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6.2015届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33 浏览数:185

一、单选题

1.

何谓历史?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下列古代官职与该解释相符的是(  )

A.西周太史B.秦朝御史C.东汉刺史D.明清都御史

2.

史书记载 夫汤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这说明强大的诸侯国(  )

A.起了拱卫王室的作用B.扩展了天子的统治范围C.有效抵御了外族入侵D.冲击了当时的分封制度

3.

各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先后由宗法分封制转变为专制官僚制, 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 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在(  )

A.夏商西周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以后

4.

右边《阳陵虎符》上有十二字铭文: 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 它的出现(  )

A.导致地方分裂的可能性大增B.说明皇帝专制权力大为增强C.稍早于公元前475年D.应在春秋战国时期

5.

汉惠帝即位以后,政务先后由萧何、曹参主持。汉惠帝曾责怪曹参不理政事,曹参说: 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俱明。陛下垂拱,参等守职,尊而无失,不亦可乎? 从此以后,惠帝不再过问政事。这反映了汉初无为政治的重要背景是(  )

A.秦朝因过度作为而亡国B.汉惠帝时加强了君主专制C.萧何、曹参制定了治国方针D.建国初期皇权并非很强大

6.

依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有的官员在正规官职以外有 加官 ,如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中常侍、给事中等。这反映了(  )

A.汉代专制皇权的威严B.西汉时军功爵制仍然存在C.汉代的官制混乱无序D.东汉行政越来越依赖于权臣

7.

历史学家吴晗曾断言: 从四世纪到十世纪大约七百年间,中国的政治舞台被三十个左右的绅士家族所独占。 这种政治格局被打破是因为(  )

A.统治者提倡 唯才是举 B.君主专制制度开始建立C.古代选官制度逐渐完善D.绅士家族退出历史舞台

8.

“(仁宗时)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味尊崇,地位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臣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之名耳。 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

A.三省制B.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

9.

清朝制定了详密的文书制度,皇帝下达的文书有制、诏、诰、敕、谕等;臣工上奏的文书有题本、奏本、奏折、表文、笺文等;各衙门间则用咨呈、咨文、札文、呈文、移会、照会等。这些规定(  )

A.确保了清朝政令畅通、高效行政B.划分了严格的尊卑等级秩序C.说明清朝开创了古代文书制度D.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0.

中国古代 的身份随时代而变化,它既可以是少数家世显赫的高门大族,也可以是家世不太显赫的为数众多的地方乡绅。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B.君主专制强化C.选官制度变化D.市民地位提高

11.

近代有学者称:“ 封建社会 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得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 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  )

A.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D.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12.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13.

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尚书·酒诰》) 如贾三倍,君子是识。 (《诗经·大雅》)这两段材料的主题虽然是儒家思想,但也可以用来研究(  )

A.农业的产生B.商业的发展C.手工业的进步D.城市的变迁

14.

观察下面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这种生产方式属于(  )

A.垄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刀耕火种

15.

北魏大臣甄琛向皇帝上表称: 今伪(指南朝)弊相承,仍崇关廛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 这说明了(  )

A.南北经济生活的差异B.南朝商税繁重C.农本商末观念的动摇D.北方商业发达

16.

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多且宽敞。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转趋衰弱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后代难以超越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D.宋代以后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17.

汉代绢、布都以匹为单位,每匹长40尺,幅宽2.2尺。唐代绢帛4丈为一匹,幅宽1.8尺。已知1汉尺=0.69市尺,1唐尺=0.92市尺,1丈=10尺;问汉制一匹大约等于唐制几何。你的回答是(  )

A.0.55匹B.0.69匹C.0.76匹D.1.15匹

18.

国外有学者认为墨西哥、秘鲁等地的银矿开工以后,银的大部分产量作为丝绸、茶叶、瓷器的等价交换物流人中国。结合下面表格判断,正确的结论是(  )
明清两朝白银与黄金的比价

明朝

洪武元年

万历二年

崇祯八年

41

81

101

清朝

乾隆二年

道光二十年

光绪八年

201

181

181

A.明朝时银价总体上保持稳定B.明朝银价趋于贬值,物价上涨C.明清时的商品经济出现衰退D.清朝商品经济发展,银价倍增

19.

据史料记载, 正德以前,民皆畏官府。……讼绝无而仅有,称为民淳事简焉。 “(嘉靖时)民颇键讼趋利,相欺相凌,甚至父子兄弟若仇敌然。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强化B.商品经济发展C.法制观念淡薄D.社会习俗改良

20.

1959年,在中国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二里头文化遗址,在遗址中发掘了大量距今大约3800~3500年的器物,部分如下图所示。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是青铜器物,应该属于夏或商文化遗存B.有铁器出现,应该属于西周文化遗存C.器物上的刻画符号证明了成熟文字的出现D.因为造型简单,所以几乎没有美学价值

21.

鲁国和晋国先后公布了成文法典,孔子评论说: 贵贱不乱,才是法度。现在造了刑鼎,使百姓的眼光都集中在鼎上,还用什么来尊重贵族呢?贵贱失了次序,还用什么来治国呢? 这反映的是(  )

A.春秋时儒家思想的进步性B.战国时法家思想已成主流C.孔子思想中有保守性成分D.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成文法的国家

22.

某书以 崩溃与重建 为题,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发展、变化。结合下面书影分析,这里的崩溃是指(  )

A.孔孟儒学B.汉代经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23.

宋朝文人认为 唐诗无避讳 ,论及本朝时则说: 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由此可见(  )

A.唐人写诗不受礼义纲常约束B.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影响很大C.文学的使命就是反讽现实政治D.唐诗水平明显高于宋诗

24.

编写了一部不朽史学名著《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曾遭到程颐讥讽,说司马光不过是 资禀过人 未尝学 之人。而同为宋代学者的顾临则讽刺程颐说: 欲与程正叔诸人同为山居,专治《通典》一二年,如此则学问应变无不浃洽(贯通)矣。 据此推论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学者能不能治史B.文人该不该做官C.身心修养是否重要D.内圣外王 能否作为政治理想

25.

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 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 的说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此强调参与、改善社会。这种社会变迁是指(  )

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故太平道要救济生民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故道教重视立功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故道教强调人世苦行D.明清社会贫富不均,故道教提倡行善济民

26.

明末李贽曾经在信中讥讽一位大官说:学问不论官的大小,不会因为官做得大,学问就一定高,要不然古代的孔孟就不敢开口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学而优则仕 的社会现象B.官学 民学 的尖锐对立C.明代中后期士人的分化D.反理学思潮开始兴起

27.

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杠杆原理的桔槔得到了普遍应用。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类似于不倒翁的行酒令的工具,俗称 酒胡子 。明代利用声音反射原理建造了天坛 回音壁 。这些现象反映了(  )

A.古人科技发明大多应用于生产B.古代科技发展的多样性特点C.明代科技界有更多总结性成果D.古代科技发展偏离了正确方向

28.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29.

2012年媒体记载:有一初中女生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课本使用的插图(下图)有明显错误。这一质疑后来得到证实:插图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察下图,错误主要表现在(  )

A.高冠博带B.蓄须束发C.汉服左衽D.文人佩剑

30.

与《三国演义》相比较,《水浒传》的特点是(  )

A.全方位大容量地反映社会生活B.擅长描写统治集团之问的战争与计谋C.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D.采用了市民喜欢的章回体体例

二、材料阅读

31.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制的意义。(6分)
(2)比较材料一、二,分析柳宗元和黄宗羲对于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原因。(10分)

32.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靖时期倭患严重,东南沿海的巨商、海盗与倭寇相勾结,大规模地进行走私贸易,后来竟成为亦商亦盗,兼行劫掠。比较有名的如闽盗李光头、浙盗许栋,明朝官府不能治。1547年,明廷调任朱纨巡抚浙江,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朱纨到任后雷厉风行,着力整顿了海防, 革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 ,处死李光头等走私海商及海盗九十余人,震动一时。闽浙海商因而失去商利,遂群起攻击朱纨,朝廷官员亦上书弹劾,嘉靖皇帝拿将朱纨撤职,命他回苏州原籍听候处理。朱纨愤而自杀。朱纨生前曾在一个奏疏中说: 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难

——摘编自《明史·朱纨传》

材料二 海者,闽人之田,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谓灾荒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

——顾炎武

(1)阅读材料一,朱纨所谓的 外国盗 中国盗 濒海之盗 衣冠之盗 分别指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倭患严重的原因。(6分)

33.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元(公元1635—1704年)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今属河北)人,康熙年间颜李学派的创始者。颜元认为自孔孟以后,孔孟儒学气运日降,儒业日毁。他说 孟子后之道之学,二千年总成一大谎。 他主张 习动 习行 实学, 致用 几方面并重,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猛烈抨击宋明理学家 穷理 静坐 等主张。现代学者评论说:他 对于宋以来的道学家一起推翻,没有一丝形式上的保留态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梁启超对颜李学派甚为推崇,他流亡日本期间,将颜李学派介绍给日本思想界。尔后他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对颜李学派很高的评价。他说:颜李学派 对于两千年来思想界为极猛烈极诚挚的大革命运动,其所树旗帜曰 复古 ,而其精神纯为现代的。
材料三 1920年,徐世昌以大总统的身份提倡颜李之学,并组建四存学会(注:名字源于颜元的主张,即 存性、存人、存学、存治 ),成立四存中学,编辑《四存月刊》,将颜、李归于孔庙一并祭祀。一时间,颜李之学风靡海内,当时即有讥其为 显学 者。

——材料二、三均摘自侯外庐《宋明理学史》

(1)阅读材料一,归纳颜元思想的主要特点。(4分)
(2)综合上述材料,试评价颜李学派及其思想。(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