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6.2015届 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26 浏览数:196

一、单选题

1.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 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

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

2.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率先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下列有关 铸刑书 的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

A.这很可能是中国首次公布成文法B.肯定了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C.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成果D.开创了我国古代法制建设新纪元

3.

金开诚先生在《漫画清高》中说: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 清高 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思想和行为。据此,下列人物中不属于 清高 的是(  )

A.商鞅B.屈原C.贾谊D.郑燮

4.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 是指(  )

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中书省制度

5.

清代学者储大文曰: 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

6.

自古帝王为治之道,莫先于亲亲。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佐证的是(  )

A.汉初行郡国并行制B.东汉桓帝启用宗室C.晚清重用汉族地主D.清末组建皇族内阁

7.

阅读下列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A.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C.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洲D.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

8.

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黄爵滋曾经指出: 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 贩烟之盛,由于吸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 可见,黄爵滋认为禁烟应(  )

A.严控对外贸易B.严惩吸食人员C.提高关税税率D.严打贩烟分子

9.

1841年初,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道光帝感到有失尊严,对英宣战。 英军强占香港岛 的直接目的是(  )

A.开拓香港市场B.施压于清政府C.便于殖民香港D.扩大侵略效果

10.

清朝八旗兵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咸丰帝令地方组织团练。湖南汉族官员曾国藩创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可见咸丰帝令地方组织团练的直接原因是(  )

A.八旗兵战斗力很弱B.维护地方治安C.太平军战斗力太强D.加强中央集权

11.

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印证上述观点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12.

甲午战争时期,有人向日方提出,隶属广东水师的广丙号巡洋舰不属于北洋舰队,希望日军能予归还。这放映了当时许多中国人(  )

A.关注北洋舰队的生死存亡B.想尽快结束甲午中日战争C.深爱民族国家并据理力争D.缺乏民族国家的整体观念

13.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从下图该期《人民日报》中我们能够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

A.解放战争中共已转入战略反攻B.平津战役结束,北平和平解放C.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D.南京国民政府已经覆灭

14.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下列国家国庆日的确定的时间顺序是(  )

A.法国、德国、美国、中国B.美国、法国、中国、德国C.法国、美国、德国、中国D.法国、美国、中国、德国

15.

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 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 反映了希腊(  )

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B.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16.

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法学家徐显明教授认为:罗马法堪称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法典,它对法学的精神性的贡献,跨越了时空。据此,罗马法的最突出贡献是(  )

A.构建了一些法律分类模式,如习惯法、成文法B.提供了制度性的样板,如债务制度,侵权制度
C.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如平等、自由、意思自治D.设计了一般性的原则,如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

17.

世所公认: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下面哪句最能表达这种观点(  )

A.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体B.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思想C.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D.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

18.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 18世纪末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落伍B.中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C.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D.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19.

袁老师是一位集邮爱好者,下面是他收集的两枚邮票,关于两枚邮票所纪念的人物和事件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二者之间没有关系B.前者引发后者发生C.前者直接领导后者D.后者丰富前者理论

20.

1890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要求宰相俾斯麦同意取消一份1852年签署的指令。这份指令规定,宰相本人不在场或没有宰相同意,大臣们不得向皇帝进行汇报。但俾斯麦不同意,第二天,这位举世闻名的 铁血宰相 辞职。据此可知当时的德国(  )

A.皇帝独揽行政大权B.皇帝有权任免官员C.丞相权力威胁皇帝D.丞相只对皇帝负责

21.

有人说: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这里 阳光灿烂 最有可能是因为(  )

A.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粮食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多种赋税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22.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 货币主义 理论,大力主张 自由市场经济 ,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费里德曼的 货币理论 (  )

A.与亚当·斯密的 自由主义 主张完全一致B.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经济干预政策的实施
C.是在美国制定了第三条道路的经济政策后提出D.促使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

23.

经过长时间的迟疑之后,英国虽然有引以自豪的岛国独立传统,但还是决定加入这一组织,同样加入进来的还有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20世纪90年代中期,芬兰、瑞典和奥地利也加入进来。 该组织的出现(  )

A.降低了民族主义情绪B.形成了一个单一的政府C.制定了关税壁垒政策D.标志着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二、材料阅读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以下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等多种信息。(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提出我国有关经济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5.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强调 刑过不避大臣,善赏不遗匹夫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试图把 作为基本规矩尺度,以此去规范、约束一切行政活动,排除君主和官吏的私心、私威及主观臆断的干扰,韩非子还非常重视对官吏的监控,甚至提出了 明主治吏不治民 的主张。商鞅看到了仅靠监督来防止官吏腐败的局限性,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和官员。事实上,从秦代开始,中国传统政法体制设置就贯穿着浓厚的监督制约色彩。
材料二 儒家强调加强道德修为,自内而外从思想上防控腐败,这对于反腐倡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孔子主张 欲而不贪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张扬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这种内省不疚、无愧于心的精神满足感,是为官者严格自律的内在动力。
材料三 西方把权力视作 利维坦 。为了防止权力失控,防止腐败,西方素有分权、法治的传统,形成了遏制和防范权力腐败的制度和文化,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学习的标杆或参考。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高度推崇法律: 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不能实现法治。 经过历史的沉淀,法治深入人心。为了防范公职人员腐败,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比如韩国有《公务员道德法》,法国有《政治生活财务透明度法》等,在这些制度得到很好执行的国家,政治就相对清明,腐败现象较为轻微。西方国家大多建立了反腐败专门机构,一般直属议会,例如,英国领导反腐败机关的总检察长直接对议会负责。对于公职人员违反法律以权谋私的行为,很多国家的公务员法都规定了明确的惩惩戒施,秉承零容忍的执法态度。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介被称为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外的 第四权力 ,是民间社会系统的信息通道。

——以上材料摘自《推进反腐倡廉工作需汲取中外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家和儒家在反腐败问题上的基本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防止腐败的措施有哪些?(10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反腐败的认识。(4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上海总商会、沪南商会代表全埠商人致南北大总统(孙、袁)、临时政府、参议院、各省都督的电文: 民军起义,海宇光复。以战争之故,农辍于野,工休于肆,商绝于途。所望共和速成,国利民福,讵以南北统一,争持地点,纷扰浃旬,人心静而复动,大局安而又危。……商界生计攸关,剥肤切痛。建设之初,端绪万千,一著之差,关乎全局。切盼早定统一政府,免在风动云绕,致生意外干涉。

——摘编自《申报》(1912年3月9日)

材料二 各大爱国团体联合以国民大会上海事务所的名义发布宣言内容: 我们请徐世昌办卖国贼,是请卖国贼办卖国贼,是万万做不到的。 国民若是有救国的决心,要先把私通日本的卖国贼政府推翻,然后可以废除密约,争回山东,除了这个法子,是万万不行的。

——摘编自《国民日报》(1919年6月6日)

材料三 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东方杂志》从1915年1月开设 法令 栏到1921年此栏结束,其公布的各种法令数目如下: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合计

数量

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

其实,五四时期,中国社会远未实现 以法立国 以法治国 ,统治者也从未真正做到 依法行事 。统治阶级玩弄法律这个魔方,是他们利用 共和 这块招牌的组成部分。 他们实际上是政法不分、以政代法的。

——摘编自王跃《变迁中的心态——五四时期社会心理变迁》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怎样的政治心理诉求?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资产阶级对北洋政府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分析其转变的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政府在统治观念上与清末的封建统治相比发生了什么显著地变化?并简要评价这一转变。(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