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20 浏览数:42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世界著名的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绘制于5000~6000年前,反映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情景。这表明农耕畜牧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原因在于(  )

A.促进人口增长B.推动科技进步C.产生剩余产品D.导致阶级分化

2.

古代雅典时期的执政官克里昂曾与杀猪匠针对人民集会形式展开辩论。杀猪匠说: 只要不是大众举行公共集会的场所就行。 克里昂说: 人民的声音,绝不能在别的地方举行集会。 杀猪匠认为,那样会让自己像桌台上待宰的猪。上述辩论说明这一时期(  )

A.民主政治效能有限B.公民具备理性精神C.贵族平民矛盾尖锐D.直接民主弊端显现

3.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 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 由此可见,大流士一世的统治理念体现了(  )

A.完全依靠神权维护统治B.依靠严格奖惩加强中央集权C.注重通过社会教化治国D.君权神授与法制理念相结合

4.

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的殖民活动极为活跃,不仅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众多殖民城邦,还与东方的埃及、巴比伦等文明有了广泛接触。在这一时期,埃及的宗教仪式、巴比伦的天文历法等知识逐渐传入希腊,同时希腊的陶器、青铜工艺等也传播到东方地区。此外,希腊殖民者还将字母文字带到所到之处,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据此可知,古希腊的殖民活动(  )

A.巩固了雅典在希腊城邦中的霸主地位B.直接推动了希腊化时代大规模文化融合C.改变了古希腊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D.促进了不同区域间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5.

长期以来,欧美学者多主张埃及文明源于两河流域,非洲和美国黑人学者则强调其非洲属性。近年考古发现,古埃及文明是原生文明且受南北双向影响。这说明(  )

A.新史料推动文明认知更新B.世界文明进程丰富多元C.历史共识需批判性思维D.地理环境主导文明属性

6.

12世纪的法国, 国王被认为是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拥有神圣的权威,但实际上,国王的统治范围常常局限于王室领地,对于其他封建领主的控制较为有限 。到15世纪, 国王通过联姻、战争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国家的形成B.基督教会的支持C.城市经济的发展D.庄园经济的繁荣

7.

阿拉伯帝国建立后,派人到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搜求古籍,把大量古希腊罗马文献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著作后来转译成拉丁文后传入中世纪的欧洲,使欧洲人重新读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们在从古希腊哲学吸收营养的基础上,接受了阿拉伯人的自由思想。阿拉伯人的翻译活动(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与融合B.为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文化土壤C.直接导致了欧洲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D.源于阿拉伯帝国对拜占庭文化的征服

8.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 中古时期的亚洲 探究活动时,整理了下列信息,该小组探究的国家可能是(  )

①信奉伊斯兰教

②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③最高统治者为苏丹

A.亚历山大帝国B.阿拉伯帝国C.奥斯曼帝国D.德里苏丹国

9.

欧亚大陆的牛、山羊、大麦等,美洲的玉米、木薯,亚洲的稻谷、甘蔗,经红海、地中海、印度洋传入非洲,极大地变革了其农业。撒哈拉沙漠亦非阻隔,而是黄金、奴隶贸易及文化交流的通道,促进了非洲大规模帝国与城邦文明的发展。这说明(  )

A.多元文化交融推动非洲社会发展进步B.洲际贸易奠定了非洲经济繁荣的基础C.地理环境对非洲文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D.非洲文明在孤立发展中孕育独特内涵

10.

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

商品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万~200万磅

300万~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桂、药品

35万~65万磅

70万~100万磅

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11.

据西班牙塞维利亚商会的记载,16世纪末,塞维利亚市场上的小麦价格相较16世纪初上涨了4倍多,橄榄油价格上涨了近3倍。同时,工人工资仅增长了约2倍。这种经济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西班牙国内农业生产严重衰退B.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市场D.西班牙海外贸易的持续扩张

12.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乔万尼·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曾描述: 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尽管他们的行为违背道德,却依旧享受着荣华富贵;而善良的平民,即便品德高尚,却常常遭受苦难。但作者并未对这种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进行深入批判,只是以诙谐的故事来调侃。 这反映出文艺复兴运动(  )

A.未能突破封建宗教神学的束缚B.对社会变革缺乏实质性的推动C.因阶级局限难以触及深层矛盾D.以娱乐大众为主要创作目的

13.

16世纪的瑞士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提到: 我们把上帝的永恒判决称之为预定,上帝根据这一判决,决定每一个人应该变成怎样。因为我们不是在同一状况下被创造出来的。有些人注定得到永生,另一些人却要永远罚入地狱。 该思想的影响是(  )

A.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引发宗教信仰危机B.鼓励人们积极追求财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C.宣扬上帝的绝对权威,加剧社会等级的分化D.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提升民众的教育水平

14.

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 暴民政治 。这表明代表们希望(  )

A.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B.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C.建立分权制衡的中央政府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15.

据《拿破仑法典》(即《法国民法典》)记载: 第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国民法典》(  )

A.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注重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C.建立了完善的国家法律体系D.旨在限制新兴资产阶级权利

16.

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
①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③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采邑分封制和封君封臣制是构成中世纪西欧封建制(或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基础和核心,既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以土地为纽带的采邑分封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体现,而派生于采邑制的封君封臣制,决定了封君(封主)与封臣(附庸)之间的契约式主从关系。依据封君封臣制原则,封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有义务效忠封主,这种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密切了封建主阶级内部的联系。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封建制的演进与解体》

材料二
欧洲的中古时期也被称为中世纪,在西方文明史上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的欧洲历史。欧洲的中世纪表面上看是板着面孔的、非常严肃的、阴森森的一千年,但实际上却是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中世纪后期。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世纪后期是 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时期 。(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
仅仅数年前,里斯本(葡萄牙首都)还是一个地处世界边缘的城市。现在它变成了能与东方最富有的贸易中心相媲美的商业枢纽。来自三大洲的舰船云集在它的海港……全欧洲的人都赶来观看、购买和品尝这些刺激的新鲜事物。

——奈杰尔·克利夫《最后的十字军东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 哥伦布大交换 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欧洲贸易中心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重大事件。分析说明该事件对欧洲产生的影响。(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6~17世纪,欧洲纺织业大量兴起,每天巨大的生产量与市场需求量使得依靠人力手工已经无法满足,从而促进了人们的思考,科学家将目光投入力学与热学,思考力学与热学如何产生能量,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就直接为科学的变革提供大量的课题。不论是中国还是中东,都有非常宝贵的技术传入欧洲,例如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等。这些技术为欧洲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研究造纸术中的化学科学和指南针中的天文学。印刷术则直接将科学的研究成果出书印刷,使得更多普通的百姓也能对科学有所认识,从而推动了科学革命的产生。

——摘编自田梦圆《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欧洲的科学巨变》

材料二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古希腊人的那种注重研究自然界的奥秘的传统在文艺复兴后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发扬,人们把探索自然界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看成是最有价值的事。因此,探索研究自然界不仅成为合法,而且成了人们热衷的事。从13世纪到15世纪,欧洲陆续办起了许多世俗学校。事实上,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和教育内容不仅培养出了大量的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现在看来,没有人文主义传统在西方的全面继承和发展,就不可能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和教育,当然就不可能诞生出像哥白尼、达·芬奇、伽利略这样的科学人才,而没有这样一流的科学人才,近代科学的诞生就是一句空话……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过程和原因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开放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而这些正是人文主义传统所结出的果实……对近代科学诞生作出早期贡献的人文主义者开普勒热衷用数学方法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摘编自钱兆华《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文主义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我们对历史进行分期,其目的就是使历史著作能如实地反映这种客观规律。我们对历史进行分期,首先就是要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这种 质变

西方学术界对于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学术争鸣

观点

出处

地理大发现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卡尔·普勒蒂的《通史概要》

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转折点

《新剑桥近代史》

引起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兴起的商业革命是形成近代历史的主要因素

《世界近代史》美国大学通用教科书

1600(1516世纪之交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卡尔·贝尔的《近代史》

——据高金玲《世界近代史开端问题的争议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价值》整理

根据材料,自选一个维度,提出一个你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看法,并运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认同材料某一观点或另有观点均可,看法明确具体,论证须有史实依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