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清远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0+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33 浏览数:7

一、单选题

1.

如图是距今约7000年的江苏省兴化市草堰港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这说明此时(  )

水稻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水稻成为南方主要作物C.原始农业已经出现D.长江流域文明领先全国

2.

中国 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建立的政权。春秋时期,秦、楚等国不在 中国 之内;而战国时期,则逐渐被囊括在 中国 的范畴中。这一变化有助于(  )

A.巩固周天子的权威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消除各民族间差异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传

3.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占据河套地区,置34县,建九原郡,迁徙罪犯实边。秦始皇此举(  )

A.推动了国家的统一进程B.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4.

1942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额济纳河东岸查科尔帖汉代烽燧遗址发现了 查科尔帖纸 。纸上有文字7行,共50字,能辨认出 兵器 转运 等20字,可考据的年代约为公元前86年至公元89年之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得到推广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代C.战争牵引并推动造纸术发展D.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

5.

史载,曹操对内迁的匈奴部落 分其众为五部,立其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 ;诸葛亮平复南中后, 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上述调整(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C.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D.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6.

如表为南朝齐陈时期两位地方官的事迹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二者都致力于(  )

朝代

官员

事迹

孙谦

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姚察

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

A.民众负担的减轻B.农业技术的改进C.基层民众的教化D.江南地区的开发

7.

史载,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国子学 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增学生满二千二百六十员。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余人 。从中可以看出,唐朝(  )

A.官僚队伍的日益膨胀B.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C.包容开放的对外政策D.科举选官制度的完善

8.

中唐以后,大量农民弃农经商,或者亦农亦商,农商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正所谓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种风尚(  )

A.助推商品经济的产生B.得益于赋税制度的调整C.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D.表明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9.

宋朝和契丹订立 澶渊之盟 以后,契丹统治者满足于享有 岁币 的利益,和平得以维持下来。这表明(  )

A.契丹因岁币而衰落B.宋辽政权不再对立C.宋朝对外屈膝求和D.和议带来双赢局面

10.

辽承后晋的 金德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取代土德的后唐,根据土生金的原则,自称 金德 ),称本朝为 水德 (辽朝统治者认为自己承接了后晋的正统,金生水,所以自称 水德 )辽道宗末年修成的《皇朝实录》 称辽为轩辕后 。这一做法意在(  )

A.表明其中华正统的地位B.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制造舆论C.缓和与北宋王朝的矛盾D.维护和巩固国家 大一统

11.

北宋年间,一直排除在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被纳入科考的范围之内。到了南宋时期,屠宰从业者也可参加科举考试。这(  )

A.铲除了门阀士族势力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降低了官员文化素质D.导致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12.

北宋时期的士大夫往往将个人的修养提升与国家的兴衰更替联系起来,以 天道 公议 为旗帜,积极参与国家政事。据此可知,北宋时期的士大夫(  )

A.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B.倡导 学而优则仕 C.主张实行君臣共治天下D.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

13.

明朝宦官干政从英宗时王振开始,宪宗时汪直专权,武宗时刘瑾跋扈,至熹宗时魏忠贤乱政,前后持续近200年。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B.中央集权体制日渐衰落C.皇帝昏庸无能导致大权旁落D.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4.

清朝初年,全国人口不过八九千万,但是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便增加到2.68亿,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一次爆炸期,而且此后数十年还在不断增加。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封建制度日趋完善B.政局的长期稳定C.百姓物质生活富足D.外来移民的增加

15.

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期间,在写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写到: 襄河河底从前深皆数丈,自陕省南山一带及楚北之郧阳上游,深山老林尽行开垦,栽种包谷,山土日掘日松,遇有发水,沙泥随下,以致节年淤垫,自汉阳至襄阳,愈上而河愈浅。是以十多年来,襄河竟无一年不报漫溃。 这说明高产作物的传入(  )

A.损害普通民众利益B.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C.引发新的社会问题D.使人地矛盾日益暴露

16.

有西方学者认为 鸦片战争的发生是由于傲慢的清政府不肯在相互平等基础上与英国建立贸易关系,拒绝平等交往,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该观点(  )

A.没有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实质B.从全球化角度分析了鸦片战争原因C.希望中国实现与英国的平等外交D.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17.

魏源认为只谈心性、不务实际的传统教育模式不能起到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作用。进而提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政务的废弛,而政务废弛的根源又在于缺乏经世致用的人才。魏源的这一思想认识(  )

A.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B.否定了科举取士的制度C.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D.体现了务实的用人原则

18.

1894年《申报》曾报道: 屈指轮船招商局开办已二十年矣,统计中国之利少人洋船已四千万,其因有华轮船彼此跌价,为中国立商务不隳之基,此为首务也。 这可以说明洋务运动(  )

A.便于政府与民争利B.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C.促进民族工业发展D.扭转对外贸易逆差局面

19.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要在三年内偿付对日赔款2亿两白银。俄国出面拉拢六家法国银行和四家俄国银行,组成对华借款银行团。驻俄公使许景澄被迫与俄法银行团签订贷款合同,总额4亿法郎,年息四厘,以海关收入担保。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B.列强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C.清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0.

1898年,谭嗣同等人在湖南长沙成立南学会的同时,湖南全省其他府州县也纷纷成立了各种名目的学会。有人形容当时这一局面: 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 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C.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D.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21.

1902—1912年间,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盛赞太平天国运动,并自称 洪秀全第二 。据此可以推知,孙中山(  )

A.继承太平天国反封建传统B.天朝上国观念犹存C.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D.追求绝对平均主义

22.

1911年11月9日,广东光复后,人们都自觉剪掉辫子,广州一天剪辫者有20多万,城里的理发店排了长队,自朝至暮,拥挤非常。无论老弱少壮、士农工商之男子,都热烈剪辫。这种状况表明(  )

A.政治变革推动习俗变化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D.市民生活方式严重西化

23.

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和政府崩溃的危险。与此同时,由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的支持,袁世凯先后获得1010万两白银的借款。据此可推断(  )

A.辛亥革命面临失败的危机B.清王朝覆灭具有历史必然性C.西方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4.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伦理展开了猛烈的批评,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孔子之道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这表明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

A.理性认识中国传统文化B.深刻反思封建制度弊端C.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D.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5.

某学者认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固然直接是由巴黎和会对中国的欺辱产生的民族危机所引发的,但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并没有呈现出 义和团 式的民族主义狂热情绪。这表明五四运动(  )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反帝斗争不明确C.呈现出一定爱国倾向D.爆发具有偶然性

26.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流传这样的民谣: 年年官兵战,到处土匪乱。战的中国真难看,乱的人民不安然。 田产又有兵匪忧,做个农民不如牛。 这可用于说明(  )

A.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B.西方列强侵略的破坏C.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D.晚清王朝的衰落迹象

27.

如表为1927年4月和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结构表。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时间

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结构

19274

总数57967人,工人占50.8%,农民占18.7%,知识分子占19.1%,军人为3.1%,中小商人占0.5%,其他成分占7.8%

19286

总数40000人,工人占10%%,农民占76%,其他占14%

A.革命性质的改变B.革命领导权的转移C.革命道路的调整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28.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抗日宣言,并抽调大批党员干部进入东北地区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中国共产党此举(  )

A.体现了东北地区是抗战的主战场B.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C.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D.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29.

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说: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仅败于美国,而且更惨的是败于中国,正确地说,败给了中国人民。 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A.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B.中国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二战中的作用D.国共两党相互配合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30.

如图描绘了淮海战役期间,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民工推着一辆辆装满物资的小推车支援解放军前线的情景。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国民党反动统治不得人心B.广大民众反帝爱国热情高涨C.战略反攻的序幕已经成熟D.第二条战线配合解放军作战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由于秦的严刑酷法、横征暴敛,引起了天下大乱。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高祖、汉惠帝和吕后时期,为稳定政局、恢复秩序,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状况逐步好转。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坚持 轻徭薄赋 约法省禁 的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国力不断上升,国库开始充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辉煌,史称 文景之治

——摘编自王国民《浅析西汉文景时期治世之构建与启示》

材料二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对 文景之治 评述道: 于是罔顾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

——摘编自班固《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文景之治 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的观点。(8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化表。

颁布时间

纲领性文件

主要内容

1853

《天朝田亩制度》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193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被没收土地的以前的所有者,没有分配任何土地的权利。雇农、苦力、劳动贫民,均不分男女,同样有分配土地的权利。乡村失业的独立劳动者,在农民群众赞同之下,可以同样分配土地。

——摘编自张永泉《中国土地改革史》

材料二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同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1年《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和1944年《陕甘宁边区地权条例》都明确了减租减息的具体规定。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提出,减租减息政策,如果没有特殊障碍,我们准备在战后继续实行下去,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减租减息,然后有步骤达到耕者有其田。

——摘编自赵鲲《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百年回顾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土地制度在结局上的差异,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整的作用。(6分)

三、开放性试题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和罪恶的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开始踏上近代化的漫长征程的标志。此后,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一直困扰着这个早已疲弱不堪的封建王朝的统治。

——摘编自单炜鸿《晚清三次变革与历史启示》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