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0.2015届 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试卷(四)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27 浏览数:356

一、单选题

1.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在葵丘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约三百五十年后,孟子又提及葵丘之盟,可是他表示不满: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据此可以推论出(  )

A.周王室的中枢权力不可取代B.孟子主张中央集权C.诸侯国对农业重视不够D.霸主齐侯并无影响力

2.

人治 社会实质上是社会对君权及权力群体的失控。政治权力没有受制约和监督,不受控的权力必然会乱法。 礼治 对此的实际解决必然是符合德治理想的对圣王品格的期待与依赖。最能体现这种 期待与依赖 的是(  )

A.墨子主张 兼爱 非攻 B.老子主张 无为而治 C.董仲舒提出 天人感应 D.朱熹提出 存理灭欲

3.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买卖,往往要受到政治权力和宗法传统的种种干预和限制。唐代规定,土地买卖须向官府申请发给牒文,才能进行;而且卖地要 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 。这势必导致(  )

A.土地交易额有限B.土地兼并加剧C.农民不再出卖土地D.商业发展缓慢

4.

宋代出现了一股嗜古之风,影响到了艺术趣味、学术研究、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如宋代金石学的兴盛就是明显体现。这股嗜古之风的兴起说明宋代(  )

A.文化的内敛特征已经较为明显B.理学的影响波及到社会各方面C.商品经济冲击了儒学积极人世的观念D.中央集权的强化导致了文化疏离现实

5.

粗略统计结果表明:《汉书》《宋史》之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而《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 大雅之堂 ,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有些入选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与上述现象无关的是(  )

A.儒家正统地位B.经世致用思想C.官本位趋向D.重农抑商政策

6.

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 从微至巨 从贱至贵 排序分类。这表明明代科学(  )

A.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B.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C.受到 经世致用 思想的影响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7.

从下列徐渭和郑板桥的绘画和诗句中可以发现,明清文人画与同时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绘画的共同特点是(  )

A.线条流畅,构图丰满B.富有生活气息C.具有鲜明的人文内涵D.宫廷画风浓厚

8.

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指出: 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 现代 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 现代 事物为绝对尺度。 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  )

A.没有突破儒家理论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C.具有近代思想色彩D.有违儒家民本精神

9.

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的消息传到欧洲,马克思就断言: 只要整个文明世界的压力还不能迫使英国不用强制办法在印度种植鸦片和不用武力在中国推销鸦片,那么这第二次鸦片战争将会产生同样的后果。 这说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英国减少了对中国的鸦片走私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发展
C.对华走私鸦片导致英国商品难以扩大其中国市场D.扩大鸦片贸易是英国再次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

10.

1895年6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决定将洋务派兴办的一些民用工业 从速变计,招商承办 。(《东华续录·光绪朝卷128》)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洋务运动彻底破产B.清政府力图革新C.民族资本主义兴起D.中国近代化受挫

11.

1925年,黄埔军校长蒋介石发表演说:“ 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这说明(  )

A.国民党右派极力伪装革命B.国共两党经济纲领基本一致C.国共两党的社会基础趋同D.国共合作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12.

在上海,钢铁、猪鬃、桐油、棉花、生丝等物资在市区移动须经批准;3码(1码=0.9144米)以上的丝绵毛织物、0.5千克以上的糖或盐,由上海外运须经许可;2千克以上的米面、5千克以上的豆类、20个以上的蛋由外地运入上海也须经许可。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三大改造时期

13.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14.

冷战时期,美国通过《日美安保条约》等条约把台湾作为太平洋整个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反对日美安保同盟,并视之为对中国安全的威胁。但在70年代中日邦交谈判时,中方却同意搁置安保条约争端。究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B.苏联对中国安全构成主要威胁C.《日美安保条约》已经失效D.美日同盟关系开始趋于松弛

15.

邓小平同志指出: 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 乡镇企业崛起(  )

A.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C.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D.成为农民致富主渠道

16.

它被认为是中国从 市场开放阶段 过渡到 规则或制度开放阶段 的重大的战略举措,是国的第二次 改革开放 。它是指(  )

A.开放浦东B.中国加入APECC.中国加入WTO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7.

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英、法等国物价上涨2倍至2倍半,西班牙物价上涨则高达4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西班牙国内物资匮乏B.英、法工业水平超过西班牙C.西、葡竞争更为激烈D.西班牙较早进行殖民掠夺

18.

1870年,英国国会通过《初等教育法》。在国会讨论该法时,提案人福斯特说: 我们决不能再拖延下去……如果没有初等教育,为工匠提供的技术教育就缺少基础,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即使他们身强力壮,精力充沛,他们也将在世界的竞争中落伍。 他重在强调教育的(  )

A.经济功能B.政治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

19.

孟德斯鸠曾经写道: 中国的皇帝……据说他的帝国如果不公正,他将被剥夺去帝国和生命。 与其说法意义一致的儒家思想是(  )

A.法不阿贵B.克己复礼C.知行合一D.民为邦本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  )

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

21.

1933年3月9日,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授权财政部长把所有黄金和黄金证券转入国库,用纸币与之兑换;禁止金币、金条和黄金证券的出口,停止国外美元兑换黄金,放弃金本位制。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斯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美元的价值就不断下降。从政府购买黄金开始,到美元重新定值的三个月中,美元贬值40. 94%。这些措施不会产生的影响是(  )

A.农民债务负担减轻B.联邦政府大量获利C.国内商品价格下跌D.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22.

学者钱乘旦曾指出: 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解决 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 的主要措施是(  )

A.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B.推行农业集体化C.借助私人垄断资本D.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23.

1966年,当时被经济学界冷落的经济学家哈耶克(后为诺贝尔奖得主)在东京作演讲。谈到其自生自发秩序理论时,他激动地说道: 难道这一切不正是《老子》第57章的一句: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吗? 这说明他(  )

A.赞赏日本经济奇迹B.错误解读老子思想C.极力主张自由竞争D.要求政府降低税率

24.

2006年5月英国《卫报》指出:1989年是20世纪术最具决定性的一刻……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全球化 。形成 真正意义的全球化 的关键是(  )

A.苏东国家转向市场经济B.国际组织促进交流合作C.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D.美国实施单极世界战略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造成(中国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是中国人 在传统以内变化 的历史观……今天西方人从19世纪继承来的是发展的理想,而明清时代的中国人所看到的是在遥远过去的理想模式。这种对两汉唐宋伟大时代的缅怀是随着对蒙古人的痛恨而来的,外来的统治激起了对整个外来事物的敌视,逐渐这种看法对中国文明以外的任何东西毫无兴趣。这种对外部世界的厌恶随着中国人生活中内省意识的增强而来……从那时起,一定程度的对外部世界害怕和轻视的混合感情以及过分强调中国人独有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民族中心主义,最后这支配了中国的对外关系,使中国对外来的刺激有了思想和心理上的免疫力。
一般而言,一个民族主义集团因为害怕被其他一些集团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淹没而维护自己的特性和优越性,因此民族主义好像总与纷争和不安全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此相比中国人没有表现出文化上的自卑感,他们或许害怕政治上的征服,但对文化上的征服连想也不去想。因此,中国的排外性与完全相信自己文化的优越性结合在一起,中国不是作为一个文化小单位,而是作为一个大的民族中心主义的世界作出反应,甚至在其军事力量相对落后于这个世界的边缘地区时仍然非常相信自己文化的优越。因为有这些与民族主义的异同之处,我们称中国人先前的这种态度为 文化主义

——据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我们今日要把中国失去的民族主义恢复起来,用此四万万人的力量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这才算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天职。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而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说世界的文明要进步,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族主义过于狭隘,太不适宜,所以应该提倡世界主义……我们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我们要发达世界主义先要民族主义巩固才行。由此便可知世界主义实藏在民族主义之内。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 文化主义 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1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民族主义的变化。(8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阅读上述地图,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两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在 重商思潮 的荡激下,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比较突出的 士商相混 现象迅速扩大,成为影响遍及全国的社会潮流。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绅商,即士绅和商人两种身份的结合。例如:1895年,长江以北的南通新科状元张謇奉命兴办大生纱厂,成为 通官商之邮 的大绅商;1896年长江以南的苏州则有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库创办苏纶纱厂。 状元办厂 一时传为美谈。此外,还有许多进士与举人都弃士经商,成为知名的坤商。1905年左右,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各地商会的普遍设立,标志着绅商阶级的形成。绅商不仅是各地商会的倡议者,而且是各地商会组织的实际把持者,就绅商在商会中的地位和人数看,也可以称商会为绅商团体。

——摘编自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材料二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的结合。据估算,2008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为1.5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调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的输入地。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除了制度和政策原因之外,还因为其它许多因素的作用。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农民工和 民工潮 既是经济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转换都还没有完成的结果,最终必然消失。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绅商阶层形成的原因及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产生的社会条件及 农民工必然消失 的原因。(8分)
(3)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变化的整体认识。(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