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
表现
|
第一次
|
1862年—19世纪末
|
分别设立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广州广方言馆(1864年)、武昌自强学堂学府,形成甚具气势的外语教育格局。
|
第二次
|
1919年前后
|
1911年清华学堂的成立是个重要的标志。诞生了一批学术界的巨子竺可桢、茅以升、胡适、林语堂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朱德等。
|
第三次
|
1945年抗战胜利后
|
1948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1948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1946年,延安外国语学校在哈尔滨复校。
|
第四次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
第五次
|
1964年
|
标志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计划纲要》。
|
第六次
|
1978年后
|
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这次的高潮远远地超出了外交领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扫除语言上的障碍。“外语教育就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