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0.2015届 广东省湛江市高中毕业班10月调研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4 浏览数:122

一、单选题

1.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2.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 文中的 是指(  )

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

3.

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国家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C.扩大入仕之途,加强统治基础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4.

下图为晚清漫画《实业家之比较》,造成这一局面最主要原因是(  )

A.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B.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不高C.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D.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5.

下表是国民政府1946—1947年对外贸易数额表(单位:千美元) 当时大量涌入中国的外国商品主要是(  ) 

年代

进口总值

出口总值

入超值

1946

650890

178687

472203

1947

900222

537411

362811

 

A.美国货B.德国货C.英国货D.日本货

6.

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7.

内容丰富、体系完备,为后世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被尊称为 法律圣经 的古代法律文献是(  )

A.中国《法经》B.古罗马《民法大全》C.英国《权利法案》D.美国1787年宪法

8.

意大利音乐家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他的观点属于(  )

A.人文主义B.启蒙思想C.宗教改革D.重商主义

9.

某同学撰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从 枢密院 内阁 ——论行政权的转移》,由此推知他研究的可能是(  )

A.宋朝B.元朝C.英国D.美国

10.

某班黑板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俄历1917年10月,列宁领导工人和革命士兵,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 。文中史实错误的有(  )

A.1处B.2处C.3处D.4处

11.

据统计,美国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5037亿美元,人均收入1883美元: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741亿美元,人均收入为2579美元,被称为 繁荣的十年 。其繁荣的原因有(  )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 新经济 的出现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欧洲曾上演过一部名叫《呼吸》的戏剧,该剧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此剧的艺术风格应是(  )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二、材料阅读

13.

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

科技发明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

472

19

4%

453

96%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 神舟 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 嫦娥 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指出16—19世纪中国科技落伍的根本原因。(2分)
(2)据材料二说明德国此时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4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6分)
(3)据材料三,列举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6分)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6分)

14.

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 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 沉睡的狮子 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因。(3分)
(2)据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结合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8分)
(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 日清战争 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4分)哪里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