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女性正式进入劳动市场并参与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是20世纪最受瞩目的现象之一,高等教育是女性步入现代职场、参与社会活动最重要的通行证。欧美高校在19世纪已逐步接收女生,中国迟至20世纪20年代才在其影响下开始推行。欧美女性高等教育主要依托女子学院,强调
“性别区隔
”的男校、女校依然是高等教育的主流。近代中国男女同校的开拓者主要是教研实力强的顶尖国立大学,欧美顶尖高校却往往是男女同校的坚定反对者。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中女性比例国际比较表明,近代中国女大学生的比例不仅远超多数亚洲国家,甚至与一些欧洲国家相当: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占比远在西班牙之上,与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德国也不相上下。在亚洲,印度1950年大学录取的学生中女性占比只有10.9%,远低于中国。日本男女同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5年,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男女同校也只在公立大学有限推行。
——摘编自梁晨、李中清《社会转型与中国近代女大学生的教育样态》
材料二
表2民国大学生量化数据库各校男女生来源比例(%)
|
男生 |
女生 |
籍贯 |
高中 |
家庭住址 |
籍贯 |
高中 |
家庭住址 |
浙江 |
19.23 |
3.91 |
10.93 |
18.29 |
2.24 |
4.78 |
江苏 |
18.44 |
7.49 |
8.28 |
20.03 |
6.17 |
5.08 |
广东 |
18.23 |
18.53 |
14.89 |
17.85 |
12.92 |
12.74 |
湖南 |
6.69 |
7.57 |
6.55 |
5.63 |
5.42 |
5.19 |
四川 |
4.23 |
5.00 |
3.82 |
3.78 |
5.54 |
2.88 |
河北 |
3.56 |
0.24 |
1.45 |
4.71 |
0.10 |
0.90 |
辽宁 |
2.49 |
0.18 |
3.47 |
2.24 |
0.08 |
3.07 |
上海 |
2.55 |
31.2 |
19.03 |
3.30 |
44.29 |
28.55 |
北京(平) |
0.49 |
2.77 |
4.80 |
0.98 |
3.36 |
9.23 |
——摘编自梁晨、李中清《社会转型与中国近代女大学生的教育样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时期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各校男女生来源差异产生的原因。(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