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怀化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19 浏览数:11

一、单选题

1.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小匡》有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 并举的记述。华夏居中,为五方的核心;夷、蛮、戎、狄配以东、南、西、北,居周边四方, 五方之民 天下 。这些观念(  )

A.强调了夷夏之防B.弱化了文化优势C.增强了华夏认同D.批判了种族优劣

2.

酎金是汉代诸侯献给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贡金。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 酎金 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其爵,被夺爵者占列侯总数的一半。汉武帝此做法旨在(  )

A.整顿诸侯,维护宗法体系B.筹措资金,抗击匈奴C.整饬吏治,严惩官员贪腐D.打击诸侯,强化集权

3.

《宋书》(刘宋王朝史书)记载: 至于元嘉末……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据此可知(  )

A.国家统一经济繁荣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民族交融加速发展

4.

唐朝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实行以庸代役的政策: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这一措施(  )

A.扩大了税收的征税对象B.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C.体现了唐朝的制度创新D.强化了政府的人身控制

5.

唐高宗时代,三教之间的争论很尖锐,辩论激烈,但一般在皇帝的主持下进行,且辩论的内容大多表现在教义理论方面。这(  )

A.反映了 三教并行 的政策B.强化了国家思想控制能力C.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D.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进程

6.

宋代人们的婚姻择偶,以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这反映了宋代(  )

A.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B.社会发展影响思想观念C.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D.婚姻自主形成社会风尚

7.

明太祖曾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意在(  )

A.弱化地方实力B.防范宦官专权C.推动社会转型D.加强权力控制

8.

王守仁阐述他的 良知 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李贽将 良知 概念发展为 童心 ,主张 童心即最初一念之本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这些主张(  )

A.体现了个人意识觉醒B.折射了社会剧烈动荡C.冲破了传统儒学藩篱D.确立了理学正统地位

9.

据下表(英国对华贸易额表),可知(  )

年份

英国对华贸易额单位/万英镑

出口

进口

1850

157.4

584.9

1853

175.0

825.6

1855

127.8

1066.4

1856

221.6

1065.2

A.英国在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B.英国资本输出的本质意图C.英国侵略受民族工业的抵制D.英国扩大侵略权益的原因

10.

洋务派如奕 是恭亲王、总理衙门大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都是地方督抚大员,在当时的清政府中占据着重要的政治地位,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且他们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这表明(  )

A.中国近代化迎来了契机B.晚清思想变化的先进性C.国家出路探索复杂多变D.顽固势力阻碍社会发展

11.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上海、广东、浙江各省督抚却和各参战国商定,表示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这一做法(  )

A.说明地方出现分裂割据政权B.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C.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失败D.表明南方督抚成为列强代言人

12.

下图为1914至1920年中国火柴进口及火柴原材料进口趋势图。这一趋势(  )

A.折射出中国贸易优势减弱B.是政府放松设厂限制的结果C.反映了民族工业逐渐衰落D.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表现

13.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工人运动以经济斗争为主。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发生后,京汉铁路工人逐渐意识到要为争取自身政治权利而斗争,提出 争人权,争自由 的政治口号,将工人运动转变到政治斗争阶段。这一转变(  )

A.加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B.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坚定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向D.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相联系

14.

在全民族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某次战役中拟定作战计划, 以晋绥军6个军的兵力布置口袋阵,由八路军共同参与防守 。彭德怀进一步提出, 八路军一一五师隐蔽集结于敌前进道路的侧面,从敌侧后夹击 。这一战役(  )

A.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B.粉碎了日军 三个月亡华 的企图C.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5.

1953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保证全面地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的紧急通知》。到1956年初,上海全市106家棉纺织厂全部加入厂际竞赛。其中国棉七厂建立了257个技术组,细纱间420对工人开展互教互学。这一举措(  )

A.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B.说明工业化建设取决于国家的引领C.顺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D.体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渐进过程

16.

1980年,山东沂水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7039万元,比1975年增长62%,农、林、牧、副、渔各业由1975年的75:3:14:7:1调整到76:2:13:8:1,农业结构得到改善,乡镇企业起步发展。这表明(  )

A.农村改革初见成效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城市市场需求扩大D.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屯田卒)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材料二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通过所谓的 茶马贸易 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的供给,中央王朝(明政府)因茶叶而掌握了 华夏边缘 地区的命脉。

——杜君立《历史的慰藉》

材料四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 众志成城 者是也。

——《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政府治理边疆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9分)
(2)根据材料四,概括康熙皇帝关于安定边疆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该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7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 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 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

——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1857年3月)

材料二
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写道: 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选录》

材料三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分别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涉及的近代列强侵华的重大战争,比较两次战争的异同。(10分)
(2)概述材料三体现的时代主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进行简要阐述。(8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巨大。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式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