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泰州市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19 浏览数:26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发掘,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目前已揭示出了大型房址、面积约100平方米的红烧土祭祀广场、若干埋葬较完整陶器和玉石器的祭祀坑、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尚未出现阶级阶层分化C.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D.奴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2.

甘肃武威汉简记载了一个案例:一个名为 的七十岁老人得受鸠杖,但被当地基层小吏吴赏指使手下无故殴打。官府根据律令,以 侵辱王杖者,比大逆不道 之罪将吴赏处死。据此可知,汉代(  )

A.基层治理卓有成效B.优抚政策具有保障C.以法家思想治国理政D.律令儒家化最终完成

3.

唐开元二十五年杂令: 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 官府不得干涉公私、私人之间达成的约定。但奴婢、牛马等交易,要按时到市司订立契券。这反映了唐朝(  )

A.商品交易缺乏法律保障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C.官府垄断部分商业交易D.关注劳力资源重新分配

4.

表1为元代可考的13位民间科技文献作者群体构成表。据此可知,元代(  )

表1

籍贯及主要活动地

人数

文献涉及领域

北京

1

数学

江西

1

地理学

江苏

1

中医学

安徽

1

中医学

河北

2

中医学、数学

浙江

5

地理学、中医学、数学

不详

1

中医学

A.传统科技已进入总结阶段B.科技成果局限于农业领域C.科技发展受区域经济影响D.政府弱化对科技扶持力度

5.

乾隆三十年,国史馆修人物传,高宗改变了清初的评价标准,对于明末诸臣黄道周、史可法等,肯定他们的 臣节 ,给予了较高评价;对于降清的一些人,却予以了否定。这样做旨在(  )

A.弘扬儒学正统B.整顿官场风气C.强化集权统治D.提升官员素质

6.

金田起义时,太平军明令禁止收藏买卖儒家经籍,甚至 出示以读孔孟书及诸子百家者立斩 。但定都天京不久,杨秀清就假托天父下凡称儒家经典 未便一概令废 。太平天国又 连出三示,许存圣人之书 。这一变化反映太平天国(  )

A.政治形势发生变化B.领导集团出现分歧C.照搬明清科举制度D.获得地主官僚支持

7.

1912年,中华民国工商部颁布法令,取消了清末存在的各种封建专政垄断权,贯彻执行更加合理的专利制度。此后,工商部还规定,外国人不准在我国申请专利。工商部的这些做法(  )

A.体现南京国民政府重视保护专利B.使中国经济摆脱了官僚资本控制C.有利于改善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D.反映了政府彻底的反帝政治立场

8.

图1是唐一禾于1940年创作的油画手稿《七七的号角》。该作品(  )

图1

A.刻画了华北事变时学生抗日宣传场景B.再现了战略相持阶段的民众逃亡状况C.推动了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D.佐证了艺术家为抗战作出的独特贡献

9.

1950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专门发出了《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要求沈阳市内各党、政、军系统,每日最低完成6.9万公斤炒面任务,并对炒面的质量、包装及集中办法等作了具体要求。此举是为了(  )

A.支持辽沈战役的物资供应B.保障抗美援朝前线的需求C.打击投机资本制造的混乱D.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10.

1991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章程》规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以 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为宗旨,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各项交往与交流,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这(  )

A.首次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B.彰显汪辜会谈的积极成果C.拓宽了海峡两岸交流渠道D.表明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11.

大流士在《贝希斯敦铭文》中宣称: 我把这个铭文分送全国各地,人民共同遵循 。但迄今为止,历史学家在巴比伦、埃及等地发现了该铭文存在不同材质、多个版本。这说明(  )

A.波斯帝国对征服区管理松散B.波斯帝国内部民族矛盾尖锐C.同一事实都有多种实物载体D.历史研究应该遵循史料互证

12.

18世纪的欧洲,就一日三餐而言,人们会在饭前祈祷:感谢主赐给我们食物。亚当·斯密则创造性地颠覆了这种经典解释,他在《国富论》中写道: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这反映出亚当·斯密(  )

A.强调个人利益追求的影响性B.认为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尺度C.否定了宗教信仰的社会作用D.倡导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13.

美国1787年宪法设计多重制衡机制,不是因为国父们服膺民主原则,恰恰相反,他们对民主的核心原则(多数原则)存在一种政治和哲学的担心。说到底就是,为了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他们拒绝信任人民。材料体现美国宪法(  )

A.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威B.兼具阶级性与务实性C.强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D.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14.

有学者评论,勃列日涅夫并不懂得苏联经济改革的实质,他只是肤浅地认为,苏联的经济改革将和 布拉格之春 一样,把苏联引向混乱和 市场社会主义 。下列史实中,可以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成了收购制B.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C.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D.坚持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领域

15.

图2是巴拿马运河交接仪式上的照片:巴拿马总统莫斯科索(左)和美国政府代表、前总统卡特交换有关巴拿马运河回归的文件。这可以用来说明(  )

图2

A.美国支持拉美国家独立B.新兴国家取得发展成就C.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D.非洲国家民族意识觉醒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实行定民户籍的措施。这一措施是以三长制的实行为保证,对均田制下的农户户籍重新登记,保证新租调制的推行。重定的户籍不仅要记录受田农民的家庭人口、财产占有,还要登录他们占有的土地,从而使国家能够清楚地掌握各地方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孝文帝定民户籍,将受田农民纳入统一的户籍编制,使原来宗主督护制下的大户,大部分转变为三长制下的小户,并在国家户籍编制中占有主流地位。定民户籍的实行有益于推进汉人与拓跋鲜卑人户籍的一致化,还使国家可以改革封爵制度。应该说,孝文帝实行定民户籍取得了不能忽视的重要成效。

——摘编自张鹤泉《北魏孝文帝定民户籍及其对推进社会改革的影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定民户籍的背景。(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定民户籍的影响。(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判定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 ,是探究中华文明 为什么转型 怎样转型 以及 转向何处 等重要问题的初始命题。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应是多维聚合的历史时段(见表2):

表2

历史时空之维

民族危机加剧、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现代化潮流涌动

具象文化之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联结

现实主体之维

无产阶级的历史出场及中国共产党对其文化使命的确证

——摘编自陈殿林、刘鸣《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析论》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定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是__(填写历史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二战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欧洲人意识到,只有走联合之路才能拯救欧洲。1950年5月,法国宣布了 舒曼计划 。次年,欧洲六国共同创建了 欧洲煤钢共同体 自此,欧洲国家迈上了通过一体化路径实现联合的伟大征程。1957年,欧洲六国签署《罗马条约》,建立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把煤钢共同体仅涉及的两个部门扩大到其他经济领域,建立共同市场。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把三个共同体合并为 欧洲共同体 。1985年,欧共体12个国家签署《欧洲单一法案》,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协调产品标准和规定,促进货物、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以进一步深化一体化。

——摘编自严双伍、徐遐舒《从欧洲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看欧盟及其前景》

材料二
冷战阵营尖锐对立导致了中国与欧共体主要成员国的长期隔离。在冷战缓和时期,面临美苏南北威胁,中国基于走出恶劣生存困境的需要,积极争取 中间地带 ,构建反霸阵线。此间,中国支持西欧联合,希望西欧独立强大,成为制止战争、反对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欧共体及其成员国希望中国最大限度地牵制苏联,减少其生存的压力,双方在维持生存方面找到合作的现实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决奉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积极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欧共体继续推进一体化,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在冷战结束前,中国与欧共体关系得到了务实、全面的发展。

——摘编自丁超、陈勇《论冷战背景下中国与欧共体关系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5分)
(2)据材料二,指出冷战背景下中国对欧共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背景下中欧关系发展的影响。(5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饯姜又称糖姜,是由珠三角本地子姜佐以大量食糖腌渍成的,主要售往欧美、南洋、澳洲等市场。饯姜属于手工制品,高度依赖工人的手艺,产量有限。19世纪以来,饯姜从科学家的实验室流入女性厨房之中。1909年,一份名为《家庭主妇俱乐部》的英国杂志曾专门介绍饯姜的用途。饯姜既具药用价值,亦为甜味调味料,深受英国上流社会主妇的青睐。饯姜颇具特色的包装也有助于提升其辨识度及市场影响力。饯姜瓷罐颜色多按中国传统的青花蓝白搭配,华丽的包装抬升了饯姜的消费门槛,使得购买饯姜成为身份、社会地位的象征。二战后,欧美消费者的口味出现变化,年轻人把饯姜视作 爷爷辈的零食 ,不再时尚。

——摘编自周坤《近代饯姜包装、广告设计的跨国叙事策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饯姜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兴盛于西方市场的原因。(7分)
(2)据材料,结合近代饯姜产业的发展,简述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