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表1
史料
出处
三苗为乱,行其凶德,如九黎之为也。尧兴而诛之。
《国语·楚语下》
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
《吕氏春秋·恃君览》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韩非子·五鑫》
表2
人物
主张
丘濬
财者人之所同欲也。土之所生,止于此数,不在上则在下。非但上之人好而欲取之而下之人亦恶人之取之而不欲与也。人心好利,无有纪极。
颜元
收获者乎?其不悔,宽而不计其得众乎?……吾儒只宜言“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李贽
趋利避害,人人同心,是谓天成,是谓众巧。因此,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
图3
表3
图4
圣西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不过是“复活的奴隶制”,工厂是“温和的苦役场所”;欧文认定“新机器首先产生的效果是增加的个人财富”,但却带来了“劳动阶级的贫困与痛苦”。
二、开放性试题
宋代与民族国家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中外历史纲要·上》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
(原来北宋的汴京现在金国的南京)四望时见楼阁峥嵘,皆旧宫观,寺宇无不颓毁。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
〔宋〕范成大
榷场贸易既然是在双方官府监督之下进行的……当然无法满足和适应民间贸易的要求和意愿,于是民间的所谓非法贸易便不可遏止地增加起来。不仅陆上有这种贸易,甚至冲破海禁,宋京东路和两浙路的海舶也泛海到辽国滨海地区贸易。
漆侠、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
宋人有关“多元国际系统”的两个重要观念是:一、认知中原是一个“国”,辽也是一“国”。二、认知国界的存在。
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
——葛兆光《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三、材料阅读
慈禧太后与戊戌变法
史料1
掌握实际大权的慈禧太后,在变法开始时,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对新政暂时采取了容忍的态度……但内心却对变法极端仇恨。
郭孝义《中国近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史料2
同时慈禧太后又逼光绪皇帝下谕:凡二品以上大臣授新职,要具折到皇太后前谢恩;又任命后党荣禄署直隶总督,统帅董福祥、聂士成、袁世凯三军。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史料3
(注:六君子之一杨锐女婿苏继祖:)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当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史料4
后(注:慈禧太后)常告德宗,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
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
史料5
(慈禧谕旨)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
新中国的北京城市建设
——摘编自鹿璐《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的总体规划》
四、开放性试题
俾斯麦的烦恼
图5德意志帝国初期的政治形势图
反对派
派别
成员构成
成立党派
主要诉求
自由主义者
中小城市的资产阶级
和知识分子
进步党
在帝国议会中反对扩军、增加预算,提倡自由贸易。
教权主义者
南德各邦天主教徒
中央党
主张保持天主教会的特殊权利,甚至鼓吹分离主义。
社会主义者
城市工人阶级
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改善劳工待遇,加强立法,保障劳工权益。
俾斯麦的解决之道
——以上均摘编自孟钟捷、霍仁龙《地图上的德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