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5.2015届 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12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8 浏览数:191

一、单选题

1.

《礼记·王制》: 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 材料表明西周礼乐制的特点是(  )

A.威慑性、实效性B.制度性、强制性C.等级性、仪式性D.规范性、持久性

2.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3.

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秦统一后,确立新的体制,又是对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否定。这种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反—合阶段。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反—合阶段。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 。由此,作者认为行省制(  )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4.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他这样做(  )

A.迎合了统治者 天朝上国 的心理B.打破了中国传统 天圆地方 观念C.大大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眼界D.改变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角度

5.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 临时 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6.

(中国)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这表明人民公社(  )

A.组织军事化B.行动战斗化C.贸易自由化D.生活集体化

7.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 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 共产主义 和外国 帝国主义 的威胁。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 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B.领导集团政策的不同C.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D.中美对外政策的差异

8.

罗马法规定,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2)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3)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4)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宣述。由此推断,此时期的罗马法应是(  )

A.习惯法B.自然法C.公民法D.万民法

9.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在托克维尔看来(  )

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B.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C.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D.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10.

下面是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的影响是(  )

A.促使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B.促使世界各地交流密切,矛盾不断缓和C.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性调整D.推动全球普遍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

11.

1939年,罗斯福政府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国际问题上。凯恩斯说: 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 他认为(  )

A.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改善民众生活B.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罗斯福建立军事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D.罗斯福新政没有起到彻底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

12.

经过长时间的迟疑之后,英国虽然有引以自豪的岛国独立传统,但还是决定加入这一组织,同样加入进来的还有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20世纪90年代中期,芬兰、瑞典和奥地利也加入进来。 该组织的出现(  )

A.降低了民族主义情绪B.形成了一个单一的政府C.制定了关税壁垒政策D.标志着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 国家间 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 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 。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中国古代外交实践形式有文武两类。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这些形式的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外交体制为天下体系,即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摘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10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评价。(15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片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请对下图内容进行解读并评价。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确立了盐铁专卖制度,齐国实行 官山海 ,农闲时由农民制盐,官府包收储存,待盐价上涨至十倍时,再到不产盐地区销售。商鞅变法时期,在煮盐业发达地区,设置专门的官员和机构,负责盐业生产和销售。 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 。西汉初期, 驰山泽之禁,不与民争利 ,出现了大量靠经商盐铁致富的商人。汉武帝中期,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以向富豪借贷, 富商大贾,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于是,汉武帝实施盐铁专卖,采用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办法。唐肃宗时期,创立就场征税的专卖制度,在产盐地设置盐官,负责收买盐户所煮之盐,再由商人转运到各地销售。除产盐地外,不再设置盐官。
宋代的盐课有两种形式,一是禁榷法,二是通商法。禁榷法是国家控制盐的产销,实行全部专卖;通商法是国家将盐售与商人,寓税于盐,然后由商人在指定地区经销,实行局部专卖。清代盐课制度,主要有官督商办、官督商销、官运商销、商运商销、民运民销等七种形式,主要形式为官督商销,系由官府特许的盐商向官府领取引票,按引购盐,在指定地区贩卖,即引岸制。

——摘编自王芙蓉《略论中国古代盐铁官营制度变化及启示》

(1)据材料,概括古代盐铁专卖制度的特点。(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铁专卖制度的影响。(8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
材料二 会长为全体之公仆,非为一部分或一人而服务,是故彼虽为一会之长,而非一会之主人翁也。彼以事体之秩序,而纠率会众,使一切皆循公正平等而行。彼维持秩序及额数,如遇秩序紊乱之时,当立呼 秩序 。会员之义务,在能以竭助会长维持秩序。而维持之道,则当从自己始。如在会场,须戒出声,戒旁语,戒走动,并戒一切之能扰乱会场而阻人言听者。
材料三 以动议及表决而处事,重要之步调有六,其秩序如下:一、会员起立而称呼主座。二、主座起立而承认会员。三、会员发动议而坐。四、主座接述其动议。五、主座畀机会以讨论。六、呈动议以表决,并宣布表决之结果。大多数者,即过半数也;较多数者,即半数以下之最多数也。……一切社会之职员选举,最少须有一票过半乃能当选,庶几合大多数之常例。——

——摘选自孙中山《民权初步》

(1)据材料二、三,概括国民集会应遵循的规则。(不得摘抄原文)(6分)
(2)根据上述规则,概括民主的内涵。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认为 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 的原因。(9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这时许多人——尤其是英美两国——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是真正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1914年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是过于苛刻了;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与意大利人需要发展的空间;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恼,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

——(美)P.R.帕尔默、乔尔·科尔顿、劳埃德·克雷默《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1949年和1952年召开了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2年召开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通过《致五大国政府书》,邀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政府就缔结和平公约举行谈判。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之处。(8分)
(2)结合史实分析这种思想对国际(战争)形势的影响。(7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被时人誉为 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 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 。(6分)
(2)据材料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