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一第二学期开年摸底大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10

一、单选题

1.

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主要有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还有一些陶质器皿,如鼎、罐、壶、钵、碗、盆、勺等炊具和饮食器皿。据此可推知,裴李岗文化时期(  )

A.处于群居生活时代B.人们转向定居生活C.农业生产水平很高D.已经出现贫富分化

2.

《礼记》中记载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商朝奴隶主还经常利用 占卜 来使百姓 敬鬼神、畏法令 。所有国家大事,甚至是否用刑,都要通过占卜向上帝鬼神祈祷和请示,这反映了商朝(  )

A.阶级矛盾尖锐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神权色彩浓厚D.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3.

春秋时期,很多事情都出现了与周礼不符的历史现象,孔子对之深为不满,曾讲: 觚(古代一种酒器)不觚,觚哉,觚哉! (《论语·雍也》)这一现象(  )

A.表明恢复周礼刻不容缓B.说明士上升为主流阶层C.反映出社会秩序的变动D.体现了权力的平衡过渡

4.

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视结成全国交通网络的交通干线的修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发劳力并由朝廷重臣亲自规划指挥。如秦治驰道,其工程的主持者是左丞相李斯;直道的修筑,则由将军蒙恬负责。秦朝这一做法(  )

A.继承了 秦之好兴事 的传统B.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C.旨在建立全国统一道路系统D.体现了交通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5.

汉代的合浦港(广西北部湾)陶瓷窑址群,出土了夹砂陶、彩陶及青白瓷等残片,这些陶瓷片有彩绘的鱼纹、水波纹等图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等地出土的陶瓷样式与此一致。这体现了,当时(  )

A.陶瓷成为主要外销产品B.海上丝绸之路已开通C.朝廷插手经营商业贸易D.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6.

北朝的官方祭祀的雅乐系统中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汉族乐器及乐曲,而是在儒家礼制外衣的笼罩下,清晰地表现出北朝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气息。北朝的音乐从乐器到乐曲,都是直接以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和乐器进入到官方郊庙祭祀雅乐系统中。这反映出北朝(  )

A.儒学思想的复兴B.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C.民族文化的交融D.华夏认同氛围较浓厚

7.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正确运行程序是(  )

A.中书省→六部→门下省→尚书省B.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六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D.尚书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

8.

王安石变法期间,北方的河北、河东、永兴军等路为节省地方行政成本,裁撤了大量县,而东南各路却没有这些现象,反而析置一些新县。这主要是由于(  )

A.宋辽关系趋于缓和B.军镇向工商业市镇转变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南北经济地位发生变动

9.

明朝建立以后,沿袭了元朝的制度。但是,1377年朱元璋在中书省之外,又另设通政司,实现 官以通政为名,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无壅遏之患 ,并下令 诸司奏事毋关白(禀告)中书省 。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君臣权力制衡得以实现B.君主集权统治趋势加强C.行政决策失误得以避免D.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

10.

明朝嘉靖年间创设了边俸制度,通过缩短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年限等手段,鼓励内地官员赴任北方、西南边远地区。清王朝由督抚拣选 深谙边情、老于边事 的能才贤吏组成边疆地区的职官队伍,实现了 量地选才、因缺授官 。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边疆治理不断深化B.改土归流得以实践C.选官制度发展完善D.地方自治程度加深

11.

下表为1860年—1865年地方总督、巡抚族属统计比例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年份

满汉总督比例

满汉巡抚比例

1860

5:5

6:9

1861

5:5

4:11

1862

4:6

2:13

1863

3:7

1:14

1864

2:8

0:15

1865

1:9

0:15

A.政府加强中央集权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C.选官制度的变革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2.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多以犁头、锤子、镰刀等简捷有力的劳动工具为象征物,如犁头 将上层的、枯燥的、龟裂的、减削了培养能力的地面滚个翻身,同时又把那些在地面上潜滋暗长寄生着的莠草连根铲除 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犹如莠草,势在铲除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

A.注重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B.初步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C.尝试开展工农联合的革命运动D.基本形成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张

13.

下图为1936—194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分行业拨款投资额(单位:法币千元,1936年币值)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资源委员会的活动(  )

A.旨在加强官僚资本垄断地位B.增强了抵抗侵略的物质力量C.改变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D.使得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压制

14.

三大改造时期推行的农业合作化,去除了小土地私有的痕迹——地界、地边、沟垄、横头,扩大了耕地面积。这一政策使劳动力集中运用,并按照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劳动者的体力及技能特点,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分工分业。材料表明农业合作化运动(  )

A.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实现了机械化生产C.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5.

1963年到1965年,河北省采取了如下措施:以农业为基础,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精简城镇职工,压缩城镇人口,对某些紧俏非生活必需品实行高价政策,增加货币回笼;对严重亏损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等等。河北省采取这些措施主要基于(  )

A.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B.配合国家三线建设项目实施C.落实大规模工业化战略D.对经济体制进行尝试性改革

16.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加入联合国系统的各种机构;积极参加东亚系列峰会以及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会同其他国际关系行为体一起创立了中非、中阿、中国——加勒比地区国家论坛等国际合作论坛机制。这些外交举动(  )

A.反映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推动国际秩序公正合理化发展C.表明中国注重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D.为开创新型外交指明前进方向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 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在江苏盛泽市镇的徽州商人 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 ,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实行的是 重农抑商 政策,统治者对世界形势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繁荣的第一个触角。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形态未能向近代转型的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前期,林则徐提出了长远的海防方针: 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即使逆夷逃归海外,此事亦不可不亟为筹划,以为海疆久远之谋。 又说如我 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能往者,我亦能往 。而魏源则在林则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海防问题,他不但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著名观点,而且设想要建立一支统一指挥的新式海军舰队: 合新修之火轮战舰,与新练水犀之士,集于天津,奏请大阅,以创中国千年水师未有之盛。

——摘编自杨东梁《晚清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

材料二
1913年,广东省警察厅派员进驻东沙岛,开创了我国治安机构进驻南海诸岛的先河。1921年3月,为加强控制,广州军政府正式将西沙群岛划归广东省崖县管辖。这是民国初创时期我国加强南海诸岛行政管理的最初实践。广东省地方政府先后多次批准商人承办东沙、西沙群岛资源开发,并形成了相应的开发管理制度。为了维护领土主权与海产利益,1935年春,广东省决定设立 东沙岛海产管理处 ,并派梁权等人前往东沙岛实地勘察,以制定针对性开发计划。根据考察所得情形,梁权等拟订具体开发计划,并建议将 东沙岛名称改正为东沙群岛,暗礁改为礁石岛,以杜外人觊觎

——摘编自谭卫元《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设治管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和魏源海防观的相同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我国对南海诸岛管辖的特点及贡献。(10分)

19.

国债即国家公债,是以中央政府为债务主体,利用国家信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债权债务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百业待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于1950年发行一批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各级政府深入宣传: 购买公债不但还本,而且付息……是争取人民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 ,动员城市工商业者、城乡殷实富户等积极购买。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不得代替货币进入市场流通,不得向银行抵押、贴现,不准进行债券买卖。这次公债实际发行9818万分,按当年每 实际折收现款计算,相当于人民币2.60亿元,1954—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又连续每年发行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合计实际发行数共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

——摘编自杨大楷、李昆《新中国国债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材料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国债发行的主要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国债发行概况

1981

为应对财政赤字,国务院恢复发行了48.66亿元国债,并规定:国库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

1988

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柜台销售方式向广大城乡居民发行,并在上海、广州等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但在试点地区以外的二级市场,利用地区价差倒卖国债券的现象仍然严重。

1990

国家逐步放开了上市转让的国债券种,加强了国债流通转让市场管理,严打非法交易。同时,引导市场培育了一批国债交易中介机构。

1991

国债已在全国400个地市级以上的城市进行流通转让,证券中介机构也达到2000多家,国债交易额增至370亿元。

1995

《预算法》实施,规定中央财政赤字必须完全依靠发行国债予以弥补。国债发行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28.57亿元。

1996

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国债现券交易额为5029亿元,比1995年的773亿元增加了近6倍。

1997

国债发行过渡到自由公开拍卖,拍卖中不对到期期限和息票率施加任何限制。发行额达2412.03亿元。

——摘编自潘国旗、黄丹《新中国国债七十年:规模、市场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债发行取得突出成效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的意义。(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殷鉴不远,在夏侯之世。——《诗经·大雅·荡荡》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戒于后世者也。——宋神宗

历史上的王朝大多会吸取前代的教训并调整统治政策,而具体效果又不一而足。请以 历史借鉴 为主题,选择中国古代史为例,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