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成立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着手制定文物追索目标,组织专家赴日调查。一时间,日本民间对美中两国
“觊觎
”日本美术品、政府将出卖国宝换取粮食的流言四起。然而,以华尔纳为代表的美国专家在参与战后远东文物工作时存在明显的对华偏见。1946年以后,中国文物追索更沦为大国博弈的筹码,美国针对苏联援引《雅尔塔协定》的行为指出协定并不含日本在日俄战争期间掠夺的文物。美方担忧,倘若中、苏成功扩大被劫文物时间断限,苏联将来就可以援引此项先例,进而染指美国在远东和欧洲的其他利益。1947年后,欧亚局势的变化导致美国决定全面扶持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态度则日渐消极。中方无奈同意以
“公开了的私人收藏
”补偿受害国损失。
——摘编自白敬文《美国因素与国民政府战后对日文物追索》
材料二
在国力维艰的岁月里,人民政府多次拨出宝贵的外汇储备抢救征集文物,爱国收藏家纷纷把收藏的文物捐献给国家。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行;此外文物事业实现了与全球化、国际化的融合接轨。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综合使用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模式。
——摘编自王立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回归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造成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日文物追索未果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成功经验。(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