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7.2015届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33 浏览数:267

一、单选题

1.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 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影响是(  )

A.权力世袭制度渐渐消亡B.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行消灭C.贵族普遍地转化成庶人D.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2.

某一皇帝下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七姓十家,不得 自为婚 (相互联姻),又禁止 卖婚 (与非世族的富人联姻,以获取丰厚的聘金和嫁妆)但七姓十家自封为 禁婚家 ,私下仍相互聘娶,只是不敢公开举行婚礼而已。此一记载反映的时代和现象可能是(  )

A.秦汉时期,世族势力仍然顽固B.魏晋时期,世族势力已经衰落C.唐代世族在社会上仍有其地位D.宋代世族受到打压,渐趋崩解

3.

明朝末年,内有盗寇流窜,外有强敌压境,赋役繁急,百姓负担沉重。大臣上奏指出: 官员不宜随便保举边地的将才,监察官员也不宜一下子就派任为巡抚。 又如: 边地官员的升迁,应该在任满之后,看他的表现再做决定,不要随便升任地方要员。 三如: 地方的总督、巡抚,大多由监察官员出任,朝廷商议时,很少讨论,吏部提出名单,大家也只得答应。 利用这三道奏疏,可以推论出当时最边地的情况最可能是(  )

A.军情紧急,仓促用人B.战术运用,攻守兼施C.军费筹措,民穷财尽D.工事修筑,无地不防

4.

有学者谈到十六、十七世纪的台湾地位,认为:政治易主,东亚贸易的架构也重回十六世纪中期的传统秩序。中国北方贸易,从宁波、南京前往日本;南方贸易,则从厦门、广州前往东南亚,台湾再次被置于东亚贸易的主要路线之外。从以上的论述可以推出(  )

A.台湾仍保有东亚航线和贸易的优势B.台湾和大陆共同建立朝贡贸易体系C.台湾地位自此变成大清帝国的边陲D.台湾取代琉球成为朝贡贸易的关键

5.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6.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7.

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白银资源丰富B.铁钱数量充足C.民间发行交子D.战乱后经济萧条

8.

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菸草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上述情景最可能出现于何时(  )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9.

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中明弘治、嘉靖年间的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时间

人口户数

官民田地

夏税米

农桑丝

折绢

秋税米

弘治年间(14881505)

1487万户

399270

86600石余

3970斤余

3175匹余

2560270石余

嘉靖年间(1522)

1303万户

398566

82965石余

4264斤余

3411匹余

2576888石余

A.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B.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江西成为朝廷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地D.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显著

10.

近代学者论儒家学说某一时期之一大弊病: 不敢议论史事,不敢议论人物,不敢称赞古代士人的气节,不敢宣扬前朝人物在亡国时表现的大义凛然。这只是养成期莫谈国事之风气以及不知廉耻的士大夫,为后来国势衰弱埋下远因。 这位学者的批评最可能是(  )

A.汉代经学;通经致用,利禄之途B.宋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穷理尽性C.明代心学;发明本心,培养良知D.清考据学;文字声韵,训诂名物

11.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东汉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12.

孔子作《春秋》,不欲载空之言,主张见诸行事,通过具体史实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惺。司马迁继承春秋学传统,作《史记》,是为中国史学的起源。由此可见从《春秋》《史记》以来,中国史学的主要功能是(  )

A.考据、求真B.求实、鉴戒C.鉴戒、陶冶D.陶冶、考据

13.

史家评论某地区的文化成就: 他们深以自己能传承古希腊为荣,作家们以雅典的古希腊语写作。当西欧正沉沦于黑暗时代时,他们继续维持一个有教养、博学的社会,产生许多著名的历史和神学著作,以及一种优美的书简文学。 这个地区是指(  )

A.意大利B.阿拉伯C.拜占庭D.俄罗斯

14.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 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此现象是雅典民主制这一政治体制的产物。下列人物的活动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苏格拉底B.伯利克里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5.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

A.注重证据B.纵容犯罪C.主张重罪轻罚D.维护贵族利益

16.

战胜高卢人后,恺撒(前102年—前44年,罗马统治者)在盛大的凯旋仪式里牵着高卢人走,把他们牵进了元老院;高卢人脱下了长裤子,却穿上了……阔边长袍。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A.为罗马法的起源提供详实的史料支撑B.此时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C.恺撒牵着高卢人走进元老院时,其阶级属性发生了本质变化D.脱下了长裤子,却穿上了……阔边长袍 主要指其被赋予了罗马公民权

17.

雅典民主政体把它的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材料体现出作者担忧雅典的民主(  )

A.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B.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C.过分强调民主的广泛性D.会削弱贵族的政治权力

18.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 是一句英国格言,意思是说:(在民主宪政的框架内)即使是两个魔鬼,也可以友好相处且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程度。这句格言形象典型地概括了民主宪政的基本特点。其关键核心是民主宪政可以(  )

A.改变人,使之友好相处B.提高公民的参与程度C.将作恶减少到最低程度D.有效地限制权力

19.

某一时期中,学者强调分析与研究,在探讨不同因素对制度发展的影响时,还努力找出这些影响背后的规律和因果关系。这些学者所处的时期应该是(  )

A.中古时期B.文艺复兴时期C.宗教改革时期D.启蒙运动时期

20.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到: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A.反对教权主义B.反对专制统治C.反对神学世界观D.反对世俗权威

21.

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C.躬行道德本位的伦理观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22.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  )

A.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建筑技术进步B.理性主义光辉照耀人们前进C.新兴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D.人类渴望摆脱束缚奔向自由

23.

议会审判时,英王查理一世说: 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 法官说: 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 追根溯源,法官的话深刻反映了(  )

A.法官与查理一世的个人恩怨B.审判与被审之间主权的较量C.民权理念对君权神授的否定D.议会政治与君主专制的矛盾

24.

罗斯福新政曾使美国迅速摆脱经济危机,但其新政立法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立法违宪。罗斯福在获得总统连任后,要求增加最高法院法官数量以增加自己的同盟军,但令人意外的是超过50%的人民表示反对。 法院改组计划案 宣告失败。这说明(  )

A.经济危机已经基本解决B.国家干预经济不得人心C.分权制衡理念深入人心D.美国人民缺乏宪政精神

25.

美国大法官杰克逊说: 如果在我们宪法的星空上有一颗不变的星辰,那就是无论是在政治、民族主义、宗教,还是其他舆论的问题上,没有任何官员,不管其职位高低,……也无权用言语或行动来强迫公民表达他们的信念。如果有什么情形允许这一例外,那么我们现在决不允许它们发生。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尊重美国司法独立B.尊重公民的言论、信仰自由C.重申三权分立原则D.强调宪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26.

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 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 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 。这说明(  )

A.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B.美国的民主政治应该保护党争和自由C.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D.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27.

作为现代宪法的基础的一些普遍原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这些原则是:人民参与公务,自由投票决定赋税,为行政官员规定责任,个人自由,陪审团参加审判。所有这些,都未经讨论而在事实上确定下来。 该材料反映(  )

A.《权利法案》确立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原则B.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现代法治原则C.英国式的民主自由在空间上的延伸D.英国的宪政走在时代的前列

28.

在一场内战中,全国分为两个阵营。战后,战胜阵营主张:各邦人民不仅是邦的公民,也是联邦公民;邦政府未经法律程序,不得剥夺该邦人民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 法律程序 须由联邦政府制订。这场战争是(  )

A.英国光荣革命B.法国大革命C.美国独立战争D.美国南北战争

29.

美国史学家海斯·穆恩·韦兰在《世界史》中写道: 大多数制定宪法和把全国政府置于宪法之下的人,如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他们不信任平民——他们的目的在于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 他们不信任平民 的原因是(  )

A.他们 不是平民的代表B.民意与效率具有背离性C.贵族政治不需要平民D.反对主权在民思想

30.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31.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随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 是指(  )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

二、材料阅读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但放逐投票会议的召开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人被放逐,因为雅典法律规定放逐投票须达到6000人的法定人数。如果选票总数未达到6000,此次投票即宣告无效;如果超过6000,再按票上的名字将票分类,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 公正之士 ,我实在听烦了。
材料二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史称 刺史六条问事 。其具体内容是: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详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材料三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提出 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 。美国重视政府效能的评估和公务员绩效的考核,并且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
美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虽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但是在实践中却称得上是 多管齐下 ,政府绩效法案制度、行政公开制度、预算监督制度、道德规范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公职人员受到议会、法院、民众和舆论各方面强有力的监督,因而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等情况较少,工作效率较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陶片放逐法与西汉刺史制度在社会监督方面的异同。(1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并说明与汉朝监察制度相比,美国近代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10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的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 三权分立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的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启蒙哲学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中国形象不断被西方启蒙文化利用,从宗教上的自然神论到无神论、宽容主义,从政治上的开明君主专制、哲人治国到东方专制主义,中国形象已经经历了宗教之争、哲学与宗教之争、哲学与政治之争、政治之争。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材料三 如果说18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 五四 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80年来,中国人从 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始,进而 中体西用 ,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前者是中世纪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这一结论的理解。(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及争论结果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启蒙运动互借对方文化的异同。(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