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普通高中高一第二学期开学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14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步。下列关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中,最能体现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进步的是(  )

A.出土了造型雄奇的青铜器B.发现了炭化的粟以及稻粒C.居住遗址有简单防御工事D.遗址中发现大量打制石器

2.

赵武灵王意欲在赵国推行便于骑射的改革,他先召相国肥义, 与议天下,五日而毕 。后又与将军楼缓 欲胡服 。虽然赵国 群臣皆不欲 ,但有肥义和楼缓的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还是推行了。这一决策过程说明赵国(  )

A.华夏认同趋势增强B.变法成为社会的主流C.朝议制度开始形成D.君权具有一定集中性

3.

汉初统治者均积极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道家无为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而主张加强对社会进行软性控制的儒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  )

A.恢复发展经济的迫切性B.郡国并行制弊端日益暴露C.道家宣扬以民为本思想D.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教训

4.

北魏孝文帝在推行改革时,将汉族中 士庶不婚 的惯例推广到整个北魏社会。其中要求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士族通婚,不能与汉族庶族通婚,严禁非类互婚,并颁布律令,违反者以 违制 论处。这一规定(  )

A.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B.助力了政治婚姻的形成C.旨在推动北方的民族交融D.改变了北魏的选官制度

5.

阅读如表所示唐玄宗的部分诏令。由此可推知,当时(  )

时间

诏令

开元十六年(728

令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志亮在要害之处量加兵马择有干略人,修筑城垒,以对吐蕃严加戒备

开元二十四年(736至二十七年(739

对当时安西节度使王斛斯、北庭都护盖嘉运、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多次下达敕文,令王斛斯与盖嘉运相与审筹形势必取良图,应对西突厥突骑施人

A.唐廷逐步平定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的形势日益严重C.军镇设置利于边疆安定D.节度使专职管理民族事务

6.

南宋初,金统治区诞生了著名的道教三大道派,其中全真道势力强大、影响最久远。全真教宣讲老子、孔子和释迦皆为显迹之神,他们于三方立三教, 如鼎之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 。这有助于说明宋金时期(  )

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B.儒释道三教的融合C.道教思想深入人心D.宗教思想传播迅速

7.

在明清方志中,关于端午日人们 艳妆盛服 盛服游街 的记载屡见不鲜,如太湖县, 五月五日,土人制龙舟,竞渡于龙潭,好事者,多于两岸间,插锦标,争夺为喧笑。是日士女盛服靓妆,结彩棚帐,纵观于龙山之巅,乐饮而归 。该现象的出现源于明清时期(  )

A.政府放松社会控制B.城镇市民文化兴起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D.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8.

清代藩部主要包括新疆、蒙古、青藏地区,其同清廷的隶属关系既与行省有别,又与属国有异。但对清人来说,藩部隶属 版图 ,几乎是一种普遍的共识。这体现出当时(  )

A.理藩院在行政体制中的地位高B.改土归流的范围不断扩大C.国家强盛推动宗藩关系的扩大D.大一统国家观念得到强化

9.

《南京条约》签订不久,当时连最先进的中国人也只认为英国是数万里之外的蛮夷小国,凭借着奇巧利器,以图挟制天朝大国,因此必须学其长技,以利器制夷。而在更多人看来,这不过是处置不当引起的偶然事件。据此推断,当时(  )

A.外交体制向近代转型B.宗藩关系开始解体C.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D.民族意识尚未普遍觉醒

10.

1905年,陈天华在《民报》上发表《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一文,文中肯定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而依此所建立的欧美民主共和政府,为 最美最宜之政体 。通过比较,他指出: 君主专制,政敝而不能久存也。 这表明陈天华(  )

A.顺应历史发展潮流B.高举民主科学旗帜C.认同民族革命理念D.引领民主革命潮流

11.

1920年,某刊卷首发刊词指出: 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倾于崩坏了,在中国才开始发达,而他的性质上的罪恶也照例扮演出来了。代他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 这表明(  )

A.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B.马克思主义已在国内得到传播C.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已经明确D.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革命新道路

12.

如表所示的内容截取自某著作的目录。其中 处对应的标题应该是(  )

第三章 

全国抗战的实现

国民政府宣布自卫抗战

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抗日救亡运动的空前活跃

A.西安事变的解决B.敌后战场的抗战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西南大后方的奠定与营建

13.

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实行币制改革,并承诺发行金圆券有 十足准备 ,且限额发行20亿,但20亿金圆券按照兑换比价折合法币为6000万亿元,这个数字是当时流通的法币总额660多万亿元的九倍。这(  )

A.直接导致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B.表明解放军第二条战线取得胜利C.严重破坏了国统区的金融业秩序D.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专制统治

14.

自1950年10月起,全国各地涌现出了无数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奔赴前线的事例。与此同时,各省人民积极踊跃地捐献物资,甚至有人捐出了积攒几十年的全部积蓄。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B.抗美援朝战争即将取得胜利C.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加强D.民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

15.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有地方干部私下向中央领导同志表达对 包产到户 的焦虑,邓小平表示, 不要争论 ,就这么干下去, 就实事求是干下去 。邓小平的这一表态(  )

A.遭到 四人帮 的批判B.重申了党的组织路线C.拉开了农村改革序幕D.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

16.

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后,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长沙、义乌、广州、苏州等地纷纷开通西行货运班列。新疆多地也开通了发往欧洲各国的西行班列。这有助于(  )

A.打开大国外交新局面B.推动国内区域的同步发展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践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南宋)吕中曰:天下之所以四分五裂者,方镇之专地也;干戈之所以交争互战者,方镇之专兵也;民之所以苦于赋繁役重者,方镇之专利也;民之所以苦于刑苛法峻者,方镇之专杀也;朝廷命令不得行于天下者,方镇之继袭也。太祖与赵普长虑却顾,知天下之弊源在乎此,于是以文臣知州,以朝官知县,以京朝官监临财赋,又置运使,置通判,置县尉,皆所以渐收其权。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

——摘编自【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宋太祖恐防唐末穷兵黩武之情形再现,遂尽量重用文人,贬低武人地位,而统兵大员亦多以文人出任。军人遭受卑视,其质素日益低落,宋代兵多而弱,亦与此有关。此外,宋室对统兵将帅的猜防,也始终不懈,对于具有勇略的将领,疑忌尤深。所信用者,大都才调平庸,不足克敌。由于宋室一方面行中央集权,使地方防御力削弱;另一方面,又以文人知军事,遂使宋室之兵力不振,无力作战。

——摘编自邝士元《国史论衡:一部评论版的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概述宋太祖的解决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太祖的上述措施。(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慈禧太后是洋务运动实际上的指挥者和决策者。从1865年至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为止的20年间,是洋务运动的全盛时期。以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大型企业为骨干的19个近代军用工业,大都在这期间先后创设。以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大型企业为骨干的30余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也大都在这期间建立起来。这些大型军用、民用洋务企业的设立,都经过了慈禧太后的亲自批准,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和基础。

——摘编自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

材料二
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们把向西方学习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断,只有学外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通过维新人士等的积极努力,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标志着新政的开始,直到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动政变将其废止,维新变法历时103天。

——摘编自马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背景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洋务运动时期慈禧太后维护清朝统治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思想的演进来看,革命实践比革命理论更具说服力,更具决定意义,中国革命的每一次失败都给人以教训,同样的,每一次成功也给人以启迪。在无数次失败和成功之后,把握中国革命自己的经验,就成了革命成功的关键一环。这也说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应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实事求是地根据本国国情展开探索,这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思想演进的历史经验,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摘编自谢观音《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思想演进历程及经验启示研究(1921—1949)》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围绕 中国革命道路 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群众的经验,于1980年发布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必要性,指明了它的适应性,并强调推行责任制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决不能一刀切。随后,全国各地发展出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显示了各自的适应性和优越性,其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是包产到户:一是突破了原来只在边远山区和长期贫困落后地区实行的设想,逐步向更大的范围扩展;二是包产到户本身大部分又发展成为包干到户,也就是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大包干。1982年春,党中央发布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提出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将逐步发展成更为完善的集体经济。

——摘编自吴象《我国农村伟大希望之所在——关于联产承包制的调查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变革的认识。(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