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44

一、单选题

1.

屈家岭文化是位于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早期向北扩展,占领了河南西南地区,其晚期渗透到豫南、豫中等地,使豫中河洛地区的文化面貌既带有仰韶文化遗风和大汶口文化特点,又带有屈家岭文化因素。这主要体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

A.起源具有本土性和和平性B.以中原地区为核心C.传播具有渐进性和融合性D.具有突出的创造性

2.

从史前至春秋时代,黄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中部长期任意泛滥,先民无法在此地长期居留。战国中期,赵国、魏国、齐国在黄河下游修筑了千里长堤,堤距较宽,黄河河床可以在宽堤内游荡。据此可推知,千里长堤的修建(  )

A.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B.使河北平原出现许多新聚落C.体现了华夏族吸收新鲜血液D.促进这一地区井田制的瓦解

3.

曹操执政后,一方面,以曹操为代表的寒族亟需掌握核心权力,其政权亦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豪族在曹魏政权的兴起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且拥有极大的权势与影响力。因此,九品中正制同时注重家世、德行与能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体现了不同政治间的妥协B.在当时是人才选拔制度的退步C.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D.使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4.

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派内侍人员带着国书和丝绸出使海外各国,以邀请外商来华。每年十月,众多外国商船返航时,市舶司 依例支破官钱三百贯文排办筵宴……犒设诸国蕃商等 。据此推知,这些举措旨在(  )

A.展示中国的富强B.扩大对外交往C.推动手工业发展D.增加财政收入

5.

元杂剧宣扬忠君爱国、孝养父母、兄良弟悌、神鬼天命、善恶果报、公正守信、舍生取义的思想。元杂剧中的众女子执着自信,争取自立和婚姻自主。由此可知,元代(  )

A.政府重视社会教化B.戏曲艺术走向成熟C.文化环境多元共生D.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6.

明朝初年,北平(北直隶)历经元末大乱及各种天灾人祸,人口锐减,田地成为荒野。洪武年间,明政府组织山西、山东以及南方数省组织超百万人口迁至北直隶地区。大量移民的迁入(  )

A.缓解了北直隶的人地矛盾B.有利于政治稳定和巩固防卫C.促进了大一统政权的建立D.使各地的经济得以均衡发展

7.

鸦片战争的亲历者梁廷柟认为: 今天下非无讲求胜夷之法也,不曰以夷攻夷,即曰师夷长技。姑无论西夷同一气类,虽日为蛮触争,而万不肯为中国用也。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但能实事求是,先为不可胜,夷将如我何。 这表明,梁廷柟(  )

A.认同 师夷长技 思想B.仍受宗藩关系影响C.赞同 中体西用 思想D.主张民族自力更生

8.

1920年,以荣宗敬等棉纺业资本家为首的华商纱厂联合会从国外购进脱字棉种100吨,运到北方棉产区发给农民种植。1929年,江苏财政厅拨款5万元,荣宗敬捐助1.5万元,从国外购得爱字棉种1000吨,免费发给河南、陕西灾民,棉纺织业的原料质量得以提升。这些举措(  )

A.提升了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力B.旨在推动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C.体现手工业和机器生产的互补D.促进近代生产组织形式的勃兴

9.

在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成立两周年纪念日的活动上,其新创作的军歌正式公布。军歌中写道: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 这一军歌创作时期是(  )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0.

下图为1952——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情况。据此表格信息可知(  )

1957年为1952年的%

每年平均增长%

工业总产值

其中:大工业

现代工业

工场手工业

198.3

207.0

204.1

172.6

14.7

15.7

15.3

11.5

个体手工业

160.9

9.9

农业及其副业

123.3

4.3

铁路

201.0

15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工业建设规模最大C.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D.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11.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5年至2008年10月份,中央和地方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达1163亿元。这些举措(  )

A.有助于形成完整教育体系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C.提升了我国科学研究水平D.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12.

晏绍祥先生认为,埃及比较早地形成了强大的中央权力,后来的埃及人认为我是天下之中,不思进取,将很多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制作木乃伊、修建金字塔、修建石窟墓。公元前2千纪末期,埃及慢慢地衰落了。这说明,晏绍祥先生认为,古代埃及的衰落源于(  )

A.中央集权B.地理环境C.经济停滞D.思想观念

13.

以下是对新航路开辟后某国家一支船队的描述:

1577年,为躲避西班牙军舰的搜捕,该国海盗船发现麦哲伦海峡南侧的新的海峡,开辟了自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新通道:在1580年完成了人类第二次环球航行。

符合上述描述的国家是(  )

A.葡萄牙B.荷兰C.法国D.英国

14.

19世纪50年代,德国较大城市之间的铁路线彼此不相连接。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境内各主要铁路线已经相连,形成了密集的铁路网。1861年,德国的机器制造厂家增加至300家,出现了一些规模巨大的企业。这说明,当时德国(  )

A.引领着第二次工业革命B.重工业的发展迅速C.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D.垄断组织初具规模

15.

下图为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宣传画。该画由摩尔于1919年创作,名为《光荣属于胜利者红军》画面中,一个全副武装的红军士兵正在振臂高呼,他挣脱了锁链,脚下踩着被打倒的旧贵族和大臣,他周围是气势汹汹进攻红军的部队。该画(  )

A.适应了苏联战争动员的需要B.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C.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推行D.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6.

1947年4月28日,美国副国务卿威廉·克莱顿从欧洲回国后,特别提到: 如果欧洲的危机得不到矫正,美国也将面临出口锐减和过剩物资租压,从而导致美国经济萧条。 这主要说明,美国的外交理念是(  )

A.实用主义B.道德理想主义C.人文主义D.经济霸权主义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唐六典》记载,唐代邻保组织为 四家为邻,五家为保 。五保簿由保长负责编制,内容包括保内户口状况、土地田产等。四邻左右共同营造邑社以办理丧事是乡村中常见的形式。《唐令拾遗·户令》中云: 如有远客来过止宿,及保内之人有所行诣,并语同保知。 《唐律疏议》规定 在家有犯,五家相保,知死罪不纠(纠:检举)得徒一年,知流罪不纠,杖一百,知徒罪不纠,杖七十,犯百杖以下保人不纠无罪 。如有一户逃亡,此户应负担的赋税徭役要摊配给其邻保。《新唐书》卷五十二《食货志》云: 逃死阙税,取于居者,一室空而四邻亦尽

——摘编自李浩《唐代邻保制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邻保组织负责的主要事务。(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之相关的一项 制度或措施,并说明其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全球史以互动为核心理念,研究视角多种多样,例如:第一,中心——边缘视角,即在探讨世界/区域体系、贸易体系、文明/文化圈、区域关系等问题时,用中心、边缘、半边缘等范畴来分析不同地区的角色及其相互关系。第二,跨文化互动视角,即在探讨广义全球化过程中的帝国扩张、远距离贸易、跨区域或跨民族的文化传播、国际移民等问题时,考察不同文化(文明)群体作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摘编自王学典《史学引论》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对八旗军入关后的日渐骄逸自安尤为震怒,因此决定习武塞上,设置木兰围场,以秋狝练兵。蒙古王公编入 围班 ,轮流到木兰围场陪同清帝打猎。在围猎结束后,清帝对随围各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的大规模宴请、赏赉、封爵、娱乐活动,在和乐氛围中,清廷得到了少数民族部众的政治认同。木兰秋狝展示了清廷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财力,北部边疆地区成为遏制沙俄侵扰的坚固屏障。

——摘编自盘洁《从木兰秋狝透析清代民族政策的巧实力

材料二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隶属于河北省承德市,县内共有30个民族。2019年1月11日,新修订的《自治县自治条例》于自治县七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并于2019年8月1日由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公布实施。该县举办知识竞赛、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民族团结政策义务咨询、制作民族团结知识展板巡展等活动,开展了以 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场所 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该县还利用木兰围场、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广泛宣传民族文化知识。本着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原则,围场县在4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实施了农田保护项目,修河坝1000米,为其尽快脱贫注入动力。

——摘编自王曼煜《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皇帝开展木兰秋狝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工作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木兰围场地区的民族政策对当今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4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19年12月出版的《新青年》刊载陈独秀执笔的《本志宣言》,向读者昭告: 我们相信世界上军国主义(即帝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即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 。1920年2月,陈独秀在李大钊掩护下秘密离京,后经津抵沪。《新青年》月刊从第7卷第4号起由陈独秀在上海编辑出版。1920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增设了《俄罗斯研究》专栏,集中介绍社会主义俄国有关情况。《新青年》愈加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加快了以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为主体的《新青年》编辑团队的政治分裂,陈独秀向胡适等人表示: 你们另外办一个报,我十分赞成 。1923年6月15日后,新青年季刊复刊,第一期为 共产国际号 ,刊载了洛若夫斯基的《共产主义之于劳动运动》、陈独秀(译)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职工运动问题之题要》等文章,自此期开始,《新青年》成为中共中央机关刊物。

——摘编自倪延年《〈新青年〉杂志三次转变与共产党新闻事业起源标志》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新青年》内容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新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刊物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