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1949年以后,公民教育被认定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被
“接班人教育
”和
“螺丝钉教育
”代替。1986年,国家以培养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为目的,在初中设置公民课程,教学内容强调道德、规范、纪律、集体主义等,但尚未触及国家理念、公民意识、公民习惯和技能。2006年出版的《新公民读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读本,涉及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公民参与技能等内容。多地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实验逐渐展开。
——摘编自于宁志《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百年中国公民教育运动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公民教育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并阐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