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下学期2月质检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68

一、单选题

1.

在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遗址中,有随葬品十分丰富的大型墓葬,有一种具有防御功能和礼仪作用的 阙楼 式门址、书写在扁壶上的朱砂符号,还有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观象台和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陶寺遗址(  )

A.形成了完备的公共权力B.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C.农耕文明呈现多元一体D.开始进入到新石器时代

2.

西汉初期的政治地理结构呈 东西对立 态势(见图1),而西汉中后期的政治地理结构却呈明显的圈层结构(见图2)。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政治中心的东移趋势B.边患问题的解决C.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D.治国思想的变化

3.

在五代十国政治场域中,汉唐统治的嘉谋善政不断地被讲述和效法,在政治宣传和政权合法性构建中,统治者追溯汉唐帝王或名臣为远祖。该现象表明(  )

A.五代君臣推崇法古改制B.五代君臣依靠历史经验施政C.汉唐故事是大一统基石D.汉唐故事利于强化君主权威

4.

宋朝刘挚评论王安石变法说: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他认为这次变法(  )

A.加强了国家对军事和商业的控制B.牵涉范围过广力度过大C.有助于改变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D.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5.

史料记载: 元之有酒醋课……为国赋之一焉,利之所入也厚矣。 酒课, 腹里 (注:指中书省直辖地区)五万六千二百四十三锭,江浙行省一十九万六千六百五十四锭;醋课, 腹里 三千五百七十六锭,江浙行省一万一千八百七十锭。这反映出元朝(  )

A.南北方税收名目的不同B.江南商业具有明显优势C.行省财政权力持续扩张D.酒课成为朝廷税收大宗

6.

下表内容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和使用通货情况。材料表明(  )

时间

契约张数

使用通货类别和数量

洪武至宣德年间

42

宝钞27,布12,稻谷2,银1

正统至天顺年间

57

31,稻谷3,银33

成化至弘治年间

46

46

A.商品经济严重冲击农业生产B.纸币已完全退出流通领域C.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D.土地所有权转移十分频繁

7.

1877年至1883年间,在上海资本市场上以官督商办名义募集商股的中小矿业公司至少有16家。上海《字林沪报》在报道1882年上海的资本市场时说,凡开矿公司如荆门、徐州等处, 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 。上述现象说明(  )

A.新的投资方向逐渐得到认可B.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快发展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8.

1905—1911年,清廷共举行七次留学毕业生考试,总计约1400人合格,合格者被授予举人、进士出身,其中留日学生占90%以上,有近千人被授予官职,大部分被分派入中央新设的学部、外务部、民政部、法部、农工商部等任职。由此可见,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  )

A.借鉴了日本的文官考试制度B.标志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C.满足了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D.体现新旧杂陈的时代特征

9.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期,淮北抗日根据地运用 无声的文字 有声的表演 等方式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无声的文字 ,就是以文学形式揭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有声的表演 ,就是通过表演剧目,向基层民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累累罪行。这些做法旨在(  )

A.巩固全民族抗战的局面B.提高抗日军民文化修养C.突出敌后战场的重要性D.创新民族文化宣传形式

10.

《人民日报》1953年4月16日刊发的《广大妇女参加祖国工农业生产》中说: 在锅炉旁、机械车间、铸造厂、船坞内和自动纺织机前,都可以看到妇女们工作着的身影。参加农业生产的妇女约占农村妇女劳动力总数的60%左右,有的地区甚至达到90%。 这反映了(  )

A.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B.女性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C.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提升

11.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为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在国际事务中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决定自己的立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家包括结盟国家和不结盟国家建立和发展各方面的关系。这一调整旨在(  )

A.加强南南合作应对全球挑战B.构建协调良性互动的大国关系C.推动睦邻友好谋求共同发展D.创造相对有利的经济建设环境

12.

公元前4千纪中期,两河流域产生了最初的文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司法审判、调解仲裁和神明裁判等解决争端的策略及适用性不尽相同的纠纷解决方式。这(  )

A.确保了社会秩序长期稳定发展B.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纠纷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和特权D.成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渊源

13.

有学者认为,欧洲殖民者和移民不断将欧洲文化移植到拉丁美洲。而土著在竭力维护、承继拉丁美洲古代文化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欧洲文化的熏陶,再加上非洲和亚洲文化的滋润,孕育产生了一种颇具特色的拉丁美洲新型文化。材料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  )

A.呈现出多元性和独特性B.移植了殖民者的文化C.拉美本土文化遭到破坏D.促进了种族间的交融

14.

下表是1689—182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公法与私法数目。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英国(  )

时间

公法数目

私法数目

每次议会通过的法令数

16891702

343

466

57

17021714

338

605

78

17141727

377

381

58

17271760

1447

1244

81

17601820

9980

5257

254

A.内阁掌握国家立法权力B.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C.社会经济生活巨大变动D.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

15.

1878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法令,打压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民主党;自19世纪80年代初,则开始介入雇佣工人的风险保障问题,先后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等防止工人陷入赤贫的法律法规。这一转变说明当时德国(  )

A.通过立法缓和阶级与社会矛盾B.大力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C.基本确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D.工人阶级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6.

1966—1970年苏联从西方进口机械与设备的年增长率为11%,其对西方的出口集中于黄金、工业原料等低附加值产品;1975年和1976年苏联从美国进口总额的18.33亿关元和23亿美元中超过60%都是粮食进口,这一现象表明(  )

A.市场调节在苏联经济中的作用B.苏联加紧与关国争夺世界霸权C.美苏关系由对抗逐渐趋向缓和D.苏联仍未摆脱原有体制的束缚

二、综合题

17.

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郡设守、尉、监。守、尉秩二千石,监即郡监御史,由御史大夫下派。三长吏的治所分离,均称 ,形成三府并立格局。秦县行政组织已形成曹、官两分架构,秦县廷设曹,由令史直曾从事文书处理工作;县下设仓、库、司空等机构管理具体事务。列曹文书须以县廷名义下发,曹、官在业务上存在对口关系,但也因需而变,时有协作。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的 书,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与之相应,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呈报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及开展管理,并据此对下级进行考课。

——摘编自孙闻博《秦汉制度具有作始之功》

材料二
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边疆治理政策也在不断变化。辨其流脉,不外乎两种:一是 因俗而治 ,一是 边疆内地一体化 。虽然两种治理政策在不同时期所扮演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基本上没有舍它而独存,而是互为参用,均对中国边疆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陈跃《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央管理地方的措施。(6分)
(2)结合清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分)

三、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以下是各国使用金本位制的时间。

国家

时间

国家

时间

英国

1816

德国

1871

法国

事实上在1873

美国

事实上在1879年

日本

1897

埃及

1885

材料二
一战后,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被削弱,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冲击下,各国纷纷实行不兑换货币制度。1931年9月,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随之大幅度贬值,触发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货币贬值浪潮。……美国随后宣布一次性提高进口关税30%,其他国家随即竞相报复。……世界货币体系的变革往往带来货币的竞争性和集体性贬值,打乱原有体系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增长和物价预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斌《被妖魔化的布雷领森林体系》

材料三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来看,美国从稳定汇率、对外援助和自由貿易三个角度勾勒了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框架,其核心思想是:在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经济体系里面,充分维护和实现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取得的最大成功是,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中,实行黄金——美元本位制,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贸易结算的支付手段,如此一来,美元成了关键货币,美国可以充分享受戴高乐所说的 美元特权 而带来的种种优惠条件。

——摘编自王俊周《二战后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强权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各国使用金本位制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放弃金本位制引发的后果。(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6分)

四、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土地问题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不同时期各阶级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阶级

时期

土地政策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的主张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

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平均地权

国民革命

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

无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

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之后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

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解放战争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掀起土地改革运动

根据上述材料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土地政策,围绕 土地政策与近代中国 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五、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文献史料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

——摘编自李文彬《一战赴法华工状况及其爱国活动研究》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北洋政府以 以工代兵 的形式,派出约十四万劳工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了战争,意在从德国人手里夺回青岛,更希望为中国在战后和会上赢得一席之地,在国际事务中分得一杯羹。驻法期间,华工们从事挖战壕、掩体以及清扫战场等基础性工作,他们以牺牲约3000人的代价为中国争得了战胜国地位。蔡元培因此喊出了 劳工神圣 的口号,李大钊也指出 我们想要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 。在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期间,他们还与中国留学生共三万多人日日游行,包围中国代表团寓所, 如果代表团签字,他们将不择手段,加以制止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文献史料可分为哪些类型,并简要说明这些史料的研究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赴法的历史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