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高三下学期“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38

一、单选题

1.

《礼记·礼运》记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A.新石器代替旧石器B.分封制取代内外服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2.

汉武帝时期共发动了三次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河南战役,汉收复河南地;河西战役,匈奴退出河西走廊;漠北战役,匈奴北徙漠北。这三次大规模战争(  )

A.彻底解决了匈奴扰边问题B.有利于汉朝发展和各民族的友好关系C.是汉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D.基本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武力威胁

3.

北齐官修的《魏书》,仿《汉书》体例对西域史事单独列传,精确记录了西域诸国的地理方位及其与北魏都城、北魏西部军镇的距离,对诸国物产、风俗及其与北魏王朝的关系亦多有记录。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华夷 界限的逐步固化B.中原与西域的战事频繁C.大一统观念的历史传承D.两汉对西域的有效管理

4.

(2025·广东高三下 百日冲刺 监测·4)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通(  )

A.有利于隋朝的长治久安B.促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5.

(2025·广东高三下 百日冲刺 监测·5)元朝时,政府开办众多的官办学校,方便蒙古人和色目人学习汉文化及人仕为官;同时以经义取士取代辞赋取士,确立了理学在科举考试中的正统地位。科举也越来越成为书院教育的风向标。据此可知,元代科举制(  )

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B.推动了书院教育转向官学化C.有效提升官僚队伍整体素质D.带动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6.

(2025·广东高三下 百日冲刺 监测·6)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 蚕关门 。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 蚕开门 。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 利于蚕花 ,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

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

7.

(2025·广东高三下 百日冲刺 监测·7)1860年10月,《北京条约》签署。按照条约,虽然镇江上游的九江和汉口要等太平军被镇压后才得向外国船只开放,但恭亲王却奉命于12月就将这三个商埠全部开放。这反映了(  )

A.清廷急于开展洋务运动B.统治阶层重视对外贸易C.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发展D.清廷希望中外 剿发捻

8.

1918年12月,有知识分子撰文写道: 生产制度起一种绝大的变动,劳工阶级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 该知识分子旨在(  )

A.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B.提倡民主科学的精神C.宣扬科学社会主义思想D.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9.

1938年5月,毛泽东相继发表《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中日双方存在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些论述在当时(  )

A.粉碎了日本速决战的企图B.揭露了汪伪集团的卖国行径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10.

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各种经济形式占比统计情况(单位:%)。这可以说明(  )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

19.1

1.5

0.7

71.8

6.9

1956

32.2

53.4

7.3

7.1

0

A.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已经完成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C.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D.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成就辉煌

11.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为满足回国探亲的和前来投资的海外华侨、游客的需求,设计建设了一批具有民族情怀、地域文化特色、硬件设施到位的五星级酒店。21世纪初,广州的国际商务活动及旅游业发展迅猛,随之酒店设计也逐渐趋近国际化风格。这一变化表明广州(  )

A.重点发展旅游产业B.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C.对外开放深入发展D.社会思想发生根本变化

12.

(2025·广东高三下 百日冲刺 监测·12)汉谟拉比在位的第33年挖掘了长度150公里的水渠,为尼普尔、埃瑞都等六个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恢复了已四散飘零的苏美尔和阿卡德,击败了马瑞和马勒吉温的军队,使马瑞、舒巴尔图各城市友好地居于其权威统治之下。这(  )

A.体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B.标志着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C.反映了国家组织能力强大D.推动了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13.

(2025·广东高三下 百日冲刺 监测·13)请对下图出现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

A.东西方的传统航路已被隔绝B.欧洲海外殖民扩张拉开序幕C.英荷欲开辟最短的欧亚航线D.西葡贸易垄断地位面临挑战

14.

(2025·广东高三下 百日冲刺 监测·14)下表是1500—1900年间葡萄牙、英格兰和威尔士、德意志、意大利四个国家(地区)的城市化率表。据此推测(  )

A.甲—英格兰和威尔士B.乙—意大利C.丙—葡萄牙D.丁—德意志

15.

马克思说: 他们还在梦想用实验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空想……为此,他们不得不去央求资产阶级放软心肠,解囊施舍……所以,他们就愤怒地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活动 。马克思意在强调(  )

A.阶级斗争的必要性B.资产阶级的冷酷无情C.工人阶级的先进性D.空想社会主义的软弱

16.

(2025·广东高三下 百日冲刺 监测·16)下图是英国政治漫画家大卫·洛(出生于新西兰)在1947年6月画的名为《来自德里的黑马》的漫画。该漫画旨在说明(  )

A.印度和巴基斯坦实现了民族独立B.英国自治方案埋下地区分裂隐患C.殖民体系走向瓦解D.第三世界逐渐崛起

二、材料阅读

17.

(2025·广东高三下 百日冲刺 监测·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北宋的赋税蠲免在法制化上已趋于完备,水、旱、蝗灾和战乱等均被列入赋税灾伤减免范围。北宋还新创多种赋税缓征制度,丰富了应对灾伤的财政手段……除了财政拨款外,社会救济的稳定经费来源既有税收性收入,又有经营性收入,常平仓更是依靠经营取息维持运行的救济机构。

——摘编自黄纯艳《北宋财政能力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宋东京开封已是 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之万数 。后来,东京开封废除了传统的宵禁令,夜市普遍出现。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呈现高度繁荣。

——摘编自赖宝成《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提升财政能力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两宋时期的社会是平民社会 。(4分)

18.

(2025·广东高三下 百日冲刺 监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29年4月,红四军到达江西省兴国县,毛泽东在这里支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主要内容如下:(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使用。(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六、土地税之征收:(1)土地税依照生产情形分为三种: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十,百分之五。(2)如遇天灾或其他特殊情形时,得呈明高级苏维埃政府核准,免纳土地税。(3)土地税由县苏维埃政府征收,交高级苏维埃政府支配之。

——《兴国土地法》

材料二
1933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农村复兴委员会,统一领导农村复兴工作。农村复兴运动的重点在于解决农村生产、金融、税收、水利等经济方面的问题。南京国民政府做的工作主要有:调查各省苛捐杂税;研究农业金融;调查各省农业状况;研究地下水的利用,农村金融之救济,仓库制度之推进,蚕丝业之改进与救济,棉业之推广,茶叶之复兴,等等。该运动意图改变农村经济凋敝状况,但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兆刚《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权对乡村的运动型治理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推行《兴国土地法》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农村复兴运动的特点,结合材料一说明该运动为何 收效甚微 ?(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2025·广东高三下 百日冲刺 监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摘编自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结合材料,围绕 制度与社会 自拟一个论题,运用古今中外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2025·广东高三下 百日冲刺 监测·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材料二
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年,中国援非金额高达18.15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1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6.7126亿美元。1975年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和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