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9.2015届 河北省邢台市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32 浏览数:122

一、单选题

1.

某思想家认为: 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

A.无为而治B.礼法并用C.礼乐仁政D.严刑峻法

2.

秦汉以后中国的皇权政体在其建立之初,是一项伟大的创制,因为它所取代和超越的,是以往那种狭蹙的制度模式 以下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
①结束封建政体,统一国家产生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③打破了宗法束缚,给各阶层民众提供发展契机
④三公制度确立,权力制衡机制形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

孔子曰: 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这表明孔子主张(  )

A.省刑慎刑B.先礼后刑C.废除刑法D.刑罚得当

4.

苏轼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5.

唐甄在《潜书》中写道: 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 其结果是 臣日益疏,智日益蔽。 而公卿们也因为 罕得进见,”往往 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于九州。 针对这一问题当时思想家提出的对策是(  )

A.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B.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C.天之立君,以为民也D.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6.

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 以宽纵失天下 ,“(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 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

7.

它用聚光灯照亮一个家庭,把这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很具体、很细致地描绘出来。但是,它又没有把这个家庭孤立起来写,而是把这个家庭放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来写,通过它的左右上下前后的联系,来描写当时整个社会的黑暗的、污浊的一面。 这本明代小说是(  )

A.《水浒传》B.《三国演义》C.《金瓶梅》D.《红楼梦》

8.

明儒之学用以应事,清儒之学用以保身;明儒直而愚,清儒智而谲;明儒尊而乔,清儒弃而湿。……才智之士惮于文网、迫于饥寒,全身畏害之不暇,而用世之念汨于无形,加以廉耻道丧,清议荡然,流俗沈昏,无复崇儒重道,以爵位之尊卑,判己身之荣辱。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清儒之学的转变B.清儒之学的转变深受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影响了清儒之学的转变D.清儒之学的转变为道光年间新思潮萌发奠定基础

9.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民对君可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材料观点类似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  )

A.权力制衡B.君主立宪C.天赋人权D.社会契约

10.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宣布英国国王是 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 。一切臣民在需要时都得作效忠至尊的宣誓,承认亨利而否定教皇的宗教领袖地位。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本民族的教会B.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C.摆脱罗马教皇控制D.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

11.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B.美国政府由选举产生对国会负责C.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直接选举产生D.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12.

进入19世纪,欧洲思想界面对两场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全方位的巨大变动,各种学说就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产生了许多 主义 。在社会政治方面影响最大的是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其中的 两场革命 是指(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商业革命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革命C.美国资产阶级革命 科技革命D.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价格革命

13.

哲学家迪卡尔因其思想不见容于当道,被迫流亡他国。他于1630年代旅居某个城市时,称赞道: 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翼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 这个城市是(  )

A.巴黎B.日内瓦C.伦敦D.阿姆斯特丹

14.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钱乘旦教授认为: 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 这段阐述中凸显了(  )

A.革命的风暴到此结束B.资产阶级共和派完全掌握了政权C.经济发展直接导致政权突变D.各政治派别认同了宪法的价值

15.

下表为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

年份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0

4

17

17

6

17

美国

33

20

53

9

67

35

从上表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二战后英美关税普降适应全球化B.30年代大危机导致英美降低关税C.英国加入欧共体后开始降低关税D.重商主义盛行使英国实行零关税

16.

对1929年 大萧条 原因的解释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体制C.收入分配的不公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7.

19世纪浪漫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得到加强,因为两者都(  )

A.强调情感和意志的统一B.强调了对新的工业技术的社会贡献C.反对帝国主义的扩张D.在启蒙运动中发现共同点

18.

民权指公民在政治领域里享有的民主权利,人民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以下哪组在近代以来的民权运动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

A.马克思 毛泽东B.林肯 马丁·路德·金C.伏尔泰 孙中山D.罗斯福 肯尼迪

19.

1982年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 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 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0.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 (蒋介石1937.7.17庐山)结合时代背景,各方对此讲话的态度错误的是(  )

A.国民党尽管还犹豫但已经准备作战B.共产党加快了二次国共合作的步伐C.日本对中国施以更猛烈的军事打击D.英美各国加大了对中国的支持力度

21.

建国之初,我国发展经济的战略是(  )
①由国家发动 ②以私人为主体 ③城市主导 ④优先发展工业
⑤农村主导 ⑥优先发展农业 ⑦内向型工业化 ⑧外向型工业化
⑨贸易保护政策

A.①④⑤⑦B.①③④⑦⑨C.②③④⑦⑨D.②⑤⑥⑧

22.

美国《时代杂志》一直关注中国的变化,以下四图均选自于时代封面人物,其中对应1969年中国民主政治悲剧的是(  )

23.

1961年—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 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qo下降到14. 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 逆城市化 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24.

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 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 的曲折过程,其中 有益补充 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C.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25.

如图所示,该宣传画反映了(  )

A.美苏两极支配着世界各种力量B.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色彩浓厚C.苏联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D.中国外交有重大突破和转机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 中朝 ,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尚书 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述评)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材料一 《论语·学而篇》中说: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说: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故曰: 俭,德之共也。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日: 侈,恶之大也。
材料二 (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的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1)材料一中孔子和司马光分别从何方面论述节俭的问题?中国古代倡导节俭观念的历史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实际上受到了西方文明怎样的影响?(4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1分)
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这一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他们将过去其本上看做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了 进步 这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观念。由于启蒙运动,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地改善,因此,每一代的境况都将比前一代更好。
……因而,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他们的时代 到来的社会背景是什么?(4分)
(2) 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地改善 人们的这种自信来源于什么?请任选法国的一位启蒙思想家并介绍他的主要观点(注意:介绍要准确详尽,只写名词不得分)。(4分)
(3)结合所学知识, 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是什么?(3分)

2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当他们认识到,只有仿效西洋先进的技艺,才能增加自己的抵抗西方侵略的能力时,他们就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迈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并由此而一步一步地走上新的历史道路。在这一仿效过程中,他们迟早就会意识到,只有进行更为开明的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才能使官僚体制有效地吸纳社会上的现代化精英,才能够更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非如此不能最终实现他们的既定目标。这一行为逻辑决定了,只要专制体制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过程一旦开始,那就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化转变的过程。所谓的开明专制化,就是专制政体的 旧瓶装新酒 ,利用皇帝的权威和既定的官僚体制,作为政治杠杆来推行现代化的转型。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为什么一个旧王朝在承受西方列强的挑战之后,最早的现代化选择,是一种开明专制化运动呢?(4分)清王朝是如何 一步一步地走上新的历史道路 的。(4分)
(2)如何评价晚清的开明专制化运动。(7分)

30.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梁启超的生平大事记

1884年,12

考中秀才

1889年,17

考中举人

1891年,19

接受康有为思想学说并走上维新的道路

11895年,23

协助组织公车上书,负责编辑《中外纪闻》

1896年,24

创办《时务报》,撰写《变法通议》

1898年,26

参与变法,负责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政变后流亡海外

1902年,30

创办《新民丛报》继续宣传改良思想,主 君主立宪制;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19011902

撰写《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倡导史学革命

1913年,41

出任中华民国司法总长

1915年,43

协助蔡锷策划武力反袁,发起护国运动

1918年,46

赴欧游学,目睹战后欧洲,反思西方文明,主张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拯救世界

1919年,47

参与五四运动,反对中国代表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

19221929

任职清华大学;病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说明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8分)
(2)结合材料概述梁启超政治观念的发展变化,述评梁启超的政治生涯。(7分)

31.

二十世纪的战争和和平(15分)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国家的民族主义开始产生分化和重新组合,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民族主义以英法为代表,竭力维护和固守原有的民族利益、殖民利益和新获得的霸权利益不放……第二种类型的民族主义以德国和意大利为典型,这是一种把民族主义推向极端、最为反动的民族主义……第三种类型是东欧和东南欧众多中小国家的民族主义。这些一战后刚获得独立的国家是帝国主义列强弱肉强食、角逐争夺的对象,无法主宰其民族命运,最后被拖入大战的漩涡,付出了惨重的民族牺牲代价。

——摘编自程人乾《一战结束后民族主义思潮在欧美国家泛滥》

(1)一战爆发的原因可以用下列名词来解释,请给这些名词下简明定义并举例证明。(8分)

名词

定义

示例

民族主义

帝国主义

军国主义

联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民族主义思潮出现分化的根源。并分析这种分化带来的各自影响。(7分)

3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解释与原始材料是否相符(15分)
材料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材料二 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 ……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日: 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7分)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愤怒并杀人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又反映了什么问题?(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