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21+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5 浏览数:18

一、单选题

1.

《战国策》记载: 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这说明(  )

A.禹建立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B.禅让制代替了世袭制C.原始民主制度传统遭到破坏D.嫡长子继承制的实行

2.

《盐铁论·本议》中记载: 开委府(商品仓库)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 。这一举措是指汉武帝实行的(  )

A.盐铁官营B.均输平准C.征收财产税D.常平仓制度

3.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博采众方,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确立了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奠定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的著作是(  )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D.《本草纲目》

4.

陶瓷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下图是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

A.手工业工具的进步B.陶瓷产品种类繁多C.劳作方式不断变革D.制作工序分工精细

5.

雍正帝的行政,尤其是改革方面,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范围广,什么事情都想改一改、变一变,还要移风易俗,其多方面改革都成为清朝一代不可移易之法。对其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
①固定丁银废除人头税 ②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③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 ④设军机处加强专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

1882年《申报》的一则报道中说: 现在沪上风气大开,每一新公司起,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 次年的《字林西报》发表的文章也作了这样的描述: 自春徂冬,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 上述现象说明(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B.民众热衷于股票交易投机C.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D.股份制公司获得民间认可

7.

下表是1937年陕甘宁边区的固临、延长、安定、曲子四县社会各阶层当选参议员的选举结果(百分比),这(  )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县级

4

65

25

1

1

2

2

区级

4

67

22

2

1

2

2

乡级

5.6

71.4

17

2

2

1

1

A.体现 三三制 选举原则B.为建立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C.落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8.

2024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持续为世界注入强大信心和稳定力量。巴勒斯坦14个派别齐聚北京达成内部和解,为持续升级的中东局势带来希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顺利召开,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互利合作提供了有益经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在俄罗斯喀山举行,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 全球南方 方案。这说明(  )

A.中国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B.中国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C.中国通过举办主场外交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D.亲诚惠容 真实亲诚 理念得到践行

9.

下图是选必二教材中的考古发现的墓葬中的两幅壁图,它们可以用来研究(  )

A.动物的驯化历史B.生产的精耕细作C.世界的食物生产D.古代世界的交往

10.

下图分别是公元前7000—前5800年耶莫遗址中房屋示意图和用黏土混合芦苇制砖建成的民居复原图。它(  )
①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遗址 ②体现了两河流域早期民居面貌
③反映早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④设计理念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1.

上古时期西亚地区出现过诸多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西亚地区的跨区域贸易已沟通了诸多流域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后,西亚地区的贸易逐渐被纳入沟通东西方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西亚地区的贸易发展推动了(  )

A.地区文明交流与扩展B.东西文化的碰撞C.各洲隔绝状态被打破D.贸易格局的改变

12.

作物的传播史往往富有全球史的意义。某作物最初源于非洲,后传入阿拉伯半岛,经威尼斯商人买卖传入欧洲,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其移植到印度和东南亚,18世纪开始,由欧洲殖民者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这一作物的主要种植区。这一作物应是(  )

A.咖啡B.甘蔗C.小麦D.棉花

13.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也是第一个发行股票的公司,政府持有股份,又为战争支付薪水,公司拥有与外国签订条约,铸造货币,建立殖民地等权利,在近200年的时间里,在世界贸易中有重要影响力,每年给政府分红18%,公司的殖民地成为荷属东印度,后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印度尼西亚。由此可见这一公司(  )
①享有经营特权 ②开展殖民活动
③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④适应了自由贸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4.

19世纪末的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得了飞跃式发展,同时工人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也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当时流行的历史学派提倡 国家干预主义 社会改良主义 。因此德国(  )

A.建立福利国家制度B.率先建立社区组织C.通过战争实现统一D.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15.

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际贸易争端发生的变化情况表,为适应这些变化,成立了(  )

事项

20世纪80年代前

20世纪80年代后

争端领域

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

争端内容

削减关税壁垒

消除非关税壁垒

争端主体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区域经济集团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D.世界贸易组织

16.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个体手工业者出现,商人阶层活跃,金属铸币广泛流通,高利贷的产生,作为商业都会的一大批城市的逐步兴起。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铁犁牛耕得到使用并逐步推广 ②商业出现了货币信贷
工商食官 格局被突破 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契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7.

史学家吕思勉曾说, 北方诸族之南迁者,观史所载广占良田,规锢山泽,荫匿人户等事,一若皆为豪富之徒,实则此不过其当路秉政者,其余则皆日入于困窘矣。隋、唐以降士庶等级之渐夷,盖非徒九品中正之废,而实缘士族之生计日趋困窘。故与庶族通谱、通婚者,不一而足也。 学者吕思勉认为隋、唐以来士庶等级的逐渐消失主要是由于(  )

A.政局动荡导致的民族迁徙B.政权掌握者政策实施影响C.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导致D.士庶之间长期通婚的结果

18.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雅典执政官需在卫城与广场进行就职宣誓,他们需要向神明表明自己将公正执法,严肃从政。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这说明(  )

A.雅典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B.雅典统治体现君权神授思想C.雅典民主有严格的运行机制D.议事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19.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美国共和党党员指出: 政府官员系统已经成为实现党派专制和个人野心以及贪得无厌的工具。它是附着于我们自由体制上的丑闻和耻辱,它孵化了一种败坏我们共和政府的风险。 诚实、能力和忠于宪法是对政府雇员唯一的要求。 由此可知美国(  )

A.选官制度亟需改革B.共和制度摇摇欲坠C.政党政治滋生腐败D.文官制度存在弊端

20.

近代中西城市化进程表现迥异,折射出中西方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同历程。结合下图,下列对中西近代化进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1850年—2050年英美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A.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工业革命的推动B.一国城市化水平与该国的工业化水平保持一致
C.列强入侵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D.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21.

学者说: 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英语则成为其统治语言。欧洲和亚洲都有人担心,因特网显示出世界不仅向全球化、也朝美国化迈进了一大步。……在那些有机会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一种 数字分隔 出现在各国国内和全世界的富国与穷国之间。 该学者重在表达信息技术的发展(  )

A.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方向发展B.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C.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D.造成国家或地区间贫富差距的扩大

二、材料阅读

22.

基层组织和基层教化都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为了巩固政权的基础,发展农业经济,尤其重视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建设。秦汉时,乡官制基本确立,基层社会权力结构由乡、亭、里构成,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乡里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朝,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乡官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乡里制或乡团里制也由保甲制所取代,基层社会权力结构掌控于户长、里正、耆长之手。明至清,基层由里甲制发展为保甲, 地位日益隆升,导致基层社会的自然状态由此丧失,基层社会权力任凭官吏驱使,已沦为 皇权 的附庸。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基层治理经验》

材料二
康熙皇帝颁布的 圣谕十六条 可谓清代乡约的 基本法 ,清代乡约几乎都是在 圣谕十六条 这一基本纲领之上展开运行的。清徐飏廷续修、徐介续纂的《长子县志·乡约》记载该县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颁行 圣谕十六条 的事迹并介绍了该县的乡约推行情况: 乡约所二,东在崔公庙,西在能仁寺,以月朔望之第二日分东西递讲,其日知县率师生僚属齐集,设皇帝圣谕牌,行三跪九叩头。礼毕,执事者供讲案,鸣钟鼓。

——摘编自朱仕金《乡约与清代基层社会法律秩序研究——以乡约所建置为线索》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归纳古代基层组织的主要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乡约教化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明清基层教化的发展趋势。(5分)

三、开放性试题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在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之前,教廷不仅在精神而且在某些世俗事务方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欧洲君主不得不长期与教会分享权力,且接受教廷频频 行废立之事 。但是在和会之后,从法律上讲,欧洲君主成为其领土内的最高主宰,不承认他们之上的任何世俗的权威。这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密切相关。

——摘编自【美】皮特·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主权独立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势力均衡原则。当代的国际秩序,仍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前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并没有在欧洲消灭战争。众所周知,发生在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其策源地和最重要的战场,也都在欧洲。但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又确实是为和平而设立的,且也许是现实条件下维护世界和平的最佳模式。一战和二战的发生,本质上是新兴强权挑战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从而触发了作为体系基石原则之一的均势原则,引发其他国家对挑战者的集体遏制。

——王江雨《国际秩序,走不出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的意义并对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加以评析。(8分)

四、材料阅读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秦朝时期修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道路,它们在功能、地理位置上各有不同。驰道是秦朝以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大道,主要用于统治管理全国各郡县传递政令文书、反馈信息以及调兵遣将和粮草运输,驰道的路面宽度要求为50步。直道则是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修筑的一条从咸阳经过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北)、上椰(今陕西北部)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的军用道路。直道主要用于军事目的,预防匈奴的侵略和骚扰,路面宽度要求也为50步。
五尺道是秦在西南崎岖山区修建的重要通道,起于四川宜宾,终点为云南曲靖,因路宽五尺,故名五尺道。见《秦朝道路示意图》

秦朝道路示意图
材料二
隋唐的水道,合能通舟楫与不能通舟楫者,总计之,凡三亿二万三千五百五十九。若渭洛汾济漳淇淮汉,皆亘达方域,通济舳舻,从有之无,利于生人者也。然江河渭洛汾济漳淇淮汉,是天然的水道,不能表示隋唐人对于水道交通之最大的努力;同时,又几乎全是自西而东的水道,也不能在南北的沟通上,发挥作用。隋唐人开凿及使用的大运河,独能具备这两种条件,所以运河在隋唐水道交通上的地位,比江河等水道要居较高的地位。隋唐时的域外交通很发达,尤以唐中叶为盛,从边州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纪。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守走集,……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三
轮船的发展极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的沟通网络,并且改变了地面景观,为了便利轮船航运,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也在19世纪被挖掘。海路交通兴起之后,沿着航线出现了一大批沿海城市,如马赛、的里雅斯特、纽约、新奥尔良、蒙特利尔、亚丁、孟买、加尔各答、新加坡、上海、香港。达尔文将这种港口城市称作 轮船全球化 的产物,它们作为枢纽组成了一张遍布世界的网络,通过轮船将腹地与世界紧紧相连。这些城市不仅运输资源和人员,更是有助于帝国渗入腹地的窗口。

——朱明《全球视野下水陆交通变迁》

202501261713523354
(1)阅读材料一,指出秦朝道路交通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秦朝的交通建设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交通较秦朝时期发展进步的主要表现。(4分)
(3)结合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轮船的发展如何 极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的沟通网络,并且改变了地面景观 。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交通变迁中获得的认识。(8分)

五、开放性试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

——节选自选择性必修1(2020年7月版61页)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中任选其一,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