定最高工资。随后王室政府不仅持续颁布劳工法,而且还不断推广实施。但从长远来看,劳工法的内容及其实施力度呈现了减弱的趋势,劳工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封建旧秩序面临着危机B.劳工法遭到工人阶级抵制C.政府管控力度逐步减弱D.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约束

13.

1860年整个欧洲,特别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到19世纪末,随着 棉花资本主义 的扩张……被奴役国家的资本家更是将棉花视为民族主义振兴的象征。当棉花在亚洲再度兴起之时,欧洲的棉花产业开始走向衰落。近代棉花的发展史反映出(  )

A.棉花是当时世界最主要的贸易商品B.欧洲国际格局中心地位动摇
C.东西方 中心——边缘 结构受到冲击D.亚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猛

14.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对外资本输出流向的统计情况(单位:亿马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德国(  )

A.资本向同盟国输出明显增加B.民族意识复苏得到政府支持C.向新兴市场扩张的目的明显D.力图在经济上称霸欧洲各国

15.

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之初就曾说: 让国王能够听到人民真正的呼声的报纸。 列宁认为对于报刊来说,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地贴近生活,把关注点聚焦在工农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建设的新事物。这表明(  )

A.苏联新闻学体系较完善B.马列主义新闻观一脉相承C.报刊具有鲜明的革命性D.报刊成为宣传革命主渠道

16.

有学者指出,二战以来,美国主要发动了三次 粮食 战役,分别是美国主导的全球粮食自由贸易浪潮、推广转基因作物(美国掌握转基因作物种子的专利权)和小布什推动的乙醇战略(乙醇主要由粮食生产)美国发动的三次 粮食 战说明了(  )

A.国际粮形势受冷战的影响B.国际经济新秩序遭破坏C.美国政府职能在不断强化D.美国欲图垄断全球粮食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春秋后期,越王勾践采纳谋臣文种的建议,制定了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的强国计划。《国语·越语》之《勾践灭吴》篇详细记载了越国促进人口增殖的政策,几乎涵盖百姓从生到死的各个阶段。一方面,禁止年龄差距过大的老、少婚配;女子年满17岁和男子年满20岁必须嫁娶,否则治其父母之罪。另一方面,家有孕妇即将分娩的,指派医生守候接生;家有孩子出生的,给予食物奖励甚至提供保姆;因鳏寡贫病无力抚养孩子的,其孩子交由富裕人家收养。并对嫡子死亡的家庭,免除三年赋税;对庶子死亡的家庭,免除三个月赋税。它与越国力促婚育的其他政策一起,共同促进了人口增殖。

——漆亮亮、陈莹《中国古代鼓励婚育的赋税政策》

材料二
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官府都对生育工作高度重视,制定并采取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救助政策和措施。明代思想家邱浚在其《大学衍义补》卷13中指出: 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 生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人口的增殖标志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也给国家带来更多的赋税、服役人员和兵源,同时还关系到家庭和家族的生息与繁衍。

——甄尽忠《中国古代生育救助措施浅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越国婚育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婚育政策进行简评。(7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赣南四周高山环绕,中部丘陵起伏。乡村规范是生活在这片地域的民众们皆要遵守的基本准则。因受反动势力压迫剥削,农民生计十分艰难,阶级斗争的情绪高涨。……大革命时期建立的革命基础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立足赣南闵西、领导广大民众治理乡村提供了革命基础。

——摘编龚思《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研究》

材料二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苏区实行的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基层党支部、苏维埃政府以及各类群团组织共同管理乡村社会事务。基于共同利益,治理产生强大变革作用的最佳策略不是通过强制性、命令性,而是经过多方民主协商合作产生。初步创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苏维埃法律体系。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中央苏区乡村治理过程中,中共进行土地革命、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商业贸易发展、群众性节省运动、破除旧文化和荡涤旧习等等一系列活动。中央苏区乡村治理,成效显著。

——摘编龚思《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的特点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意义。(10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日美贸易摩擦经历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发生在60年代,为轻工业战回合,其焦点主要集中于纤维、纺织品贸易方面。第二个回合战于70年代,为重工业战回合,主要表现为钢铁、彩电等家用电器的贸易摩擦。第三个回合出现在80年代,为技术战回合,其主战场大多集中在汽车以及半导体技术为先导的尖端技术产品贸易方面。两国的贸易摩擦由局部的行业领域逐渐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等范围。1985年日本迫于美国的压力,最终签署了 广场协定 ,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直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破裂,美国贸易逆差下降,双方的贸易关系才逐步改善,但冲突和摩擦还在继续演变。

——摘编章静雯《战后美日贸易摩擦概述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2018年以来,中美之间的大规模贸易摩擦成为影响两国经济、双边关系和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中国显然不是20世纪50—80年代的日本。据《亚洲经济展望与一体化进程2020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近16%,外汇储备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面对贸易冲突,中国更愿意同美国进行坦诚的磋商和谈判,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信的前提下进行贸易再协调。

——摘编自中国新闻部《冲突的逻辑:从日美贸易摩擦看中美贸易争端》

(1)根据材料一,概括60—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的变化。(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美贸易战与日美贸易摩擦相比有何不同。你认为中国该如何应对。(9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在时间的长河里,中华文明展现出恒久的生命力,静水流深与波澜壮阔交织,奔腾不息。这得益于中华民族始终以创新为支撑,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创新,以创新精神不断进行物质文明创造、精神文明创新和政治文明创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曾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屹立于世,展示出蔚为大观的文明成就。

——魏尧《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文明的创新 ,自拟一具体论题,并进行相关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