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特优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19 浏览数:15

一、单选题

1.

商代的 王臣 大致为商王所有,其活动在商王左右。进入西周后, 王臣 的范围由周王室的官员开始向诸侯国延伸,其最终扩大到囊括整个周朝范围内除周王之外的所有人,形成了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局面。这种变化得益于(  )

A.分封制的推行B.宗法制的瓦解C.集权制的确立D.世官制的盛行

2.

史学家吕思勉认为,从秦到清盛时的二千多年,中国 固定的领土 对外扩张的方向 ,无甚变更,这个规模从秦始皇开其端,而汉武帝收其功。以下能佐证 汉武帝收其功 的是(  )

A.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B.设立河西四郡统辖河西走廊C.开辟丝绸之路沟通中外联系D.派遣班超经营西域开疆拓土

3.

东汉时,子女为父母居丧三年的丁忧制度只是诸侯王室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对普通官员没有形成制度层面的约束。到了两晋时期,丁忧成了各级官员必须遵守的行政规范,违例者受到诸如罚俸、降品乃至免官等形式不等的处罚。这一变化可以佐证两晋时期(  )

A.佛道影响社会习俗B.中央集权制度加强C.法律的儒家化趋势D.儒学仍居正统地位

4.

唐初,高祖派窦师纶入蜀督造绫锦以为进贡之物,为蜀锦增添了许多的花色品种。以历朝唐帝,均在益州织造绫锦。同时,唐政府还规定,益州的租庸调必须折纳绫罗等以充春彩。唐朝的上述举措(  )

A.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B.客观上推动了益州丝织业发展C.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D.旨在减轻蜀地农民的徭役负担

5.

两宋时期,朝廷多次诏令严禁民间书坊私自刊印本朝会要、国史实录和臣僚文集,违者施以重典。然而,民间书坊却屡屡无视禁令,乐此不疲地孜孜于违禁图书的编选出版。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

A.印刷技术的进步B.社会治理的失序C.商品经济的兴盛D.崇文国策的改变

6.

1278年,元朝帝师八思巴写成佛教典籍《彰所知论》,将蒙古纳入到佛教发展的历史序列中,把蒙元世袭与释迦牟尼及吐蕃王统相连, 兹是始从释迦王种至今王种 。元朝政府将该书译成汉文,并明令颁入《大藏经》,在全国通行。该书有助于(  )

A.佛教巩固官方正统地位B.藏族地区封建化的加速C.中央政府收服吐蕃诸部D.元朝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7.

如表是部分历史学家关于明代海外白银流入数量估算表。对该表解读最合理的是(  )

估算学者

日本

美洲

流向中国的数量总计(1两约为37克、银圆约为0.7

总流出额

输入中国

总流出额

输入中国

全汉升

5800万两

2亿元

1.98亿两

彭信威等

1.7亿两

1.3亿两

3亿两

万志英

36223802

3534

1.9亿—1.96亿两

山村弘造等

22400万两

3500万两

2.59亿两

贡德·弗兰克

8000

30000

1.89亿—2.7亿两

万明

7500

12620

5.4亿两以上

庄国土

17500万两

8720万两

2.8亿两

李隆生

17000万两

12500万两

3亿两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难以客观呈现B.学者的立场和方法会影响历史研究结果C.国内学者比国外学者的估算更加可信D.综合各位学者的数据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8.

魏源认为 中国 是因为它处于 天时之适中 (温带),而不是说它处于地球的中心。但又认为亚洲最重要,而亚洲中又以中国最重要,他甚至说中国是人主,其他各国分别象主、马主、金主,而人为万物之主,所以四主之中, 自以人主为上 。据此可知魏源(  )

A.强调民族独立以抵制外侵B.拒绝西方影响以固守传统C.借鉴西方技术以增强国力D.兼收中西观念以因应世变

9.

如图是1911年6月《启民爱国报》发表的《上海社会之阶级》,图中刻画了女学生、少奶奶、姨太太、小姐等女人等级及洋行小鬼、乌龟(暗喻旧贵族与保守商人)、戏子、买办、道台等男人的等级。对此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

《上海社会之阶级》

A.传统观念束缚,知识女性遭受排挤B.官僚体系至上,男性权力地位稳固C.社会阶层重构,新旧观念并存共生D.西方文化冲击、社会风俗土洋并存

10.

1937年后,地处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员大部分是来自抗日前方、敌人沦陷区、国民党统治区的知识青年。对于这些知识青年,党中央给予多方关怀。据统计,抗大第二、三、四期共有知识青年学员5471人,毕业时党员发展到4054人。党中央对来延安的知识青年的举措旨在(  )

A.培养人才接收敌占城市B.团结青年壮大抗日力量C.舆论动员应对经济困难D.营造氛围提高百姓认知

11.

1983—1988年,我国连续开展了6次全国劳模年度授奖活动。获奖者是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均由国务院做出表彰决定。颁奖仪式庄严隆重,大张旗鼓地宣传活动紧随颁奖仪式展开,使这些闪光的名字和先进事迹家喻户晓。这一时期劳模表彰旨在(  )

A.激发劳动热情以推动经济建设B.树立学习榜样以引领社会风尚C.落实科教兴国以提升生产效率D.凝聚全国人心以实现跨越发展

12.

在罗马帝国早期,皇帝经常在处理重大事务时,须同元老院成员进行讨论,决策过程相对谨慎;到了帝国晚期,皇帝更多依据身边近臣的建议作出决策,元老院很多时候成为皇帝政令的橡皮图章。这一变化反映出罗马(  )

A.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B.政治体制的转型趋势C.近臣势力控制帝国政权D.中枢决策机制的调整

13.

1793年,法国雅各宾派钟情于古罗马共和国,他们认为:古罗马共和国的人民具有全体一致、情同手足的共同体意识,每一个人都追求所有人的幸福而非个人利益。共和国是靠公民美德维持的,它比旧制度等级化的政治结构更为优越。雅各宾派提出这一认识意在(  )

A.移植古罗马政治模式B.捍卫革命胜利果实C.掌握党派斗争话语权D.提升公民政治素养

14.

曼彻斯特本是英国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镇,18世纪中期以来,大量资金涌入曼彻斯特,用于建设面粉加工厂、纺织作坊等轻工业设施。同时,当地农产品不再局限于本地销售,而是大量运往城市。这可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

A.农业技术革新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B.商业资本逐渐向农村地区渗透C.城市化进程促使农村经济结构转型D.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体化趋势

15.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 胜利者的蠢事 。下列事件有助于认识这一观点的是(  )

A.国联实行全体一致的决议原则B.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风起云涌C.德国海外殖民地区的重新瓜分D.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

16.

1956年,苏联境内的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急剧上升。赫鲁晓夫决定扩大与美国的卫生交流,主动向美国派遣医学代表团考察美国的脊髓灰质炎研究计划及设施,参与美国开展的科学研究,同时向美国开放苏联卫生系统。苏联的这些做法(  )

A.意在突破原有体制束缚B.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C.表明苏联处于争霸弱势D.体现政策的灵活与务实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代中叶起,许多地区的地方志出现农业雇工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政府颁行 新题例 短雇月日,受值不多 的短工获得与 凡人 相同的地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雇主与雇工仍然还有明显的人身隶属关系的痕迹,并没有摆脱雇主的家长制统治。清代雇工工值3/4、甚至4/5以上用于雇主提供的饮食,剩余的工值,依其酌定折算为布、鞋、烟等实物给雇工, 雇募工作,惟求一饱 。鸦片战争前后,在农业雇佣关系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雇佣劳动者家庭已占全县户数的近8%。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随着农民阶级进一步分化,欧洲许多地区农村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雇工阶层。当时英格兰农民中至少1/3为工资而劳动,在一些先进地区,如英格兰东部农村50%—70%的男性居民是雇工。西欧中世纪农村雇工的身份,一开始就是自由的,并且有较高的工资。在英格兰,他们要求用货币支付,并且1周只工作5天。在莱茵河和多瑙河地区,农业雇工1周的工资在购买力上等于1头猪或1头牛。农业雇工及其子女的识字率也有一定的提高,雇工中10%的男子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以上材料均来自侯建新《中西封建晚期的农村雇工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明清时期与欧洲中世纪晚期农村雇工的差异,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雇工对中国明清时期与欧洲中世纪晚期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如表中西秩序观的比较

方面

中国的和谐秩序观

西方的冲突秩序观

人性论

人性向善,道德人

人性恶,理性人

国内关系

社会与国家和谐相处

社会对抗国家

和谐状态

无政府状态

国际关系

朋友

盟友或敌人

互助与礼遇

自助与争夺

——摘编自《全球共治——中西方世界秩序观的差异及其调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中西秩序观与全球治理 这一主题,拟定具体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世纪末,维新派创办了《演义白话报》《无锡白话报》等五种白话报刊,揭开了国人自办白话报刊的序幕。20世纪初,革命派和改良派都看到了 我们不读书的这辈英雄 的力量,大办白话报刊。1901—1911年,新创办的白话报刊多达一百余种,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这些报刊中,支持革命的占了很大比重。《新青年》创刊后,在白话文运动开展的同时,报刊的白话化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至1919年五四时期,白话报刊席卷神州,迅速发展到四百多种,白话杂志也大量出现,如《每周评论》《国民》《新潮》《湘江评论》等。一些文言文的大报,如《国民公报》《晨报》《东方杂志》,也部分采用白话文。白话报完全取代文言报刊,左右了大众媒介的表达形式。

——据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白话报刊发展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白话报刊发展的影响。(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