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嘉兴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24+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6 浏览数:5

一、单选题

1.

距今6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流行着一种具有特色的陶器。人们制作陶坯时,在泥坯表面用矿物颜料绘出图案,经过烧制,陶器表面就留下了彩色的纹饰。下列项中,以这种陶器为典型器物的是(  )

A.仰韶文化B.龙山文化C.红山文化D.良渚文化

2.

处在 礼崩乐坏 的时代,孔子认为需要建立稳定的秩序。为此,他倡导(  )

A.兼爱非攻B.为政以德C.有教无类D.隆礼重法

3.

下图中的小球状图标代表某一时期沿政权边界分布的多个交易场所。据此可知,该时期是(  )

A.春秋战国B.五代十国C.北宋D.南宋

4.

西汉初年规定,各王侯应按自己封国的人口数量向中央进献黄金( 酎金 )以祭奠高祖。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王侯进献的 酎金 成色或分量不足为由,废除了一百零六名列侯的爵位。下列项中,与汉武帝此举目的最为相似的是(  )

A.尊奉黄老无为思想B.创立察举制C.任用酷吏治理地方D.颁布 推恩令

5.

下图是某朝中央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图中“▲”应是(  )

A.中朝B.政事堂C.内阁D.军机处

6.

明末清初某位思想家在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不仕,著有《明夷待访录》等代表作,称专制帝王为 天下之大害 ,被后人誉为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该思想家还明确提出(  )

A.工商皆本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

某次战争后,有人致信福建巡抚刘鸿翱,愤愤不平地说: 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 材料 媚之 中的 是(  )

A.美国B.英国C.法国D.日本

8.

咸丰时期有大臣论道: 我清之制,一省岁入之款,报明听候部拨,疆吏亦不得专擅。自军兴以来,各省丁、漕等款纷纷奏留供本省军需,于是户部之权日轻,疆臣之权日重。 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外重内轻局面形成B.中央权力有下移之势C.中央财政困难缓解D.清朝的统治根基动摇

9.

如下是某史著中关于历史人物李曰垓一章的目录。根据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处应是(  )

第一节   青年时期立下爱国志向

第二节   加入同盟会借办学宣传革命思想

第三节  

第四节   民国初年李曰垓的任职

第五节   受到唐继尧猜忌和迫害

第六节   定名护国军与撰写《讨袁檄文》

A.组织维新变法B.推动预备立宪C.参加辛亥革命D.策划五四运动

10.

毛泽东这样论述某一事件: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该事件(  )

A.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B.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D.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武装

11.

抗战爆发后,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踏上了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两年多的时间里,浙大师生辗转浙江、江西、广西、贵州诸省,行程5000余里。这一壮举(  )

A.推动了一二·九运动B.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C.打破了日军的 囚笼政策 D.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12.

1981年2月19日,中、英就香港回归进行试探性接触。金庸发表社评《关于香港未来的一个建议》,建议中英两国经磋商研究,订立一个有关香港的条约或协议,或由两国外长发表联合公报。内容主要为三点:一、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二、香港现状不变;三、中国如决定收回香港,应在十五年之前通知英国。这一言论(  )

A.得益于 九二共识 的达成B.成为 一国两制 的理论指导C.表明 一国两制 具有民意基础D.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13.

下表反映了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变法概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变法(  )

诸侯国

主持变法者

主要内容

公仲连

选能举贤,节财简用,察度功德

邹忌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吴起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商鞅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A.使家世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B.有利于扩大各国的统治基础C.促成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D.均以墨家思想作为理论指导

14.

读下图,该图可直接用于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  )
①政权更迭频繁的根源 ②民族交融范围的扩展
③江南地区开发的动因 ④科学技术领先的影响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5.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因漕运一时断绝,长安君臣濒临饿死。后江淮转运南米三万斛抵达,德宗赶到东宫对太子说: 吾父子得生矣! 一起置酒庆贺。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已完全转到南方B.安史之乱阻隔南北交通C.国家对南方财赋较为依赖D.奢靡之风致使唐朝衰亡

16.

论及古代某制度,有学者指出, 以此制与租庸调制比,租庸调制税目分明,此则并归一项。授田征租之制,遂变为仅征租不授田。 为民制产 之精意全失,而社会贫富兼并,更因此而不可遏。 此制 是(  )

A.井田制B.均输平准C.均田制D.两税法

17.

公元997年,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分为15路,各路设有地方机构(相关信息如下表所示)此举意在(  )

地方机构名称

长官

简称

职责

转运司

转运使

漕臣

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

提点刑狱司

提点刑狱

宪臣

司法兼监察

安抚司

安抚使

帅臣

军事,有时监管民政

提举常平司

提举常平

仓臣

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落实崇文抑武方针C.解决藩镇割据问题D.应对军事财政危机

18.

元朝初年发行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这种银本位的纸币比宋金时代的纸币更加完备化。这两种纸币的发行(  )

A.推动了商业进一步的发展B.导致了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C.体现了全国大统一的完成D.促进了地区性商人群体壮大

19.

清朝统治者集团内部曾就边防安全进行了一场讨论。这场讨论的时间最可能是(  )

甲: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乙: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A.18世纪后期B.19世纪初期C.19世纪后期D.20世纪初期

20.

1913年10月9日, 携二次革命中击败孙中山之威 的袁世凯给溥仪写了一份报告,告知溥仪自己已被国民公举为正式大总统,并将于次日受任。同时表示,感激当年隆裕太后将政权交给自己,就任之后,将 恪守优待条件,使民国巩固,五族协和,庶有以慰大清隆裕皇太后在天之灵。 以下解读准确的是(  )

A.溥仪仍然左右中国政局B.袁世凯受国民一致拥护C.君主专制已经死灰复燃D.民主共和政体面临危机

21.

关于 五四运动 ,有学者撰文突出“《新青年》的创办、北京大学的改革、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是其重要内容。据此可知,该学者侧重五四运动的(  )

A.思想启蒙性质B.文学革命性质C.政治革命性质D.民族解放性质

22.

1936年春节前夕,毛泽东指示围攻甘泉的红军:主动停止攻击,让开大路,纵敌南归。被困在甘泉的东北军110师南归时,红军在路旁列队唱歌,烧茶送饭。毛泽东的指示及其践行有利于(  )

A.促成国民大革命B.感召东北军合作抗日C.建立联合政府D.推动西安事变解决

23.

下图是1940年春节前后鲁苑木刻工作团成员杨荺创作的年画,对其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民提倡国货抵制洋货B.农村土地革命成效显著C.日本 以战养战 政策破产D.民众自力更生支援抗战

24.

维护和平的、发展的、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力图实现的基本外交目标。以下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 真实亲诚 理念形成友好合作关系
③与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④倡导并推动建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材料阅读

25.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二十六年,王(嬴政)初并天下。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至鸡头山,过回中焉。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治驰道于天下。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至泰山下,议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巡北边,从上郡入。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

——摘编自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民族的同化总是双向进行的,胡人汉化的同时,就是汉人胡化。所谓汉人胡化,是在长期的交流中,汉人在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胡人的习俗。这种变化,从东汉末年已经开始,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这种风气到五胡十六国时期达到高潮。中原汉人一向的习惯是席地而坐,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的兴起,终于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材料三
对清朝而言,全国各地边疆各有不同的自然禀赋、风俗习惯和政治文化,因俗而治能以最小的治理成本获得最大的治理效能。中央特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机构,给以程度不同的自治权。但是因俗而治也使得清朝的中央权力在地方渗透受限,并可能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随着形势的变化,进行 修教齐政 改革和实施 一体化 政策更符合清朝长治久安的长远利益。

——摘编自吕文利《论清代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概述秦 并天下 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 汉人胡化 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生活方面是如何推动 胡人汉化 的。(7分)
(3)根据材料三,评述清朝治理边疆的原则。(6分)

三、综合题

26.

现代化是一场社会进步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现代性因素:在军事方面,引进和生产新式军火装备,开展了新式军事训练,建立了新式海军;在外交方面,开始建立新式的外交制度,派遣驻外公使和领事;在经济方面,开始创办包括航运、保险、采矿、通信、纺织、造船、冶炼等行业的新式工厂和企业,并采用了官商合作的 官督商办 制度和股份制形式;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展了一些学习外国先进科技文化的教育和传播活动,培养了一批新型的科技人才,翻译出版了一些西方的科技书籍。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在1957年2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开始使用 现代化 一词,明确提到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 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1961年,毛泽东总结道: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摘编自《毛泽东年谱(1949~1976)》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第二,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那时他已经意识到现代化不能是只有物质的现代化,而是要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现代化。所以十三大报告里就提出了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就是小康,现代化一定要使经济的水平、人民的富裕程度提高。

——林毅夫《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1)结合所学,简析清政府引入 现代性因素 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概括 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现代性因素 的内涵,并从 现代化 角度用一句话评价洋务运动。(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 这十二年来我们做对了的 表现,并概括使 我们 更强 的主观性因素。(6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围绕 中国式的现代化 的某一特征,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