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玉林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7

一、单选题

1.

《礼记·王制》云: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治国思想(  )

A.大力提倡重农抑商政策B.具有一定的粮食安全观念C.要求百姓厉行勤俭节约D.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

2.

图1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该图整体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图1

A.大一统局面的有效维护B.法律的发展渐趋儒家化C.中华法系的传承与发展D.法律程序注重公平公正

3.

隋朝均田令规定了永业田必须 课之以桑、榆及枣 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 。据此可知,均田令(  )

A.导致农民负担逐渐加重B.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引发土地兼并问题出现D.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4.

宋因前代之制……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者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 ,部分为县级职役,熙丰(1068—1085年)以后,随着王安石保甲制的实施,这两项事务统一由都保头目负责。这一调整(  )

A.开启了基层自治B.强化了君主专制C.配合了税制改革D.加强了社会控制

5.

元臣程矩夫(南宋降臣)称: 行省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据纵横,无敢谁何。 近代史学家钱穆则认为: 元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权只在中央……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钱穆的评价比程矩夫更客观公正B.阶级属性决定历史解释的客观性C.历史评价应以政治需要为出发点D.历史评价差异深受时代背景影响

6.

万历元年(1573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考成法。规定各级部门要 置立文簿,每月终注销 。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如有延误者,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以此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据此可知,考成法的推行(  )

A.强化了专制集权B.导致了内阁大权独揽C.革除了官场陋习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7.

下表是明清时期农作物的相关记载,这些农作物得以广泛种植的动力是(  )

记载

出处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

徐光启《农政全书》

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古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

张师古《三农记》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

《建始县志》

A.朝贡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B.人口增长对优良作物的需求C.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D.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持续兴盛

8.

孙中山指出: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 这说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

A.维护了下层平民的根本利益B.避免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C.融合了东西方政治文明精华D.推动了政党政治的长远发展

9.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晋绥边区农村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1943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出台了《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要求:一是演出要配合当时的政治工作和中心任务;二是选择 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戏 。该决定旨在(  )

A.配合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B.扩大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C.促进农民彻底摆脱封建束缚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10.

1951年5月签订的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规定: 对于其现行的制度和地方政府,中央不予变更,有关西藏国防、外交等重大事宜,由中央驻藏的代表统一管理,同时在昌都成立具有人民民主政权性质的人民解放委员会。 该规定反映了(  )

A.中共开始探索实践民族区域自治B.中央落实《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C.国民党在西藏的军事存在已清除D.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建立

11.

图2是清朝时流入中国的墨西哥银币。在16—17世纪的丝银贸易中,来自遥远新大陆和近邻日本的数量惊人的白银,像汹涌的洋流一样汇入中国。有学者把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戏称为商业上的 纳贡 。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  )
202502051647394517

清朝时流入中国的墨西哥银币

图2

A.促成了东南沿海经济的转型B.推动了中国赋税制度的改革C.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D.体现了中国朝贡贸易的优势

12.

雅典民主制的根本原则是政治平等,公民享有近乎绝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在参与人数有限的地方,普遍采取抽签和轮流的方式。由此可知(  )

A.雅典人民享有政治平等权利B.雅典具有代议制民主的影子C.雅典民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D.雅典是近代民主政治的摇篮

13.

宗教改革后,欧洲社会在法律判罚方面出现了新变化:判罚主体由僧侣到主权国家;判罚依据由神律为主到世俗法律为主;判罚机构由教会法院到世俗法院。这些变化的出现(  )

A.推动了宗教改革的顺利进行B.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开启了欧洲社会的思想解放D.取决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4.

马克思起初认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具有 双重使命 ,即破坏当地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道路。然而,晚年的马克思放弃了这一观点,他批评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晚年马克思的这种认识(  )

A.肯定了殖民主义的建设性B.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虚伪C.突出强调殖民主义的本质D.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

15.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4年,美国与沙特达成协议,沙特必须以美元作为石油出口的计价货币,此后该协议被扩展到欧佩克其他成员国,逐渐形成 石油一美元机制 。美国的这一做法(  )

A.加剧了美国对中东产油国的依赖B.避免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C.直接推动牙买加体系的快速形成D.利于延续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16.

1983年,法国政府有步骤地放弃以前的一些职能,把它交给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控作用迅速退却。改革之后,财富以不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在资本与劳动之间重新分配,这使在福利时代习惯看到不平等现象逐渐消失的法国人受到沉重打击。法国社会保障的这种调整(  )

A.不利于法国社会的长治久安B.是凯恩斯主义在法国的实践C.缩小了法国社会的贫富差距D.宣告了法国福利社会的破产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在狩猎采集经济下,人们难以获得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即使在短暂时期内获得,也无法长期储存。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在农耕地带,生产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都较高。食物丰饶以后,有更多的可能分出劳动力从事农耕以外的活动,如手工制造、金属开采和冶炼、河渠开凿、土木建筑、社会管理、宗教祭祀等等。因而农耕地区的阶级分化较快,也较早地出现了公共权力,诞生了文明。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卷》

材料二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 绿色(农业)革命 商业革命 货币革命 城市革命 信息革命 科技革命 等。虽然称 革命 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革命带来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两个所谓的宋代 革命 ,并简析其史实依据。(8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1949年以后,公民教育被认定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被 接班人教育 螺丝钉教育 代替。1986年,国家以培养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为目的,在初中设置公民课程,教学内容强调道德、规范、纪律、集体主义等,但尚未触及国家理念、公民意识、公民习惯和技能。2006年出版的《新公民读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读本,涉及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公民参与技能等内容。多地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实验逐渐展开。

——摘编自于宁志《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百年中国公民教育运动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公民教育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并阐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的整合与裂变。发生于世界近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统治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较长时间里保持着较为旺盛的活力。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了优势之后,才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摧毁一切封建堡垒,踢开一切封建羁绊,组成资本主义基础上的世界整合。工业革命为人类指明了走向工业社会的目标,造成了人类相互依赖的物质基础,但也造成了工业化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对抗;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先进和富饶工业社会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大裂变;工业革命改变了国际格局,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但也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人类社会必然在这种对抗和裂变中发展并逐渐融合,走向更高层次的一体化。

——摘编自赵秀玲《工业革命——世界整合与裂变的双刃剑》

根据材料内容,围绕 工业革命与世界 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举成功地将知识分子从专制政权的批评者发展成为自己的同盟军。科举规定凡士子皆可以 投牒自应 ,以自由报考方式参与竞争和接受挑选。考试内容虽几经演变,儒家经典始终是考试内容的主体。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多级,为防考官子弟与一般人士入同场考试出现不公,创造了 别头试 弥封 锁院 誊录 等防弊之法。

——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

材料二
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而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原因在于,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在西方社会倡导 自由、平等、博爱 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 机会均等 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方国家基本上经历了从中世纪向近代化的转型,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西方的文官考试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即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特点。(4分)
(2)英国借鉴中国科举考试创建了近代文官制度,中国却在1905年宣布废除了科举取士。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