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1867年是修约之年,清政府担忧西方列强借此再次挑起战争,决定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全权使节,代表中国政府出使美、英、法、德、俄五国,进行首次近代外交活动。次年,使团与美国签订《中美续增条约》。在条约中,美国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但条约也为美国扩大在华商业利益、获得廉价中国劳工创造了便利条件。对于世界历史来说,蒲安臣使团是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以新的身份和地位融入世界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摘编自朱时宇《近代中国外交的艰难起步》等
材料二
1946年,中美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从文字上看是平等的,但中美两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悬殊,有的条约权利中方根本没有可能实现,许多条约权利美方则可以充分实现,这几乎是中国单方面全面向美国开放。1936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和向美国出口的货值分别占中国进出口贸易的19.6%和26.4%;1946、1947和1948年,中国从美国的商业进口占中国商业进口的57.2%、50.2%、48.4%,对美出口则占全部出口的38.7%、23.3%和20.1%。战后美国资本向中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大量渗透,重要工业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美国资本控制。
——摘编自陶文钊《1946年<中美商约>: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经济因素个案研究》
材料三
对改革开放决策以巨大推力的,是1978年兴起的出国考察潮。最重要的一次考察当属5、6月份的西欧五国之行,考察团被西欧工业生产自动化、农业机械化、高速公路网等现象震惊,也对西欧国家重视企业管理、重视发展教育、重视利用资金、重视社会福利等政策产生了强烈印象。7月至9月,国务院断续召开了两个月的务虚会,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在于对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讨论。所有这些,为11至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准备。
——摘编自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国际法发展的角度,简要说明晚清政府派遣蒲安臣使团的背景,并分析《中美续增条约》对这一时期中、美两国经济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特点,并予以简要阐述。(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8年出国考察潮的意义。综合三则材料,总结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