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唐山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5+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37 浏览数:36

一、单选题

1.

《孟子》中提到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材料中所述的土地制度(  )

A.保证了小农经济发展B.是一种土地国有制C.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D.有利加强中央集权

2.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提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说明老子(  )

A.提倡隆礼重法B.崇尚严刑峻法C.主张兼爱非攻D.追求天人合一

3.

面对秦王赢政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李斯上书说: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赢政采纳李斯的建议(  )

A.尊奉法家思想B.任用商鞅变法C.广纳天下贤才D.实施远交近攻

4.

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 文景之治 。这一局面的出现(  )

A.是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监察的结果B.说明汉初统治者 惩亡秦孤立之败 C.体现儒家以德治国实施仁政的主张D.为后来击败匈奴巩固边疆打下基础

5.

如图是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示意图,这一制度使得(  )

A.大量冗官出现B.皇权得到加强C.王国问题解决D.地方权力削弱

6.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使宗室与中国各族结婚。 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南方统一北方B.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C.导致该政权迅速灭亡D.加剧了北方民族矛盾

7.

东晋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描绘了很多女范事迹,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等。这一作品(  )

A.以形写神且集教化与审美于一身B.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与追求C.体现了追求意境神韵的文人意趣D.表明中国绘画艺术达到最高水平

8.

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评价隋朝一重要工程: 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这一工程的开凿(  )

A.加强了南北的交流B.开启了江南的开发C.完成经济重心南移D.结束了南北的分裂

9.

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唐朝(  )

A.按人口多少分配土地B.加强了户籍制度管理C.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D.改革赋税的征收制度

10.

11世纪初,辽宋战争,最终双方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签订(  )

A.加速了北宋财政经济崩溃B.使北宋北部边防基本安定C.造成北宋丢失燕云十六州D.直接导致王安石进行变法

11.

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 。史书中记载的这一制度(  )

A.兵农合一,寓兵于农B.南北分设,适俗而治C.沿袭唐宋,有所创新D.经略边疆,维护统一

12.

唐朝的城市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对交易的地点进行严格控制。到了宋朝,坊市分区制度瓦解,在住宅区也出现了市场。这一变化说明宋朝(  )

A.农业有所发展B.抑商政策取消C.城市经济繁荣D.加强中央集权

13.

南宋时期某位思想家曾提出: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这位思想家(  )

A.抨击君主专制的制度B.主张格物致知的方法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D.否定传统的伦理标准

14.

明朝隆庆年间,朝廷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俺答汗上表明朝皇帝: 臣等生齿日多,衣服缺少……冬春人畜难过……乞敕各边守臣各立市场,听番汉人等每年互相买卖一次。 这一协议(  )

A.体现开明与开放的外交政策B.解决了明朝内陆边疆的危机C.顺应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D.削弱了明朝对蒙古族的统治

15.

如表是清朝中叶的一组数据,据此可以推知(  )

时间

全国耕地面积

全国人口数

人均耕地

1753

49015031公顷

183678259

4.00

1766

52048860公顷

208095796

3.75

1812

52595303公顷

333700560

2.36

A.人口增长使资源危机显露B.生产力水平开始大幅下降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解体D.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

16.

明后期的白话小说中有很多商人形象,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讲述了文若虚随商队出海,他购一篓橘子解渴,不料此橘在异国成为珍宝,大赚千银,顿成巨富,从此家道殷富不绝。作品充满发财幻想,讴歌冒险和投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价值观念发生根本变化B.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商人社会地位迅速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

17.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就一场刚刚结束的战争写道: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盗窃了圆明园的全部财富,然后彼此分赃。 雨果描述的战争(  )

A.导致中国丧失北方大片领土B.使得洋务运动成果丧失殆尽C.推动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兴起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8.

清朝在全国共设置8位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事务。1865年前后,清朝8位总督的籍贯分布如表,这一局面的出现(  )

总督名称

姓名

籍贯

总督名称

姓名

籍贯

直隶总督

刘长佑

湖南新宁县

陕甘总督

杨载福

湖南长沙府

两江总督

曾国藩

湖南长沙府

四川总督

骆秉章

广东广州府

云贵总督

劳崇光

湖南长沙府

湖广总督

李鸿章

安徽庐州府

闽浙总督

左宗棠

湖南长沙府

两广总督

叶赫那拉·瑞麟

满洲正蓝旗

A.源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表明清朝出现地方割据C.说明清朝中央集权瓦解D.导致满人丧失统治地位

19.

唐山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1878年,开平矿务局在开平镇正式开局;1881年,开平煤矿正式出煤。开平煤矿的建成,促进了唐山近代工业时代的到来。兴办开平煤矿(  )

A.目的是为了自强B.方式为官督商办C.保障了国家安全D.挽救了统治危机

20.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把孔子打扮成 托古改制 的先师,以此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康有为写作此书(  )

A.有利于开展维新变法B.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况C.拉开了维新运动序幕D.受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21.

尤其是《XX条约》的签订,大大发展了不平等条约制度体系,将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近代的不平等条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这个新阶段,列强由攫取条约特权进而对中国实施全面控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这是半殖民地最为突出的特征。 《XX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民四条约》

22.

1911年5月8日,清廷组织的内阁成立。这个内阁由13人组成,其中9名为满人,汉人只有4名;而在这9名满人中竟有7名为皇族成员,因此人们将此称为 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 出现后(  )

A.孙中山组建了中国同盟会B.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C.部分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23.

1918年,孙中山发表通电,痛心地表示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孙中山发此通电主要是针对(  )

A.袁世凯倒行逆施,宣布恢复帝制B.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割据混战C.张勋借调解府院之争而发动复辟D.军阀相互勾结导致护法运动失败

24.

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次会议(  )

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B.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C.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表明中共对国情有了正确认识

25.

有学者研究发现,1912年至1918年和1927年至1937年这两个阶段,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其共同因素是(  )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民国政府消除封建割据完成国家的统一C.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刺激了民族工商业D.中国人民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26.

1927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发言说: 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问题,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次会议(  )

A.确定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B.做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决定C.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思想D.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27.

据统计,至1940年年底,从交战地区内迁的民营工矿业单位计447家,机器设备及的重量约有12万吨,技术工人共15000余人。在数万人的共同努力下,将中国工业仅有的一点基础迁往西北、西南。在过去荒芜冷落的地区上,相继建立起若干新的工业中心。这场内迁运动(  )

A.为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B.有效保障了敌后战场的抗日斗争C.推动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D.迫使日本取消 以华治华 策略

28.

如表是1940年和1947年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相关规定。这一变化反映出(  )

1940

1947

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的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

A.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正式确立C.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

29.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命令,将一部分位于沈阳、大连的工厂向北迁移至哈尔滨、齐齐哈尔,短期内在黑龙江地区新建一个工业基地,史称 南厂北迁 运动。这一运动是为了(  )

A.应对朝鲜战争B.改善工业布局C.加强中苏关系D.配合米棉之战

30.

如表为中国某城市1957年与1952年工业产值与重工业占比情况的比较,这一发展变化主要得益于(  )

1952

1957

工业总产值

6.54亿元

12.69亿元

重工业占比

18.32%

37.36%

A.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C.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D.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31.

1961年,甘肃、湖南、河北、安徽等多地农村出现了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农民可以在自留地种植粮食蔬菜。这些措施(  )

A.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B.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C.是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D.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

32.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这部宪法(  )

A.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B.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规定C.制定了 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D.深刻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33.

据如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9788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

1978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发表

19895

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A.中国开始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关系B.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C.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34.

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这是20世纪末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时,就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事宜的共同认识。后来,它被概括为(  )

A.一国两制B.和平统一C.九二共识D.两岸三通

35.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4日0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92天,其间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还在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这说明中国(  )

A.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世界前列B.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建成C.自然科学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D.空间站应用与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材料阅读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由中央委任 中正 官,把人才按 德、才 和门第出身,分为 上上品、下下品 等九个等级,方便朝廷任用人才。然而,这一制度对于人才评品的标准,由 中正 掌握,人才选拔的范围,逐步被局限于门第出身的小范围内, 德、才 要素被淡化,导致 德已,不免于伪为,而况中正亦未必定有衡鉴之才 ,甚至出现 中正 官趋势、畏祸、私报恩仇等情形。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其结果,遂至 惟能论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为了改进以往各朝的官员选拔方式,隋唐以至明清时期,实行了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制度。这一制度的优点是把官员选拔和学校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举考试成绩来体现德才的标准,具有某种量化的成分,因而在一定的范围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可以说,科举制度对官员选拔的方向起到了比较好的引导作用,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要想做官,就只能好好读书。在科举制度下,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但是由于科举考试并不注重对人的实际执政能力的考核,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真正做到优选领导人才。

——摘编自周新军《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标准的历史变迁》

(1)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局限性。(8分)
(2)与材料一所述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什么进步之处?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弊端。(8分)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2002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历史学家黄修荣的《国共关系史》。该书从国共两党的建立写起,一直写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全面展现了国共关系的历史。该书目录如下: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与国共两党的建立

第二章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酝酿

第三章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与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第四章  国共统一战线的分化与斗争

第五章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

第六章  国共两个政权对立局面的出现

第七章  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与国共两党政策的转变

第八章  转变时局的枢纽——西安事变

第九章  干戈化玉帛——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

第十章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摩擦与谈判

第十一章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曲折发展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十二章  战后初期国共两党的谈判和斗争

第十三章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破裂

第十四章  国共隔海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十五章  中共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与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调整

第十六章  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

第十七章  中共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

第十八章  台湾政局的变化及其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

第十九章  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拦的历史潮流

结束语

(1)如果你是作者,每章会书写哪些内容?请从第三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十二章任选两章,列举其中典型的事件(仿照下面事例完成)。(8分)
示例
选择第九章,典型事件有:
①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全国抗战由此开始
②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全国主张全民族抗战
③蒋介石发表准备抗战的讲话
④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将侵略矛头指向国民政府统治中心
⑤1937年,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和新四军
⑥1937年,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2)阅读第一章到第十四章的目录,概括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历程,并谈谈你的认识。(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