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7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把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首领的更迭情况制作成图,如图1。据此可知(  )

图1

A.华夏族是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主角B.东夷族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占中心地位C.夷夏两族彼此争胜一体化趋明显D.夷夏两族的融合主要以战争方式实现

2.

有学者认为殷代的外服之 是邦外而非畿外,殷外服是臣服于殷的邦君诸侯,很少有血缘关系,因此时常反叛;而周将这种内外服制发展为五服。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

A.周王对地方控制的加强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C.中央集权新体制的建立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3.

北魏建国之初,在婚配上带有原始的遗风,部族内部通婚现象仍广泛存在。到孝文帝时期,诏令禁绝同姓相婚,令下后,如仍有犯者,处以绞刑。这一变化(  )

A.表明先进生活方式已传至长城之外B.反映出北魏社会封建化转型进程C.折射出各民族相互交融程度的加深D.体现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快速发展

4.

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 陆游诗中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主要从大理等地区买卖。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这一举措(  )

A.促进了区域间贸易的发展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C.体现了宋朝羁縻政策失效D.扩大了宋的统治区域

5.

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在城市中还有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可见元朝(  )

A.文艺审美贴近生活B.世俗文化达到顶峰C.文化更趋向理性化D.各类艺术相互融通

6.

故宫博物院藏十三像本《胤稹行乐图册》中,胤稹扮成各种不同身份,有汉装文人、道教法师、西藏喇嘛、蒙古汗王等诸多装束。出现这一变装图册的主要原因是(  )

A.宫廷绘画受皇权制约B.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C.儒家思想逐渐边缘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7.

晚清时,黄河、永定河等水患严重。1882年,李鸿章尝试使用西方机器船治河,清淤疏浚效果不佳,清廷批示,此机器船 起泥不灵,看来竟是废物,嗣后毋庸购买 。清政府对西方技术的态度说明(  )

A.洋务人士的反思B.放弃西用的主张C.早期现代化艰难D.中西技术的融合

8.

我国的独龙江流域和怒江流域,山高坡陡,水流湍急,地瘠民贫,人烟稀少,是一片绝险之地。但近代英、法、美等国家却大量的出版关于独龙江流域和怒江流域的书籍、文章,这反映出(  )

A.帝国主义扩张的野心B.该地生态研究的深入C.近代中央集权的弱化D.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9.

1935年2月,《风云儿女》剧本刚刚完成,国民党便以 抗日反政府 的罪名开始搜捕田汉。1939年国民党国际宣传处却称《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是 中国最流行的抗战歌曲 。此举旨在(  )

A.利用民间舆论左右国内政治走向B.形成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C.借助大众传媒推动思想文化革新D.推动革命政治斗争的形势

10.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义之邦而著称, 礼既为一切万物之至极 ,因而古代中国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1954年,新中国正式倡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说明(  )

A.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B.中国在国际中的大国担当C.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D.中华文化圈强大的吸引力

11.

20世纪60年代初,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如 铁人 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这是因为(  )

A.企业改革的开放包容B.精准扶贫的引领潮流C.全面小康的自力更生D.社会主义的独立探索

12.

图2空格处应是(  )

图2

A.古埃及文明B.阿兹特克文明C.地中海文明D.古巴比伦文明

13.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 发现 了马铃薯并将其传入欧洲。它的引进养活了德国、瑞士、大不列颠、爱尔兰等国家一半以上人口,在一个世纪中欧洲人口总量翻了一倍。这反映了(  )

A.新航路开辟带来世界物种交流B.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人口增长C.美洲农业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D.原始农耕推动了社会经济革命

14.

图3和图4是近代法国的两幅漫画,对两幅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
202501241711291191

A.研究革命的一手史料B.法国革命一触即发C.揭露政府的浮夸宣传D.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15.

非洲独立后经济发展较快,但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参照2021年 综合贫困指数 标准,全球贫困人口共13亿,撒哈拉以南非洲贫困人口最多,共5.56亿。非洲贫困人口多的主要原因是(  )

A.非洲人口增长过快B.独立运动耗费过多C.非洲北部依赖于发达国家D.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不合理

16.

近些年美国对中国芯片行业屡次制裁,2024年12月3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在北京发表《声明》,认定美国芯片不安全、不可靠,建议国内企业从今以后谨慎采购美国芯片。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的弊端凸显B.适度回应了顾虑与要求C.发展中国家已掌握全球化主动权D.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弱势显现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回顾历史,与当今社区范畴对应的概念,该是古代就有的 是集地域划分和家户组织于一体的基层单位。中国古代的社区治理如何,大多是史学家们的研究题材。从定义来看, 里治 是中国古代国家权力控制、管理民众与基层地区的制度性安排,将最大程度地获取人力与物力资源,建立并维护基层社会秩序。中国古代的 里治 ,上有乡、保,下有什、伍,链入国家控制体系,统治者借助严密的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以及选任制度、监督考核制度,实现对 的掌控。纵观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绅权是古代基层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古时,绅权和 里治 要么合二为一发挥作用,要么分而博弈,总体而言,绅权在 里治 中发挥了辅助的作用。尤其是在古代国家公共服务不下县的情况下,乡绅在道德教化、保障民生、救济互助等方面起到了有益补充。大多时候,民众处于社会等级结构的最底层,受制于皇权及其代理人,与官僚政治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代社会不但注重从政治和经济上控制民众,还会从道德教化上进行规范和渗透。

——摘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区治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英两国在基层治理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传统农业社会较为重视儿童的经济价值,往往将儿童视作 小的成人 ,因为儿童劳动所得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工业革命发生后,受工业资本的驱使,童工在英国成为更加普遍的廉价劳动力。1832年,著名的《萨德勒报告》揭示了童工的悲惨境况,引起英国社会的普遍震惊。《萨德勒报告》直接导致了1833年工厂法的出台。该法禁止纺织厂雇佣9岁以下的孩童,规定缩减童工的劳动时间,确保他们每天有2小时的学习时间。此后,英国议会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和童工立法,进一步限制童工的使用范围,改善其劳动环境,重视其健康状况。同时,许多慈善组织也纷纷成立,对童工积极开展救助活动。整体来说,三四十年代的童工立法是英国政府在自由放任主义背景下进行的有限干预,仅涉及部分工业部门,并未根除童工现象。
材料二
如果说英国的童工问题引起的是社会同情,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流浪儿童问题则导致了普遍的社会忧惧。如何监管这些街头儿童成为非常棘手的社会问题。鉴于民间救助活动多是分散的、短时的,缺乏长期有效的监管,英国议会于1857年通过了《习艺学校法》,根据该法,无人监管的流浪儿童、赤贫儿童和轻罪少年犯将被遣送至各地的习艺学校,在那里接受2~5年的技能培训,以便习得一技之长。到19世纪末,英国的习艺学校共输出学员7万余人,大多通过所学技能谋得稳定生计,避免了因街头流浪而堕入歧途的危险。英国议会又在1870年和1876年先后通过了两部教育法,规定实行强制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入学。1870—1880年间,英国建立公立小学近4000所,缓解了普通劳工子女的入学问题。1896年教育法进一步将初等教育改为免费教育,大大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原来在工厂、作坊或街头的孩童进入一种专业化的 学习空间 ,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更加系统和彻底地区隔开来。尤为重要的是,现代学校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看重儿童的经济价值,而是更加重视其身心健康和成长价值。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志强《十九世纪英国儿童福利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童工问题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儿童问题的解决对英国社会的影响(6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农村为根据地,以农民为主力军,在农村创立和发展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的一切剥削,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深入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民互助合作,以群众运动方式开展劳动竞赛,促进生产发展,根据地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抗战时期,党中央提出了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的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放农贷,兴修水利,推广科技,鼓励开垦荒地,鼓励个体农民开展劳动互助合作;保障晋冀鲁豫边区抗日人民的私有财产权,保障农民、小生产者的生存权利。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执行 普遍实行彻底平分 的土地政策,加强了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的权利和地位,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摘编自白增博《从贫穷到富裕:中国共产党消除绝对贫困百年辉煌实践》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农村的受灾人口和特殊贫困群体,成立了内务部(民政部的前称)负责对农村 五保户 和贫困户的救济,通过为他们发放粮、棉、油等生活必需品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各级政府也积极制定有效措施开展群众救灾工作,并在1952年成立了救灾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国内的救灾工作。……到1985年,全国农村农户已全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大量农民因此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党和国家开始探索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举措,设立了与扶贫相关的 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 (1980年),并展开 三西 农业建设支援(1982年),实施以工代赈的扶贫计划(1984年),以解决 老、少、边、穷 地区的贫困问题。

——摘编自樊友凯、钱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贫困历程及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政策的变化,并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政策演变的原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近代以来,云南不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贡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云南近代史大事简表

时间

事件

1875221

反对英帝国主义入侵的马嘉理事件德宏盈江

188312月至18854

滇军援越抗法

1884

创办云南机器局云南近代工业创立

19001910

片马抗英怒江泸水

1909

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

1910

滇越铁路通车

191110月至11

云南辛亥革命

1912

石龙坝水电站建成发电中国第一座水电站

191512月至19163

护国运动

1922

云南航空学校创办中国最早的航校

1926

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建立

19281013日至14

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蒙自查尼皮

19371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创办

193712月至19388

云南各族人民抢筑滇缅公路

1937年至19459

滇军出省抗战

1939

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望远镜昆明

1945121

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运动

——摘编自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所《云南近代以来爱国主义革命斗争事迹概览》

结合材料,围绕 云南与近代中国 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