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19 浏览数:9

一、选择题

1.

下侧一组考古发现可用于实证我国(  )

地点

考古发现

云南元谋

出土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门齿化石

陕西蓝田

出土距今约160万年蓝田人头骨化石

湖北郧阳

出土距今约100万年郧县人头骨化石

A.百万年的人类史B.一万年的文化史C.新石器时代历史D.五千年的文明史

2.

以下可以为右侧《原始农作场景想象图》绘制提供依据的是(  )
202502060930429296

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黄帝陵

3.

从下面文物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  )
 司母戊鼎及铭文拓片
①造型大气、庄重,浮雕技艺精湛 ②当时铸造和铸接工艺已经相当高超
③反映出当时我国具备了成熟的冶铁技术 ④展现了我国商朝晚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

吕尚,俗称姜子牙,先后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并在牧野之战中身先士卒,大破商军。周朝建立后,他因功被封在今山东北部一带,成为诸侯国齐国的开创者。材料中与齐国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察举制

5.

某班同学们在一次成语故事会中讲述了以下历史故事,这次故事会的主题应为(  )
202502060930429296

A.诸侯争霸B.战国七雄C.西汉建立D.东汉兴衰

6.

春秋后期,牛耕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和耕地的扩大,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材料反映出(  )

A.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B.商业贸易发展促进城市繁荣C.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D.耕作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7.

战国时期著书立说盛行,《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大量著作出现。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兼并战争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秦灭六国

8.

汉景帝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汉武帝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这表明西汉(  )

A.削弱了地方势力B.促进了思想统一C.强化了经济管控D.壮大了豪强实力

9.

东汉时期,班固等人撰写了《汉书》,共100篇,其中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继承并发展了纪传体体裁。这种史书编写体裁最早源于(  )

A.老子的《道德经》B.孔子的《春秋》C.司马迁的《史记》D.郦道元的《水经注》

10.

以下史实说明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的共同点是(  )

陈胜、吴广起义

黄巾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坚持2个多月后失败,余部加入其他反秦队伍。在各地反秦斗争的打击下,秦朝迅速走向灭亡。之后建立的西汉王朝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

184年,张角等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历时9个月斗争后被镇压下去,余部坚持斗争多年,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

A.发生在公元前B.经过周密的准备和严格训练C.持续很长时间D.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1.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春秋时期,白狄使用的文字、器物都与华夏族相同B.战国时期,秦国实施远交近攻策略,加快了统一步伐
C.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形成全国交通网D.西汉中后期,中亚康居国使团到长安进献马等贡品

12.

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该地区在今(  )

A.西藏B.新疆C.云南D.台湾

13.

以下表格内容反映出这一时期(  )

政权

主要措施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发展生产,造船业发达,派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开发西南地区

A.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经济发展,为统一全国作了物质方面准备C.形成了世家大族与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格局D.扩大了对外交往,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往来

14.

对下侧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B.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双方隔黄河对峙展开决战D.战争结果是东晋以少胜多

15.

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202502060930429296

A.西晋的短暂统一B.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C.江南地区的开发D.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

16.

学史崇德就是要通过学习历史来崇尚和提升个人品德。以下历史人物与其言论或事迹对应准确的是(  )

选项

人物

言论或事迹

A

孟子

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投江自尽

B

屈原

多次北伐曹魏,病逝于前线,践行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诺言

C

张骞

在出使西域的途中,历尽艰辛完成使命,体现了持汉节不失的精神

D

诸葛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A.AB.BC.CD.D

二、综合题

17.

考古发现见证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一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首屈一指。内城的9座大墓出土了1200余件(组)的陶、石、玉、象牙等随葬品,不乏象征神权的玉琮、玉璧,以及象征军权和王权的玉钺,与城外大部分随葬品稀少的墓地相比,反差极大。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同时期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能建造如此巨大的工程,显然需要发达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还有能起调动、组织作用的 国王

——摘编自高蒙河《中华第一城良渚》等

材料二
在河南发现了 10 余座大型夏朝城址,其中二里头遗址为夏朝晚期的都城。它以宫殿区为核心,有序分布着官营作坊区、祭祀区、贵族居住和埋葬区,还发现了精美的玉器、青铜器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夏朝已有等级制度和礼制,形成了王朝国家。广东、四川、山东等地都出土了象征王权礼制的牙璋,表明其受到了夏朝的影响。
——摘编自李伯谦《寻找最早的中国——考古研究中的夏朝寻踪》


二里头时代出土有陶礼器的遗址分布

材料三 封泥是古代缄封简牍以防私拆的信验物,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随着考古发掘,越来越多的封泥被发现,以下是陕西西安相家巷遗址出土的部分秦朝官方封泥。

右丞相印封泥及印文拓片

郡右邸印封泥及印文拓片

华阳丞印封泥及印文拓片

(1)依据材料一,指出良渚古城在下图中的位置。(写序号)结合考古发现,谈谈你对早期国家的认识。
202502060930429296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夏朝时期国家发展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官方封泥反映的制度及作用。概括封泥的史料价值。

三、材料题

18.

马与中国历史
材料一

安阳殷墟出土了刻有 多马 的甲骨,学者认为这些是管理马匹的小官名称,商朝晚期可能已经建立了国家的养马业。在墓葬的陪葬车马坑中发掘出大量由两匹马拖驾的战车,还经常发现驾驭马车的奴隶,表明商朝奴隶主贵族出于强化王权的政治需要,厚葬思想流行。
——摘编自杨泓等《马的中国历史》
材料二 在西汉与匈奴的较量中,马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02060930429296

——整理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文物秦汉史》等

材料三 步摇原是两汉时期汉族妇女的头饰,因其随着人的步伐而颤动撞击,一步一摇,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美感,故名 步摇 。南迁后的鲜卑人在与汉人的混居中接触到步摇,并爱上这种装饰物。 马头鹿角形金步摇 是北朝时期鲜卑人的头饰,表现了鲜卑人爱美的天性与游牧民族特色的融合。

——摘编自彭林《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商朝的社会状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西汉与匈奴关系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北朝时期鲜卑人头饰的特点。分析其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19.

中国典籍与科技文化
材料

序号

史实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主张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要对症下药,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西汉的《胜之书》总结了黄河中游的耕作原则、作物栽培、改良土壤、施肥等农业知识,多为后世农书所引用

东汉以后,纸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辗转传播到世界各地

东汉的 A 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他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

东汉的《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包括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北朝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本书是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及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写成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南朝时,圆周率被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祖冲之将这项成就收在他与其子合著的《缀术》一书中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表格中A处应填的内容。从材料中任选两个史实,说明其反映的科技成就及其联系。(示例组合除外)
示例:史实⑤:《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史实⑦: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联系:东汉时人们注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九章算术》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南朝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这些成就说明从东汉到南朝中国的数学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