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贵州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11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研究,甘肃马家窑遗址(距今5200—4400年)出土的彩陶,主要用于陪葬,器型大多完整;河南庙底沟遗址(距今约5000年)出土的彩陶,则主要是先人的生活用品,其中不少彩陶都存在修补痕迹。这一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制陶水平B.阶级状况C.文化观念D.经济形态

2.

拓跋部君位继承长期采用兄终弟及之法,嗣位者常依赖母亲的部族夺权,出现 母强则子立 的现象,各部借此干预拓跋部内政。北魏道武帝登基后,援引汉武帝立太子而赐死太子生母之事,形成 子贵母死 立子杀弟 的惯例。这反映了该时期北魏(  )

A.中央集权遭到破坏B.统治内部矛盾尖锐C.民族交融尚不充分D.全面推动汉化进程

3.

大中六年(852年),唐宣宗欲免其舅郑光的田庄两税及差科色役,但因臣下以 据地出税,天下皆同;随户杂徭,久已成例。……免郑光庄田,则似稍乖前意 为由反对而未果。材料可用来说明,唐代两税法(  )

A.扩大了国家征税的范围B.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C.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D.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4.

如图是北宋李公麟的画作《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的儒雅风采和回纥可汗的降服神情跃然纸上。该作品(  )

A.是历史研究的一手史料B.注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C.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场景D.透溢出现实意象和情绪

5.

在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军政治理上,明朝统治者坚持 叛则示之以威,来则怀之以恩 ,对西南各地少数民族恩抚有加,同时又适当采取强硬手段,震慑民族叛乱。这体现了明朝(  )

A.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B.强军固边的战略方针C.灵活务实的治边思想D.涤故更新的边疆策略

6.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资银行分支机构逐渐延伸到中国内地商埠,开始大量涉足汇兑业务。例如,20世纪初天津汇兑给上海的棉纱款项,每年约1000万两,其中由外国银行经办的占50%,钱庄、银号占30%,而票号只占20%左右。这说明当时(  )

A.列强加强控制中国金融市场B.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C.中国传统金融机构转型艰难D.外资银行扩大了国内市场

7.

1920年,陈独秀在《国庆纪念底价值》一文中指出: 社会主义要起来代替共和政治,也和当年共和政治起来代替封建制度一样,按诸新陈代谢的公例,都是不可逃的运命。 这说明当时陈独秀(  )

A.主张进行暴力民主革命B.已经树立社会主义信仰C.反对学习西方政治文明D.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

8.

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沿途遗留了很多红色歌谣。如表所示为贵州苗族红色民歌《我要飞随红军去》的歌词(节选)该歌谣反映了(  )

太阳爬上了坡坡,冰霜融到深山谷;我的心哟交把你,我的心哟永远活。

哪天红军回来哟,我要飞向红军去,杀光妖精蒋魔王,大小鬼怪齐扫光。

跟着红军回家乡,搞太平地方……

A.苏俄式的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B.土地革命助长民众的革命热情C.中国共产党重视创建人民军队D.军民携手并肩革命的深厚情谊

9.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讲道: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两次政治协商会议都(  )

A.形成了多项决议B.代行了人大职权C.扩大了统一战线D.推动了和平建国

10.

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规定: 对个体工商户,允许经营者请两个以内的帮手,有特殊技艺的可以带5个以内的学徒。 然而,实际中出现了很多雇工超过7人的个体工商大户。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冒进倾向B.城乡就业形势得到了根本好转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释放活力D.政策制定滞后于经济发展实际

11.

公元前399年,雅典的三位公民墨勒托斯、阿尼托斯和吕孔联名将苏格拉底告上法庭,罪名是 不敬城邦之神 发明新神 腐蚀雅典青年 ,要求将他判处死刑,以整肃城邦之法。据此推知(  )

A.雅典政权为少数野心家所把持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C.苏格拉底的思想冲击城邦秩序D.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无神论者

12.

面对日益疯狂的圈地运动,1515年,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颁布了保护和恢复教区耕地的《反圈地法令》,并对圈地者进行处罚。16世纪中后期,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为解决贫困问题也颁布了以恢复耕地为主要目的,以重罚为手段的《反圈地法令》。这些举措旨在(  )

A.保护小农的经济利益B.维护封建统治的根基C.促进王权与教权合作D.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13.

1772年,狄德罗在《布干维尔游记补篇》中写道: 塔希提人(太平洋中南部塔希提岛居民)满足于简单欲望的自然自足,享受简单劳作和充分的休息。欧洲人则从无休止的艰苦努力中获得虚幻的财富,成为他们的多余的需求、虚假的欲望和虚幻的美德的奴隶。 狄德罗在此(  )

A.强调了人文主义的价值B.抨击了殖民扩张的罪恶C.表达了自由平等的思想D.批判了欧洲文明的贪婪

14.

1885年12月,印度国大党在孟买成立,党的成立会议上通过了请求英国政府派皇家委员会调查印度行政管理情况等决议,宣称继续效忠英国统治。1906年,国大党第一次通过了要求印度自治、自产、抵制英货和开展民族教育等决议。这种决议变化反映了印度(  )

A.民族意识的觉醒B.革命基础的扩大C.斗争方式的进步D.无产阶级的诉求

15.

1917年4月,美国成立公共信息委员会,德国是其重点宣传对象。该委员会不仅在德国周边的中立国家中进行宣传活动,也在德国士兵和后方平民中进行宣传,宣传内容包括德国国内的经济粮食问题和政治局势的变化。这种宣传活动(  )

A.为美国参加一战准备了条件B.直接导致德国国内爆发革命C.有助于推动一战结束的进程D.说明美国主导国际舆论宣传

16.

如表所示为1966—1985年苏联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情况。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19661970

8.4%

4.1%

19711975

7.4%

2.5%

19761980

4.4%

1.7%

19811985

3.7%

1.1%

A.国民经济结构的失调B.僵化的经济体制的束缚C.美苏争霸的持续影响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转向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依靠政府对于自然资源的垄断,建立了一系列的专营制度。其中,盐和铁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围绕着盐铁也形成了最先进的工业部门,汉武帝围绕盐铁资源,垄断了经营权,建立了一系列的国有专营企业。盐铁官营后产生规模效应,在成本控制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成效显著。民间为了购买盐和铁,必须向政府支付更高的价格。垄断前后形成的价格差,成为补充中央财政开支的重要来源。汉代还第一次将货币发行权垄断到中央政府手中,使中央政府可以利用货币贬值来增加财政收入,应对重大危机。

——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材料二
宋代之前,如汉代的盐铁专卖是典型的直接专卖,国家对产品的生产、收购、运输和销售进行全过程垄断。宋代则更多采用间接专卖的方式,如通商法,官府借助商人力量进行销售。除此之外,宋代官府还出现了买扑、钞引等制度。宋代专营商品范围比前代更广泛,盐、茶、酒、香料、明矾、食用碱等都被纳入其中。宋代设立了众多专门的管理机构,如负责茶叶专营的实茶务、管理酒类的酿酒务等,严格管理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宋代对私贩专营商品的处罚极为严厉,如规定凡私自制造或贩卖专营商品者可处死,以维护专营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专营制度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专营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
材料
晚清时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认为国家乃由国民全体凝聚而成,国家的强弱盛衰,取决于其组成部分的分子——国民,于是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具有近代意义的国民思想。显然,这种思想是建立在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之上的,民族的生存和竞争是中国知识分子构建国民思想的落脚点。权利、自由、独立、公德、自治等,这些来自西方的近代思想,被知识分子们不惜笔墨的拿来,用以阐述自己的近代国民思想。在谈到国民应享有的权利时,知识分子们首先谈到的是参政权,并强调应把参政权看作兴国权的手段,这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特色。在知识分子们看来,虽然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大众所应具备的道德类型有所不同,但 是肯定要具备的,无论这种 是私德还是公德,无论强调公德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为了个体的自我提升。他们认为,国民素质的提升只能依赖外力的推动,而推动者就是那一小群先知先觉的知识精英。

——摘编自郑大华、朱蕾《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论中国近代的国民观》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国民思想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国民思想。(6分)

19.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受到美国全面控制,在外交方面完全追随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迟迟未与中国建交。但是,在两国民间团体的推动下,民间互访和贸易逐渐发展。1962年,两国民间签订《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民间贸易发展为半官方性质。然而,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的阻挠,民间的交流也并非一帆风顺。佐藤荣作担任日本首相后,坚持所谓 一中一台 政经分离 的原则,中日关系跌至谷底。

——摘编自张丽波《简论战后中日关系的进展》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的对华政策遭到各界越来越多的批评。1972年,尼克松在没有知会日本的情况下突然访华。 越顶外交 使日本执政党也认识到 不要在与中国建交问题上再次落后于美国 。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交。此后,两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贸易、渔业协定。1978年,两国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主张 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1979年,中国赴日留学生增至6000多人,中日贸易额及日本对华投资也不断增长。

——摘编自孟宪凤《战后中日关系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关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的背景及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
材料

——摘编自肖红军、李先军《工业革命与企业社会责任:共同演化的视角》

材料中包含关于工业革命的诸多信息,根据材料整体或其中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