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第一期遗存
年代距今5万—3万年,主要为简单的石核—石片石器,伴生大量动物化石。
第二期遗存
年代距今2.8万—2.4万年,出现以石叶为毛坯的早期细石叶技术产品,工具类型以雕刻器为主,还发现了目前中国北方年代最早的局部磨光石器和压制剥片技术产品。
第三期遗存
年代距今1.7万—1.5万年,主要为楔型细石核等细石叶技术产品,工具类型以雕刻器、端刮器为主。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杭州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临安府商税额比较(单位:贯)
税务
熙宁十年
咸淳年间
增长率
在城
82173
都税务155313
89.00%
浙江场
26447
81810
209.34%
龙山场
2993
36969
1135.18%
江涨桥镇
2806
45018
1504.35%
北郭镇
81395
100890
23.95%
总额
195814
减收后共收420000
114.49%
时期
代表人物和作品
19世纪中期
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姚莹、梁廷枏等先进知识分子,编撰完成《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康輶纪行》《海国四说》等作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印度灭亡战史》《亚细亚西部衰亡史卷》《西力东侵史》《俄国蚕食亚洲史略》《世界殖民史》《法兰西革命史》《美国独立史》《美国立国原理》
20世纪20年代
张仲和的《西史纲要》以“纯用提纲挈领之法……养成读者对于学科之系统观念”;王纯一的《西洋史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撰写
20世纪30—40年代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分析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的交互作用;周谷城《世界通史》特别着重世界各地的相互关联
二、综合题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
三、材料阅读
——摘自孙进宝、王士龙《中国共产党干部标准的历史演进和经验启示》
——选编自阿莱特·茹阿纳《圣巴托罗谬大屠杀:一桩国家罪行的谜团》
——选编自让·博丹《主权论》
四、开放性试题
材料一: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就是中国古代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多元一体”意识。
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材料三:经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城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