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湖北省楚天协作体高一第二学期2月开学收心考试历史试题(15+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19 浏览数:14

一、单选题

1.

2019年,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套编钟,编钟上的铭文极具价值。编钟上刻有 帅禹之绪 以长辞夏 等铭文,该编钟是继遂盨等传世青铜器之后,第一件经考古发掘出土的记载夏朝及禹的青铜器。材料反映出(  )

A.甲骨文艺术的成熟B.贵族普遍酷爱音乐C.考古丰富夏朝研究D.青铜铸造技术精湛

2.

《说苑·政理》中记载了李悝这样一段论述: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受这一思想影响,我国古代官僚政治体系下(  )

A.法家思想成为选官原则B.科举制度长期受到推崇C.官员的实际才能被关注D.依法行政的理念被认可

3.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阶级关系的急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在各国相继夺取政权。频繁的战争促使各国政治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  )

A.民族交融不断深入B.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C.社会转型趋势明显D.争霸战争进一步加剧

4.

《后汉书》记载,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因为 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 诏下州郡检核其事 ,称为 度田 。但是, 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 。光武帝此举(  )

A.体现了重农抑商B.其意在藏富于民C.解决了土地兼并D.激化了社会矛盾

5.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这些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并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些做法(  )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的需要B.加速了北方政权封建化进程C.消除了区域民族之间的差异D.奠定了隋唐盛世的经济基础

6.

王夫之曾指出: 自(宋)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昭子孙。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 宋代 言事之臣或得责,大不过落一官,其次出散地而已 。宋朝这一政策的主要动机是(  )

A.稳固专制统治B.加强中央集权C.凸显帝王贤明D.缓和君臣矛盾

7.

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 京师人多赁马出入。 《朱子语类》记载: 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甚用轿,如王荆公、伊川(程颐)皆云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马。 这反映了当时(  )

A.宋人人道主义价值观B.南北经济交流频繁C.社会平等观全面普及D.社会风气发生变化

8.

有研究者认为,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是 自主限关 政策。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是否开放、如何开放、开放范围多大,均属于国家主权范围。据此可知, 自主限关 政策(  )

A.富有野蛮落后的色彩B.阻断了中外交往进程C.改变了中国社会走向D.具有自我保护防御性

9.

从《明朝形势图》(如下)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主要是出于(  )

图1明朝形势图(1433年)

A.减轻江南经济的压力B.防御少数民族的需要C.历史上北京曾为都城D.北京是朱棣龙兴之地

10.

中英《南京条约》第11款规定: 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这一规定(  )

A.促进了中英之间平等交流B.反映了清廷外交的近代化C.冲击了中国传统外交体制D.凸显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

11.

下图所示为1840—1853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情况(图中所列为正当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这一数值在1842年出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图2

A.海关行政管理权丧失B.内陆通商口岸的增多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D.中国民众购买力提高

12.

下表为晚清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创办的机器厂矿和公司状况表。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表1

类型

数量

经费或投资额单位:两

工人单位:人

洋务派军事企业

19

5000

10000

洋务派民用企业

27

2964

2550029500

私人资本企业

170

879

60000

A.使民主革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B.列强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发展C.清政府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13.

1853年之前,每年漕粮北运者达400万石。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江浙漕米二百万石,粒米不得北上,漕粮主要以上海为中转站取道海路北运,上海由此取代杭州、扬州、淮安、临清等港埠的地位。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导致了传统漕运衰落B.改变了原有运输格局C.促进了近代海运发展D.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14.

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农村封建势力比城市顽固B.辛亥革命尚未传播到农村C.农民不支持革命派的行为D.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15.

1923年11月,国民党代表邓泽如等11人向孙中山联名提出反对 容共 的报告。对此,孙中山说: 你们不同共产党合作,我就解散国民党,加入共产党。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态度是(  )

A.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抗日B.共产党接受和吸纳国民党C.国民党当时要加入共产党D.建立统一革命战线的必要

二、材料阅读

16.

【隋唐制度渊源】(14分)
材料
1945年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揭示隋唐制度多半出于北朝,又受到南朝的部分影响,进而澄清了北朝制度的内涵、流变。20世纪90年代,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指出: 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中的最重要部分,乃是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 南朝化 近年,阎步克、胡宝国、陈爽等学者又围绕 北朝化 南朝化 何者为主流,展开了小小的争论。
以上争论都有史料依据和合理性,又相互抵牾对立,似乎单用其中一说难以涵盖隋唐时期的复杂历史情况。经历近300年的南北朝分裂对峙,特别是受 五胡乱华 等影响,南方与北方的制度状况或发展线索呈现异样,也是情理中事。诚如阎步克教授所言, 隋唐王朝都是在北朝的基础上建立的 ,故隋朝及唐前期基本实行的是 北朝 制度。而后,隋唐二王朝又在统一国度内实施了 南朝 体制与 北朝 体制的整合,到中唐以后整合完毕,国家整体上向 南朝化 过渡。笔者的看法大致可以找到三条证据支撑:贯穿北朝、隋朝及唐前期的均田、租庸调和府兵三大制度,均主要实施于北方,又都在中唐瓦解。替代它们的租佃制大土地占有、两税法和募兵制,正是整合后南朝因素转而占上风的结果。北制诚为隋唐立国之本或入口,南制则是其演化趋势或出口。从某种意义上说,由 南朝化 起步的 唐宋变革 ,就是革均田、租庸调、府兵等三制度的 ,也与上述南北地域差异的整合趋势,密不可分。

——李治安《唐宋前后南北地域差异的博弈整合论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继承了前朝哪些制度,又创新了哪些制度?(6分)
(2)学者们围绕 隋唐制度的主要渊源问题 展开了争论,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相关史实围绕作者的观点展开论述。(8分)

17.

【两宋理学诗】(14分)
材料一
两宋时期 理学诗 是客观真实的历史存在。理学诗的诗歌范型及主要诗歌体式,既受到了文人诗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了代表性理学诗人以其杰出的创作实践而形成的理学诗新范型及体式的影响。理学文化思潮是理学诗得以产生和传播的重要条件。庆历之际儒者倡导道统、学统及政统,为理学诗的产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理学诗,作为宋代出现的一种以抒写理学思理、理学旨趣的诗歌新样式,其表达、承载的主要是以理学家心性存养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依相关文献来核查,可得有代表性的理学家诗人130人左右,写有理学诗6800多首。自北宋中期开始,文人写作理学诗越来越成为宋代诗坛的常见现象,两宋理学诗的主题类型同理学基本范畴与命题关系密切。理学诗的表达方式同样受到理学 求道 的途径、方法的重大影响, 观物 因诗求道 格物致知 发明 象物比德 求道 的途径、方法,都对理学诗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这些理学诗,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为了表达理学思想和理学内容。而他们在写作理学诗时,往往把理学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或实践方式等同于诗歌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写作诗歌对于他们而言,其目的指向于 求道

——摘编自王培友《两宋理学诗研究》

材料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理学诗的特点。(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理学诗产生的原因。(8分)

18.

【明清财政和人口增长】(15分)
材料一

表2明代财政收入表

年份

米麦万石

万匹

万匹

宝钞万锭

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编自《明实录》

材料二

表3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发展情况表

年份

1403

1600

1741

1762

1790

人口

0.66亿

1.0亿以上

1.4亿

2.0亿以上

3亿左右

(1)据材料一分析明代财政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中国近代国际形象变迁】(12分)
材料一

表4

1618世纪

传教士赞美儒学,中国政治制度开明科举极少有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干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材料二
最早提及大变局的是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称 我中华已处于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 。2017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此后,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词便被经常提及引用。
结合材料,围绕 中国国际形象与变局 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史的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