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南充市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16+3)【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19 浏览数:10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的国野制,国人负担兵役、力役,野人负担农业劳役,国人不能定居野外,野人也不能定居国中。到战国时期,国人可定居城外从事农业生产,野人也可定居国中从事商贸活动, 兵役、赋役趋于一致,国野制逐渐瓦解。由此可知,国野制的瓦解(  )

A.反映了国家大一统趋势的增强B.表明宗法观念已名存实亡C.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D.推动了国家结构的大调整

2.

西汉时期,平民、私属吏、故吏都可通过皇帝征召入仕。平民、私属吏多被授予六百石以下的官职,主要为博士、郎官、待诏等,但也有少数授官至千石,如授予申公太中大夫,授予卫青建章监。据此可推知,西汉征召制(  )

A.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崛起B.打破了士族的官场垄断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3.

下表是学者对唐宋家训内容的整理。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朝(  )

家训内容

处己修身、励志

5

37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长辈、团结兄弟

3

14

治家包括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24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礼仪

5

26

从政

11

17

A.活字印刷术得到了普及B.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衰落C.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化D.乡贤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4.

唐朝以 四善二十七最 考核官员, 四善 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 二十七最 是针对各个部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考之人,皆有定限,苟无其功,不要充数 。唐朝对官员的考核(  )

A.恪守儒法观念B.注重德能结合C.突出道德操守D.形式灵活多样

5.

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反驳唐介阻挠其起用王安石的决定时说:“(王安石)文学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 苏轼送章衡出知郑州时,称赞其 文章之美,经术之富,政事之敏 。这说明当时(  )

A.崇文抑武的国策形成B.变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重视官员的综合能力D.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扩大

6.

万历初年,邯郸县实行一条鞭法之后,原来的夏税、秋粮、马草、驿传、马价、种马草料、均徭与里甲各项,全部折成银两,照着地亩和人丁的原则,加以均摊。一条鞭法的实施(  )

A.标志着人头税的废除B.简化了赋役制度C.使白银成为流通货币D.减轻了农民负担

7.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加强对西北地区统治的重要举措是 以茶治边 ,它以西北游牧民族生活必需的茶叶作为经济武器,通过垄断茶马市场、 以茶赏番 等方式成为 制两番以北虏之上策 。由此可知, 以茶治边 (  )

A.推动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B.加剧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矛盾C.反映各民族习俗的深度交融D.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8.

乾隆初,江西巡抚陈宏谋颁布《选举族正族约檄》,令所属州县,将境内祠堂数目,族长姓名,造册上报,由官府给以官牌,授予权力。他说: 族房之长,奉有官法,以纠察族内子弟。 这说明当时(  )

A.政府利用宗族组织管理基层B.宗族内部封建伦理观念淡化C.乡约教化与政府法律的合流D.社会治安是基层治理的重点

9.

1939年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的选举条例规定: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扩大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落实C.中共成立抗日民主联合政府D.各个阶层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高涨

10.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贸易需要。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调整。此次调整旨在(  )

A.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B.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C.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D.降低进出口关税的税率

11.

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提出 亲、诚、惠、容 的周边外交理念,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这表明新时期外交(  )

A.以周边国家外交为核心B.注重构建新型国家关系C.开始走向国家利益外交D.推动了世界反霸权斗争

12.

下表是古巴比伦帝国北部地区土地买卖契约的固定格式,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1  对土地的描述面积、位置、四周邻接的土地

2  买方和卖方:从A手中,B买下了它。

3  土地的价格。

4  对交易完成仪式的描述:木杵被传递,交易结束。

5  声明对交易满意,将来任何一方不得对交易提出争议诉讼。

6  起誓、证人、时间年名、月名、日期

7  交易双方的印章。

A.成熟的商业经济活动形成B.生产力进步加剧社会贫富分化C.土地私有制成为主流形式D.家庭式劳作普及促进法律完善

13.

公元前2世纪中期以后,罗马选举舞弊愈演愈烈,竞选成本也越来越高。巨大的竞选支出使败选者不会轻易接受结果,甚至出现用武力去改变困境的情况。胜选者则通过政治升迁迅速积累大量财富,并以军事手段巩固利益。这反映出当时罗马(  )

A.政治机制运转失灵B.利己主义激化了阶级矛盾C.直接民主弊端初显D.政治腐败动摇了共和体制

14.

有学者指出,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平等观是人权理念的基石,基督教原罪说使得法律至上理念成为可能,教会法与世俗法长期并存与互相争斗催生了分权理念,早期教会法重视程序的思想对彰显程序的法律原则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基督教与法律产生的根源B.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根基C.基督教对法律文化的塑造D.教会法与世俗法的侧重点不同

15.

1968年英国常任文官人数约为76万人,1984年文官人数约63万人,1998年文官人数约50万人,并建立了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改革。这种变化表明英国(  )

A.社会就业形势严峻B.政府行政效率提高C.文官制度最终确立D.国家治理模式调整

16.

下图是1995年和2009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示意图,据图可知,陕西省农村居民(  )

A.生活水平显著提高B.生存型消费比重急剧增加C.产业结构需要优化D.整体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世纪末,随着筑坝建闸、污水和废弃物不断排入,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三文鱼在英国泰晤士河消失,泰晤士河伦敦段出现 大恶臭 。泰晤士河治理被提上日程,为此英国政府设立专门的泰晤士河管理委员会,全权管理泰晤士河事务。议会扩大大都市工程委员会的权力,要求其 尽快实施并完成改善伦敦主下水道的工程 ,到1875年伦敦建成覆盖全城区的新交叉下水道工程,伦敦城污水被引导至出海口排出。1864年开始修建泰晤士河河堤,河堤周边被开发为花园,成为伦敦人休闲娱乐的绿色空间。1876年英国出台《河流防污法》,规定将有毒、有害或有污染性的固体和液体排入河流,均属违法行为。随后,《大都会管理(泰晤士河洪水防治)修正法》《泰晤士河保护法》等出台。20世纪60年代,泰晤士河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研究部门,科学处理水污染元素真正拉开帷幕。经过100多年大量的治理投入,1974年泰晤士河下游再次出现三文鱼。

——摘编自梅雪芹《英国环境史上沉重的一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治理泰晤士河的背景及举措。(12分)
材料二
1946年2月,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水利部门,即冀鲁豫解放区治河委员会,是第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理黄河机构。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1月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水利会议,总结并提出基本治理方针 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的目的 。9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治黄工作向全流域污染防治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转变。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视角纵览全局,出台 节水优先、空间平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综合性治水方针,把握黄河流城的自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赵爱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黄河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河流治理的认识。(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注:图中小黑点表示宰相籍贯分布。此处的宰相是泛指,秦汉时期为丞相、相国、三公,唐宋时代为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两朝则指大学士。

——摘编自余意峰《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的时空变迁规律》

根据图中宰相籍贯分布时空变迁,从整体或部分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近代国际法发展简表

时间

国际法举要

1625

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指出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164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开端。

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上半叶

国际法确立和增加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原则和若干内容,如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形成海洋法、战争法、外交法等。

19世纪后期

国际法上增添了一些不公正内容,如所谓的势力范围、合法干涉、和平封锁等等。同时,国际仲裁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摘编自周鲠生《国际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发展的特点。(6分)
材料二
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国际法原理》中译本),较全面地介绍了近代国际法。郑观应阅读此书后写道: 其所谓公者,非一国所得而私;法者,各国胥受其范 ,列强争雄之际, 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 ,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他将国际法规范与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地位相比照,指出依据国际法原则, 定税之权操诸本国 ,他国不得干涉,中国应据此要求修改条约,提高关税, 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摘编自赖骏楠《国际法与晚清中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观应对国际法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认识。(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