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陕西省三重教育高三下学期高考预测(二)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24

一、单选题

1.

下表所示为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不同海拔遗址的分布情况(单位:处)这一变化表明东北地区(  )

时期

遗址总数

海拔与遗址数量

0200

200400

400600

600800

>800

平期

7

4

2

1

0

0

中期

17

6

10

1

0

0

晚期

164

54

81

18

9

2

A.地区内文明呈现同一性B.已出现早期的文明曙光C.原始农业已经初具规模D.先民生存适应能力提升

2.

孟子在各国游说时曾对诸侯国君说: 市,廛(市场中堆放货物的场所)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稽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途矣。 孟子的这一观点(  )

A.是儒家义利观念的重要体现B.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C.得到了各国君主的普遍认同D.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经济政策

3.

北魏孝文帝曾诏 六月庚午,禁杀牛马 、孝明帝亦重申 杀牛禁 。《辽史·太祖纪》也曾载 太祖……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 。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

A.牛耕技术的发展B.统治思想的异变C.政权更迭的频繁D.经济结构的变化

4.

北宋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时山东地区流行疑古惑经思潮和金石学。当时孙复、石介创立秦山学派以钻研元典、重振儒家正统,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以金石材料证经补史、复原古礼。据此可知,北宋学者(  )

A.阐释儒家经典,追求 孔孟之道 B.提倡个性自由,创立 经世致用 C.探究普遍天理,提出 知行合一 D.释义儒学原典,合编 四书五经

5.

元朝改造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以便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  )

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B.北方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D.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6.

清朝皇宫中的懋勤殿位于乾清宫西侧,是一个以文化功能为主的宫室。皇帝在此殿的大多数活动与政治关系不大,但每年秋季处理死刑案件的最终裁决都要在此进行,因为刑杀在古代属于阴事,五行类象中对应方位为西方。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

A.遵循天人合一B.推崇为政以德C.维护司法公正D.注重律例结合

7.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 至茶叶、大黄(一种中药)两项,臣等悉心访察,实为外夷所必需。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吝惜)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 。这一认识(  )

A.反映天朝上国观念对认知的影响B.深刻影响了鸦片战争结果的走向C.激发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热情D.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因素

8.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个人主义 思潮盛极一时,欢迎 莫拉尔小姐 道德伦理革命 的大有人在,其热门程度足以和 民主 科学 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B.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C.传统伦理和国家危难双重作用D.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

9.

1937年11月在武汉成立了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宣传部下属的国际宣传处,该处多次组织外国记者赴台儿庄等地采访,并在重庆专门建造外国记者招待所。1942年初,重庆成了名副其实的 远东战场的新闻中心"。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国共合作抗战引起国际社会瞩目B.重视海外宜传与军事斗争的配合C.英美逐渐加强对中国抗战的支援D.主要依靠外交手段解决中日战事

10.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 读者来信 栏目中所报道的部分内容。这些报道(  )

时间

内容

1951

湖南华容县完成了修堤大事

甘肃永登县决心努力增殖牛羊

1952

山西富家滩煤矿修理厂铁铆组工人提前完成第一季生产任务,为国家节约三万多斤小米

太原钢铁厂炼钢部工人在大炼钢过程中创造了多项新纪录

A.体现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B.说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曲折C.反映出人民对新中国的认同D.展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成就

11.

1997年,《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下发,城市居民低保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截至1999年,共有531.6万名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城乡居民得到了救助。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  )

A.配合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B.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C.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D.推动了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12.

下表是两河流域部分君主事迹的统计。

时期

君主

事迹

苏美尔城邦拉格什第一王朝时期

埃安纳图姆

被称为“谨遵正义命令之人

恩美特那

铭文提到正义的命令

拉格什第二王朝时期

古地亚

声称关注正义,保护孤儿与寡妇不受欺凌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

乌尔纳姆

在法典中称建立了正义,致力于统一度量衡、规范交通以及保护社会弱势群体

据此可知,两河流域(  )

A.弱势群体地位上升B.君权神授观念获得认同C.封建君主集权加强D.统治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13.

15世纪,瑞士人威坦维勒在诗歌《指环》中,把骑士的比武大赛和宫廷生活描写成乡村的农民骑着怀孕的母马、驴和骡子,以筐、碗、桶为头盔,以编筐为盾牌,用耙子、锄头和连枷打斗的场面。这反映出当时(  )

A.崇武风尚逐渐消失B.传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人文主义精神初现D.人们对世俗生活的向往

14.

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在东亚海城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果阿、澳门、长崎、乌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上述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A.传统大西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B.拉美国家生产方式的进一步革新C.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D.商业革命深化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15.

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中流行的一首歌曲唱道: 有位残忍无情的国王,超出了诗人的想象;一位暴君自天而降,白人奴隶都熟知,此无情的国王就是蒸汽机。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

A.生产工具改进强化了等级观念B.工业革命造成阶级分化和对立C.工人阶级觉醒并登上历史舞台D.工人运动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16.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的文官队伍人数明显上升,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长,如日本中央政府的50余万文官中,至少90%的文官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B.政党政治的发展C.文官队伍老龄化严重D.政府职能的变化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徽州休宁县江佐舜卖田契(部分)
立卖契人江佐舜,今将承父田壹备,土名双丘,系新丈连字肆百武拾壹号,计田壹亩壹分叁厘,计田贰丘,计监租玖秤。……今自情愿凭中出卖与芹溪李有望兄弟名下永为父亲清明祭祀业田。三面议作时值价银壹拾捌两整。其价契当日两相交讫,契后再不立倾。……恐后无凭,立此卖契为照。所有来脚契文别产相连,不及缴付,日后要用,将出参照无词……计开早谷监租佃人鸡子听取再批。

——万历贰拾柒年三月清明日立

材料二
现存最早的徽州契约文书出现于宋代,据《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方伯淳卖山赤契》所载 面议价钱十八界官会七十贯文省 可知,交易中的一般等价物为当时特有的纸币会子。明清时期,徽州契约文书大量涌现,契约中的土地不再分为上、中、下等级,而是注明具体地号。契约不仅标有立契者姓名,立契者所在乡里、出卖物的来源及描述(如坐落、附着物、借货、继承、租佃等关系)均详细标注,还标注了 无钞支用 钱粮无措 出卖原因、担保及违约事项等。除口头契约、合并契约外,处理土地纠纷的 息讼合约 也是当时独具特色的契约形式。

——摘编自周向华、高洁《徽州契约文书形式与内容演进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则徽州土地契约文书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徽州土地契约的发展表现,并简析其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成立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着手制定文物追索目标,组织专家赴日调查。一时间,日本民间对美中两国 觊觎 日本美术品、政府将出卖国宝换取粮食的流言四起。然而,以华尔纳为代表的美国专家在参与战后远东文物工作时存在明显的对华偏见。1946年以后,中国文物追索更沦为大国博弈的筹码,美国针对苏联援引《雅尔塔协定》的行为指出协定并不含日本在日俄战争期间掠夺的文物。美方担忧,倘若中、苏成功扩大被劫文物时间断限,苏联将来就可以援引此项先例,进而染指美国在远东和欧洲的其他利益。1947年后,欧亚局势的变化导致美国决定全面扶持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态度则日渐消极。中方无奈同意以 公开了的私人收藏 补偿受害国损失。

——摘编自白敬文《美国因素与国民政府战后对日文物追索》

材料二
在国力维艰的岁月里,人民政府多次拨出宝贵的外汇储备抢救征集文物,爱国收藏家纷纷把收藏的文物捐献给国家。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行;此外文物事业实现了与全球化、国际化的融合接轨。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综合使用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模式。

——摘编自王立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回归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造成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日文物追索未果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成功经验。(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英国对欧洲大陆长期奉行 大陆均势政策 ,通过幕后策划、出钱和出武器,唆使欧洲大陆各国群起反对某个大国。19世纪前中期,英国不但从欧洲大陆均势中获取安全与经济利益,还利用欧洲国家内耗之机在世界其他地区大肆抢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870年之后,欧洲大陆不少国家走上工业化的快车道。虽然欧洲大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动态均势,但是这些国家在欧洲大陆难以获取新的发展空间,于是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纷纷向海洋霸权国发起了挑战。

——摘编自竭仁贵《对海洋霸权与大陆均势关系的再探讨》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欧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是在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经历了一百年的大国均势和欧洲协调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战争。关于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及由其确立的凡尔赛体系,有人评论道: 1919年的和平条约与1815年时的截然不同。《维也纳条约》曾组织起一个欧洲君主的社会,它承认同样的正统和平衡原则(即传统均势外交思维)。与之相反,《凡尔赛条约》建立了一个分成战胜国与战败国的欧洲。大国并不讨论一个各自都接受的共同秩序,而战胜国把某种欧洲秩序强加于战败国。 法国要防范德国再次威胁到其自身的安全;英国企图以德国来牵制法国。美国试图以民族自决权原则和一个全球性组织的方式来取代均势外交。

——摘编自宋新宁《探寻和平之路:欧洲一体化的历史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前中期英国能够从欧洲 大陆均势 获益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体系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近代西方 均势外交 的实质。(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南宋洪迈《夷坚丁志》中的一则故事: 番阳士人黄安道,治诗,累试不第。议欲罢举为商,往来京洛关陕间,小有所赢,逐利之心遂固。方自京赀货且西,适科诏下,卿人在都者交责之曰: 君养亲,忍不自克而为贾客乎? ……以书应举……果登第。
材料中黄安道的故事是宋代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