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7.2015届 四川省自贡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4 浏览数:141

一、单选题

1.

近几年春节,自贡市富顺县都举办了豆花文化节。在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据考证,商代的甲骨文上发现了有关大豆的记载——证实豆腐是从商代开始的
B.《本草纲目》记载 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 ——一李时珍是大医学家,其说法可信
C.宋人寇宗《本草衍义》载 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 ——说明豆腐源于宋朝
D.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 豆腐作坊石刻图 ——证明东汉时已经出现了豆腐

2.

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认为:宋朝商品流动有两种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 求心 运动(即粮食、布帛等来自农村的产品通过市镇向城市集中),二是手工业产品的 辐射 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产地大批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由此反映当时(  )

A.农村与城市联系日益紧密B.农副产品不断向城市集中C.手工业产品开始行销各地D.自然经济形态已走向解体

3.

据记载:自北宋至明清千年以来,千年古村浙江宁波走马塘的陈氏家族中前后出过进士76名,任职地方官吏161人,被誉为 中国进士第一村 ,陈氏家族可谓是古代中国的第一学霸家族。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会是(  )
①宋代科举取士名额的扩大 ②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实行
③对 学而优则仕 的崇尚 ④自古以来此地文化的发达

A.①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4.

从下图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
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

A.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产量中所占份额远高于英国B.直到19世纪20年代,中国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世界经济中心
C.自明清以来,中国是一个穷国,是贫穷、落后、停滞、悲惨的代称D.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超过中印,且美国超越了英国

5.

下图是1907年1月14日革命党人 鉴湖女侠 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由此反映出(  )

A.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妇女的解放B.新文化运动鼓吹妇女走向社会C.报刊宣传有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D.秋瑾是宣扬男女平权的第一人

6.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持久的制度的困扰和变革的焦虑。此观点旨在强调(  )
①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
②国人当时很难在共和制度里创造一个新的秩序
③资产阶级并未找到一种适合中国的制度
④革命并不一定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好办法

A.①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

右表是清朝光、宣时期财政收入一揽表,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年代

岁入总额

光绪二十年(1894)

81033540

光绪二十五年(1899)

101560000

光绪二十九年(1903)

104920000

宣统元年(1909)

263219000

A.晚清新政中奖励实业小有成效B.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控制C.晚清社会稳定使政府收入增加D.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8.

下图是冯玉祥漫画《播种图》 妈妈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种,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齐报国仇,多产粮米,把倭打走。 该漫画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1928年冯玉祥就有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B.七七事变后冯玉祥号召老百姓起来抗日
C.冯玉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积极宣传抗日D.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抗同救亡运动高涨

9.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后一次 组织方式 改变的是(  )

A.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B.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之一
C.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 第一次飞跃 D.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根本改变

10.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 人类精神的大觉醒 产生的条件有(  )
①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②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③分裂割据,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1.

以下叙述中,属于伏尔泰自然权利说特点的是(  )

A.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B.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
C.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D.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12.

余英时认为:“……英国自从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后,再没有别的暴力革命。美国除内战外,后来也没有再发生大的流血革命 。英美之所以能够避免暴力革命,是因为(  )

A.民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B.专制制度的推翻C.人民对暴力革命的反感D.人民对民主的向往

二、材料阅读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自2000年来,通过庆祝 世界母语日 (每年2月21日)来宣传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25分)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汉语的传播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周礼》及《礼记》中就提到 通译 。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历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公元1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一世纪,我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古汉语的传播促进了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的产生;丰富了日语词汇;对日本语音也有一些影响。

——李文《跨文化语境中古汉语传播的语言学意义》

(1)据材料一,古汉语的对外传播有何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汉语不断外传的原因有哪些?(6分)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六次高潮

时间

表现

第一次

1862年—19世纪末

分别设立京师同文馆(1862、上海广广州广方言馆(1864、武昌自强学堂学府,形成甚具气势的外语教育格局。

第二次

1919年前后

1911年清华学堂的成立是个重要的标志。诞生了一批学术界的巨子竺可桢、茅以升、胡适、林语堂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朱德等。

第三次

1945年抗战胜利后

194812月,国民政府公布《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1948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1946年,延安外国语学校在哈尔滨复校。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第五次

1964

标志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计划纲要》。

第六次

1978年后

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这次的高潮远远地超出了外交领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扫除语言上的障碍。外语教育就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

——据李传松《中国外语教育史初探》整理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任选三个时期)(6分)由此指出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3分)
材料三 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中式英语应运而生。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式英语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的报告称,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Four Books(四书),Five Classics(五经),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科举制度),Family F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政策),Knowledge Economy(知识经济),Peaceful Rising(和平崛起)等等,现已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

——据颜研、余承法《中式英语’的认知学阐释>整理

(3)综上所述,就中式英语的产生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6分)

14.

近代化(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它在各地区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也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1)解读材料一信息,从 中外关联 的角度简要概述这一阶段中西方近代化(现代化)
发展进程的阶段特征。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10分)
材料二 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并按材料二的观点分析19世纪后期的日本。(10分)
材料三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3)如何理解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3分)结合19世纪中日两国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