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上海市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4 浏览数:13

一、材料阅读

1.

中华文化(24分)
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交流发展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1)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______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血缘认同与文化认同。(单选,2分)
        A.夏商 B.春秋战国 C.秦汉 D.三国两晋南北朝

二)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

(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下列字母所示思想家与其儒学言论相匹配。(空格处涂写字母,8分)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 王守仁

序号

言论

思想家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存天理,灭人欲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三)包容并蓄的中华文化

(3)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以下属于佛教本土化表现的是 (双选,4分)
        A.禅宗 B.三教并行 C.宋明理学 D.三教合归儒
(4)近代以来,国人从学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到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断吸收异国他邦文化的同时,自身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因素有 (双选,4分)
        A.启蒙运动达到高潮 B.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
        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D.国家出路的不断探索
(5)综合上述内容,联系所学,说说当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6分)

2.

东方树叶(26分)
茶叶原产于中国,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一)主理茶叶出口的贸易机构

(1)宋元及明初,在东南沿海一带掌管茶叶等大宗商品出口的官方贸易机构是(    ) (单选,2分)
        A.理藩院 B.广州 十三行 C.市舶司 D.榷场

二)茶叶对邻国之影响

(2)公元9世纪初,日本学问僧空海来到中国求法。其归国时带回不少茶籽,后引发日本的饮茶风潮,并逐渐形成日本的(    ) (单选,2分)
        A.茶德 B.茶道 C.茶经 D.茶礼

三)茶叶与中外交通路线

(3)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茶叶传播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与其对应的历史叙述匹配。(填涂字母,6 分)
①马可·波罗在1271年随父亲经伊朗、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中国,在后来他所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一些中国饮茶的趣事。他来到中国的路线当是(    )
②有研究表明,郑和下西洋曾把福建的茶籽带到东南亚地区,郑和船队所走路线当是(    )
③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向乾隆帝提出扩大茶叶贸易、获取通商特权的请求。该使团来华路线当是(    )

四)茶叶引发的革命

(4)18世纪末,中国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英国人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一饮食方式的革命得益于(    )(双选,4分)
        A.英国对饮茶风俗的重构 B.全球贸易网络不断扩大
        C.英国模仿中国饮茶风俗 D.多中心贸易格局的形成
(5)19世纪60年代,印度卡察地区一位叫尼尔森的茶园主发明了第一台制茶机械——揉捻机,至1889年印度对英国的茶叶出口首次超过中国。其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    )(双选,4分)
        A.实现机器大生产 B.推动了技术革新
        C.开始了全球贸易 D.形成了垄断资本
(6)有人说:一片东方树叶蕴含着一部大历史。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8分)

3.

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21分)
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
下面以 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 为例,探究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材料一

1841年1月7日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海面上激战的画面

(1)材料一描绘了1841年1月7日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海面上激战的画面,被多次运用于各版本历史教科书中。画面历史信息指向的时间具有什么功能(2分)
        A.定位历史 B.解释历史 C. 评价历史
材料二
英人自与我通商,其商货大宗,首推印度之鸦片,流毒日盛。道光时,林则徐上书,请申禁,宣宗嘉之,命林则徐任其事……于是英人愤激,突率兵舰犯广东……朝廷忽归咎则徐,竟除其职,更命琦善至广东议和……英人乘我无备,再犯江浙,东南大震。道光二十二年,复遣使至江宁议和,偿巨款,割香港,且开上海、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五口为商铺。是为江宁条约。

——姚祖义《中国历史教科书》1903年

材料三
道光时申禁,英商勾结内奸,百计私售。宣宗命林则徐赴粤查办……战争由是爆发,清朝战败,签订江宁条约……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而鸦片之禁至咸丰时竟弛之,而征税矣。于是流毒遍于中国矣。

——整理自钟毓龙《新制本国史》(第三册)1913年

材料四
1932年开明书局出版周予同的《开明本国史教本》,以 帝国主义侵略的开端与不平等条约的缔结 为题,从 英国产业势力的膨胀、鸦片的输入与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等几个方面来讲述鸦片战争。

——整理自刘超《鸦片战争与近代史研究》

(2)比较材料二、三、四,教科书中关于鸦片战争的描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6分)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三、四,时间尺度在功能上又有怎样的变化?这对进一步认识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有何价值?(5分)
(4)归纳下列两则材料对鸦片战争定位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8分)

A1907年宏文馆《中国历史讲义》将鸦片战争放在欧人东渐中。欧人东渐分三节:一是元代后欧洲人的东来……葡萄牙然占据澳门,荷兰人据台湾;二是与俄交涉,订《尼布楚条约》;三是鸦片战争。

B.吕思勉《复兴高中教科书·本国史》上册)1934中记载道:西力业已东渐,而我国冥然罔觉,政治上,社会上,一切保守其旧样子,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觉,不容我不起变化,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前后两时期的界线。

4.

历史上的十二章纹(29分)
十二章纹是帝王及官员礼服上所绣十二种纹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宗彝(祭祀用酒器)、藻、火、粉米、黼(斧头状花纹)、黻(亚型图案)。

一)一度消失的章纹

材料一
《尚书·益稷》揭示十二章纹最早可被追溯至舜帝时期。周公制定《周礼》后,规定日、月、星辰三章用于旌旗,帝王服饰上只保留九章纹,以龙为首章而称为 龙衮 。此后章纹一度消失,祭祀礼服一律为纯黑。直至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9年)才再度恢复十二章纹,并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
(1)据材料一,推测十二章纹一度消失的原因当是(双选,4分)
        A.秦废周礼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汉承秦制

二)不同数量图案的章纹

材料二
《明史·舆服二》载,皇帝衮冕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亲王上衣绘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世子八章。郡王七章。五章衮衣,赐予外藩。
(2)据材料二,概括 章纹制度 所反映的历史实质。(2分)

三)东瀛龙袍的换代

材料三
日本文武天皇发布《大宝律令》规定,天皇在正式场合穿十二章冕服 衮龙御衣 。1871年明治天皇认为 如今衣冠之制模仿自中古唐制,风格流于软弱 而将其废除。
(3)结合材料三、联系所学,明治天皇的观点及其态度折射了日本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四)民国国徽的解析

材料四
鲁迅执笔《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一文阐述:西国国徽多十字,或摹盾形。今中华民国,已定嘉禾为国徽。作绘之法,为嘉禾在于中,是为中心。嘉禾之状,取诸汉 五瑞图 石刻。干者,所以拟盾也。凡此造作改为,皆所以求合度而图调和。令其象更美且优,则庶几可以表华国之令德,而弘施于天下已。
(4)你如何看待材料四中嘉禾国徽的设计寓意?(4分)

五)不同章纹的内涵

材料五

位置

章纹

内涵

位置

章纹

内涵

上衣

照耀万物

光耀中华

下裳

宗彝

供奉

忠孝

洁净

星辰

光明磊落

镇定自若

粉米

重视农桑

滋养万民

高贵神圣

神奇变幻

干练果断

华虫

美丽

文采

明辨是非

(5)综合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 十二章纹 的历史认识。(1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