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三年级2月期初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19 浏览数:15

一、单选题

1.

位于安徽省的武王墩墓是战国晚期的高等级陵墓,其墓坑中央建有 亞字形 椁室,椁室顶部的盖板上有大量墨书文字标示每根椁盖板的位置、次序和各个椁室的功能。结合出土文物,可知椁室东是青铜礼器、南是生活用器、西是漆器与木俑、北以乐器为主。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  )

A.百姓的生活水平B.东周的冶金工艺C.我国最早的文字D.诸侯间兼并战争

2.

下表为汉初采取的社会治理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

上於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以赋於民。

——《汉书·食货志》

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汉书·食货志》

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

——《汉书·高帝纪下》

A.突显了儒家思想的指导B.有利于提升对政权的认同感C.促进政府财政收入增加D.反映了汉代已经废除世官制

3.

北魏孝明帝时选拔御史, 同时射策(考试)者八百余人,子升与卢仲宣、孙奉等二十四人为高第 ,结果引来了参选者的不服。南朝萧梁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培养士庶子弟,按学习成绩选拔人才。这表明(  )

A.考试已成为人才选拔的趋势B.门阀士族的权力愈加强盛C.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占据主导D.科举制度雏形已初步形成

4.

南宋文学家陈耆卿提出: 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 。这一观点的出现源于(  )

A.各阶层地位趋于平等B.工商皆本的广泛认同C.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D.文学发展趋向世俗化

5.

清代专门发明了 晷度 概念作为新的疆域书写方式,其所用的元素有南北里差、东西里差、昼长与夜长、节气时刻等,可以明确记录疆域范围和边界。其主要目的是(  )

A.证实昼夜与节气的准确度B.构建新的疆域大一统观C.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D.绘制较精确的全国地图

6.

下图漫画《龟裂的古瓮》是1908年某外国漫画家基于中国的时政而作。以下最契合漫画主题的是(  )

A.地方大员寻求自保B.帝国开展自救运动C.维新派的艰难革新D.反清革命成为主流

7.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但到1919年,李大钊发文指出: 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 ;陈独秀 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 。这一变化(  )

A.是对转型期社会价值的迫切关注B.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新气象C.反映了中共对新阶段革命的探索D.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8.

1927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总工会发出罢工指令,参加罢工的工人达到80万。随后,周恩来带领工人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建立了上海各界参加的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这一行动(  )

A.回击了国民党的残酷镇压B.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C.配合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D.探索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9.

中共八大决定,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改进国家的行政体制,适当扩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管理权限;保证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在财务管理和干部管理具体工作方面有适当自主权。这反映当时我国(  )

A.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取得成效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逐步展开C.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拨乱反正在经济领域有序开展

10.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些规定意在(  )

A.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C.引导人们践行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D.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11.

在公元前7000至前5000年两河流域的贾尔莫文明遗址的沉积物中,既发现了大量大麦、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也发现了大量绵羊和山羊的遗骨,还有几个野生动物的骨头,工具组合包括石镰、磨石和其他耕作工具。这可以说明贾尔莫文明(  )

A.早期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B.已具备了初始国家形态C.早期生产主要使用旧石器D.经济生活呈现多元特征

12.

16世纪至17世纪,美洲的西班牙地主借助 劳力偿债制 为自己的庄园吸收新的劳动力。地主预先贷款给土著居民,这样他们就可以去买种子、农具和其他生活用品。但是,债务人要用劳动来偿还债主的贷款,由于工资过低,他们实际根本无力清偿债务。这一制度(  )

A.引发了美洲民族独立运动B.有助于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C.造成美洲土著居民的锐减D.推动欧洲 商业革命 发生

13.

19世纪中叶,亚历山大大帝在普鲁士王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获得同样评价的还有征服希腊各国的腓力二世以及罗马人凯撒。对这一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彰显德国期望建立欧洲霸权B.利于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的复兴C.反映了渴望统一的社会思潮D.表明工业发展渴求扩大海外市场

14.

1893年 非洲民族主义之父 布莱登提出了 非洲个性 思想: 欧洲文明正在向非洲大陆渗透,非洲人应抵御这一渗透而不被同化,要保持和发展非洲个性。非洲人就是非洲人,欧洲人就是欧洲人。 这一思想旨在(  )

A.揭露欧洲罪恶的奴隶贸易B.否定 欧洲中心论 C.重塑非洲人的自尊与自信D.揭露殖民者文化侵略

15.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了一项全国医疗保险改革,由联邦政府为所有工薪阶层及其家属提供全面医疗保险,但此建议遭到猛烈抨击,被指 采取过的最社会主义的措施 ;1950年,国会没有通过杜鲁门的医保计划。这反映出美国(  )

A.立法机构权力高于行政机构B.医疗改革受到冷战影响C.逐渐缩小 福利国家 规模D.滞胀 影响社会保障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史料一

何尊有铭文122字,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其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句,意思是以此地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

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

现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史料二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上天既已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给先王,肆王惟德用。

——摘自《尚书·周书·梓材》

材料二
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是指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战国后期诸侯都开始以 中国 自居。秦始皇统一六国,称皇帝,自然便称 中国 了。此后,认为自己继承了华夏文明正统的历代王朝都自称为 中国 中国 的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 ,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名称的由来及北京称谓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则史料的类型,并简析其对研究 中国 一词出现时间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中国 一词含义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7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虽然中国铁路事业驶入正轨,但囿于经费支出、人才缺失、材料匮乏等阻碍,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强 求援 ,使他们乘机大肆掠夺和控制中国铁路权益。为了鼓励和规范铁路建设,清政府于1903年颁发《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修筑铁路,正式向民间社会开放筑路权。于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收回路权运动,创立商办铁路公司,自筹资金修建铁路,以保中国自主权。1903年至1907年,共有15个省先后创建商办铁路公司,筹资修建铁路900余公里。商办铁路虽声势浩大,可成效有限,而且弊端百出。

——摘编自李海滨《近代中国铁路的曲折发展》

材料二
德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以铁路建设为先导开启工业并实现了工业化。德国的铁路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全面建设阶段和高潮阶段。在铁路建设过程中,政府一方面为参与铁路建设的企业颁发兴建许可证,鼓励私人投资,并制定相关法律,为私人或公司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通过贷款以及直接投资等形式,大力推行铁路国有化建设。德国还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会,将新发明运用到铁路建设上,并对原来旧有的铁路线进行电气化改造。19世纪80年代,德国拥有的铁路线长度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刘娜《工业革命时期德国政府在铁路建设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德国铁路发展的特点。(5分)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中德铁路建设的共同因素。(2分)

18.

在近代社会巨变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上涌现出了很多文化派别,如新世纪派、国粹派等,他们针对文字变革提出了不同的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派别

主张

出处

新世纪派

欲求万国弭兵,必先使万国新语通行各国,盖万国新语,实求世界和平之先导也,亦即大同主义实行之张本也

《万国新语》载于《新世纪》1907年第6

国粹派

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

《国学讲习会序》章太炎作,1906

(1)根据材料指出两派在文字变革主张上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派别主张进行总体评析。(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6世纪欧洲文明基本定型,在17—19世纪渐趋成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精神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它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以理性和科学为核心,重视个体发展,强调个体本位,强调人对自然的斗争。在发展过程中培育了一些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即法治、科学、进取、奋斗等。也形成了一些特有的观念,即个人主义、冒险、扩张、征服、功利计值、金钱崇拜等,这些观念对欧洲的崛起作用不小,但多是以牺牲他者利益为代价的,承载的负面能量太多。欧洲文明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如思维精细化、个体化、绝对化(非黑即白、非敌即友)等。总之,西欧的个体本位等观念有利于调动和刺激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不利于社会和谐,易引发社会分化和社会冲突。

——摘编自刘景华《世界历史上文明兴衰之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欧洲文明的价值观念 ,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