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1.2015届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27 浏览数:108

一、单选题

1.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 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这表明(  )

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B.君主专制 名存实亡C.皇帝制度遭到严重破坏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2.

《晋书·食货志》载: 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战乱社会动荡B.金属货币职能萎缩C.实物交换更加便利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3.

宋代 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 。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这表明宋代(  )

A.城市化不断发展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C.农村草市发展迅速D.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4.

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分化地方权力B.加强中央集权C.妥善处理民族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

5.

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北京是商业中心B.繁忙的海外商运C.交通运输的便捷D.区域商帮的出现

6.

顾炎武认为: 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表明顾炎武(  )

A.提出 经世致用 的主张B.批判程朱理学的佛学化C.意识到阳明心学遇到危机D.主张废除传统儒家思想

7.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 法治 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 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 现代社会的 法治 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 法治 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是 人治 ,后者是 民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前者是 民治 ,后者是 法治

8.

分析下列表格数据:1840年前与1865年、1894年中国生丝销量(  )

时间

总销售量万包

出口量占总量%)

内销量占总量%)

1840年前

64

09(1406%)

55(8594%)

1865

101

42(4158%)

57(5643%)

1894

1602

823(5194%)

77(4806%)

下列各项中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D.中国生丝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9.

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 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十九世纪后60年(  )

A.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B.面对民族战争的矛盾心态C.民族抵抗意识的完全丧失D.传统意识支配下的排外心理

10.

1835年,道光帝发布上谕称: 从来民风之纯朴,由于士习之端谨。凡有教士之责者,不徒课以文艺,务在敦崇实行,严为旌别,以树风声。 道光帝发布该上谕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善社会风气以维护清朝统治B.发动民众监督以整顿吏治C.整顿民风以端正士入学术风气D.提高程朱理学的社会地位

11.

王韬在《弢园文录·代上冯太守书》中说: 西商贸易之利,首在航海,顾风波之险,有时不可测料,……于百中取二三。无事则公司得权微利,有失则商人有所藉手,不至于大损,此其法诚至善也。 材料中所说的 主要是指(  )

A.创设国家中央银行B.建立近代金融体系C.仿效西方公司制度D.建立近代保险制度

12.

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自率领 国务卿士、文武将吏 拜谒明孝陵(见下图)在祭文中,孙中山强调了辛亥首义、清室退位光复中华大业的成就,并且说: 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 这说明(  )

A.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B.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

13.

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 新思潮 的意义》一文,倡导 整理国故 运动。 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材料表明胡适(  )

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4.

国内 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 ,作为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

A.清末 新政 时期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5.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曾明确提出: 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 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而是 自由发展那些 不是操纵国计民生 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经济 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进程。 上述材料表明毛泽东(  )

A.主张有限度地保护和发展私人工商业B.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C.主张拉拢资产阶级以支持抗日战争D.主张消灭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16.

英国《泰晤士报》用四个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道: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其所报道的事件是(  )

A.三大战役的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三大改造的完成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7.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 这种 不合理的状况 开始有所改变是在(  )

A.一五计划 期间B.十年探索时期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18.

这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年份,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 我们都下海吧 ,所有的年轻或不太年轻的人们都在用这样的词汇互相试探和鼓励。上述 中国公司元年 最可能是(  )

A.1980年B.1984年C.1987年D.1993年

19.

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和奴隶,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逐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由此可知(  )

A.雅典公民权有狭隘性B.雅典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暴政C.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D.雅典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20.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上述这些规定的意图是(  )

A.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B.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C.确立分权制衡的原则D.建立民主自由制度

21.

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年份

GNP总量(10亿美元

GNP增长率%

失业率%

1930

904

-123

87

1933

556

-41

249

1935

722

109

201

1938

847

-63

190

——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B.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C.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D.新政时期的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22.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人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下列关于这两次探索相同之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都注重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B.都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验C.都放弃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3.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出现重大突破,中日、中美分别于1972年、1979年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表明(  )

A.日本已经成为政治大国B.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D.日本已经完全摆脱美国控制

二、材料阅读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多年,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高度繁荣时期。1950年到1972年,美国的劳动力增加了35%,1950年美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到70年代上升到7%左右。美国利用战后美元的特殊地位,大量进口廉价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1953年到1973年,美国的私人资本投资总额,由530亿美元增加到2090亿美元,增加了将近3倍多,投资的重点逐渐转向电子仪器、汽车制造业及航空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投资于生产设备的比重上升,厂房建筑的比重下降。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二 1950年和1973年美国国民收入的来源(%)

1950

l973

农业

73

36

制造业

387

341

公用事业

86

76

服务业

454

547

总国民收入

1000

1000

资料来源:1974年《美国统计摘要》,转引自:阿兰·G·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材料三 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伴随着1974—1975年的战后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滞胀。1973—1979年,美国的平均产出增长率仅为2.12%,远低于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资本投入的贡献在经济增长中每年下降0. 05%。……这一时期,美国一方面要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要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这种两难困境迫使美国进行改革和调整。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说明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3)结合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说明 这种两难困境迫使美国 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和调整?综合上述材料,简述20世纪50—8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7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设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
1897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 银行 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 日升昌 、钱庄 福康 等)而没有 银行 字样的历史。
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民国初年,金融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在金融业中,最为主要的是银行业。
1912—1919年全国银行发展状况表   

年度

新设数

停业数

实存数

资本总数万元

1912

23

2

37

2714

1913

11

6

42

2890

1914

8

3

47

3842

1915

10

4

53

14522

1916

10

4

59

5198

1917

111

15

165

5557

1918

16

22

103

8808

1918

16

22

103

8808

1919

22

——摘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结合所学,从银行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对材料一、二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科)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国家之事。……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也,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

——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认为唐朝选官制度的弊端是什么?他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改革措施?(9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 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2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935年1月,法、意签订罗马协定。意大利应允法、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特别是在奥地利问题上采取妥协行动。也就是说意大利把侵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则同意把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某些利益让给意大利,并纵容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法国外长赖伐尔承认, 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 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

——摘编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我确信,您完全可以不必付诸战争,而且不用等待就会得到您想要的一切主要的东西。
我相信,我们能。不管您对布拉格政府的意图是多么不信任,您不应该怀疑英国与法国政府的能力,各项允诺将完全地、公正地立即付诸实现。如您所知,我已公开宣布,我们保证各项允诺将这样付诸实现。

——节选自英国首相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1938年9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其意图和直接后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伯伦认为希特勒 不用等待就会得到 东西 是什么?英法两国的相同做法体现了什么政策?分析其产生的消极影响。(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