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洛阳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12

一、单选题

1.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学会了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据此可知,农业的产生(  )

A.促使人类开始选择和驯化野生动物B.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C.使人类摆脱了早期的渔猎采集生活D.导致了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

2.

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材料描述的物种(  )

A.传入美洲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B.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C.原产美洲后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D.光绪年间引入中国广泛种植

3.

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物保藏期。自20世纪20年代起,人们大量利用冷冻设备对食品进行冷冻加工,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反映了(  )

A.粮食安全问题自古备受关注B.科技发展解决粮食储备问题C.食物储备技术得到不断提升D.食物供需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4.

《管子·海王》记载: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挑,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有无。 由此可知,当时(  )

A.铁犁是主要耕作工具B.冶铁技术获得巨大进步C.家庭手工业地位重要D.铁制工具已经开始应用

5.

18世纪下半叶以后,工人在使用机器的过程中对于机器的性能、构造、运行原理以及修复、维护的方法是必须要熟悉掌握的,因而最起码的读写能力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初步的几何知识和机械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这说明(  )

A.工业革命促进教育发展B.工人阶级政治觉悟提高C.普及初等教育成效显著D.民众主动学习意识增强

6.

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材料反映了(  )

A.农业机械化保障食品安全B.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生物科技促进农业的发展D.信息技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7.

下表中,世界各文明区域与其商业领域发展相关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

古代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B

古代两河流域

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殿也从事放贷业务

C

古希腊

公元前8—7世纪,出现了金属铸币

D

古代中国

明朝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8.

下表为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据此可知(  )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2%

8%

13%(1872年数据

10%

1913

15%

11%

13%

8%

4%

A.世界市场初步建立B.德国经济发展出现停滞C.自由贸易政策变化D.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9.

二战后,一项新科学技术的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配合。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投资巨大、回报率低,私人垄断资本要么无能为力,要么不愿进行投资建设。这一现象(  )

A.推动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政策调整B.使新技术的竞争处于无序状态C.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D.说明战争破坏科技的正常发展

10.

2018年末,我国进出口规模提高至4.6万亿美元,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比重攀升至11%左右,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17个自贸协定,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超过澳元和加元。这表明(  )

A.美元失去国际储备货币地位B.贸易扩大助推人民币国际化C.中国主导世界多边贸易体系D.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日趋完善

11.

北京故宫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巴黎卢浮宫采用 体量 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一个整体。两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  )

A.建筑技术的高低B.建筑空间布局的不同C.自然环境的差异D.中西文化习俗的区别

12.

下表为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格兰城市数量、人口的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城市人口规模

1801占总人口26.85%)

1851占总人口50.08%)

城市数量

人口

城市数量

人口

20000人以上

15

150

63

620

1000020000

31

38

60

80

500010000

60

41

140

96

5000人以下

650

980

A.英国率先成为城市化国家B.人口膨胀超过城市发展速度C.工业革命加快城市化进程D.社会贫富分化现象逐步缓解

13.

据统计,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1500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政府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管理B.构建了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C.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D.完善了国家的行政治理体系

14.

19世纪末,郑州仅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县城。1905到1909年,随着平汉铁路和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前身)的相继建成,郑州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交通中心和商贸中心。近代郑州的崛起说明(  )

A.半殖民地社会阻碍城市化进程B.交通进步带动了城市发展C.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城市的规模D.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

15.

唐朝五代时曾编纂颁行简便易用方书,并录于木版石条上,在村坊要路晓示。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向老百姓传播预防、医治疫病的知识。上述做法(  )

A.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快速传播B.以雕版印刷术为基础C.表明古代中国重视疫病的防治D.切断了疫病的传染源

16.

二战后,德国逐渐形成如下看病流程:病人先到全科医生的诊所就医,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再转至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完毕后,或转至康复机构和护理机构,或由病人的全科医生负责接回进行术后治疗。据此可知,当代德国(  )

A.建立了较高效的医疗分诊制度B.民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C.实现了医疗保障服务的全覆盖D.基层医疗水平显著提升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西方人的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而中国人的食物则以植物性的饭菜为主,这种差异是由于畜牧业在中西方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形成的。此外,穿不仅是农业结构差异最终结果之一,而且也是差异(包括食物上的差异)发生的最初原因。衣着原料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在中国为养蚕,在英国则为养羊,但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两者都不能单独存在,而必须与谷物种植相结合,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结构。

——摘编自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一种来自工业生产线的食品而非厨房的方便食品出现了。1810年,罐装食品实验成功并开始为人们提供食品;1880年,法国西海岸的食物罐装工厂每年产出5亿罐沙丁鱼罐头。1833年,蒸汽动力机器被运用到面包生产中,强有力的机器使面包轻而易举地被大批量生产;19世纪30年代末,乔纳森·迪克森·卡尔发明了饼干塑形机,将大量饼干从一条面团上切下来,以最便捷的方式制成大小一致的几何图形,这些都是独立工匠用手工难以完成的;1874年,浓缩牛肉汁被大量生产和销售。食物生产和食物需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摘编自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农业结构的差异。(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业革命对食品加工业产生的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李小云《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某一段或整体,围绕 中国人地关系 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大规模的对外贸易是一国国力的综合体现。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加之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宋朝成为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期。宋代建国之初就积极支持和发展海上贸易活动,成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负责相关事务,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与前代相比也有了明显提高,不仅船只载重量大,而且船体坚固,结构良好。海员还掌握了完整的航海术,能够熟练的利用洋流季风规律出海或返航,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柳平生《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前后世界贸易发生的变化,并指出16—19世纪推动欧洲成为 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的主要因素。(8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造船起步于新石器时代。在船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个高峰时期:秦汉、唐宋和明朝。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有专设的造船工场——船宫。秦汉时期,秦始皇曾组建过一支运粮大船队,并曾派大将率领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汉朝的水师也十分强大,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唐宋时期,造船技术先进,船舶不断增大,结构更加合理。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蓬、绳索、铁钉等零部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材料二
新中国造船业从抢修改装军船起步,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恢复和发展旧中国留下来的造船企业,并借助苏联的技术援助,奠定了中国现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初步基础。改革开放初期,通过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一批先进的关键生产设备,成功实现了船舶出口。进入21世纪,船舶工业在长期积累基础上,抓住了国际船市持续兴旺和海军装备转型升级需求紧迫的历史机遇,实现了民船产业和海军装备研制的超常规发展。2008年,中国在造船产量上跃升为世界第二,进入了世界造船竞争的 第一方阵

——摘编自谭作钧《铸剑卫海疆跨越创辉煌——中国船舶工业发展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造船业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