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0.2015届 重庆市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四)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4 浏览数:572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西周实行以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据此,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  )

A.从贵族制走向官僚制B.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帝国C.从世袭制走向选举制D.从封邦建国走向中央集权

2.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并至,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王符立论的出发点是(  )

A.重农抑商B.本末并重C.安定社会D.抑制兼并

3.

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

4.

在唐中期有了用硝石、硫磺、木炭制成火药的方法,至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 突火枪 等管形武器;战国时已有司南,后来人们用磁针制成了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上述材料突出说明宋代科技(  )

A.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B.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D.开始形成理论体系

5.

观察下边图表,中国民族工业在1919年、1936年两度出现发展高峰,其相似的原因是(  )

A.列强放松经济侵略B.国家实现政治统一C.政府政策措施推动D.经济结构趋于完整

6.

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写道: 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 陈独秀的这一看法最有可能形成于(  )

A.辛亥革命时期B.新文化运动初期C.五四运动前后D.国民大革命后期

7.

下列两幅形势图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斗争区域重心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  )
①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 ②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③毛泽东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④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根本改变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②

8.

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时指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的这一看法(  )

A.体现了 双百 方针的要求B.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C.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D.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9.

马克思说: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在马克思笔下的这一时代(  )
①欧洲与亚非之间开启商贸联系 ②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③殖民活动具有暴力血腥的特点 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0.

右边图表是某同学在笔记中整理的法国大事记(1789~1875年)对于该笔记反映的法国历史,最合适的主题概括是(  )

A.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D.欧洲霸主地位逐步丧失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 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最接近的是(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已经瓦解B.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C.国际力量呈现 一超多强 的局面D.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12.

有研究资料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冶金部,每年召开的大小会议达400次,下达的文件有1.5万多种,制定的指标多达18.6万个。1988年4月,前苏联一次就废除了12万多项决议、条例、法令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文件。上述材料集中反映出前苏联(  )

A.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臃肿B.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失误C.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严重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突出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早在先秦即已形成……(它)把人看成群体的分子,不是个体'而是角色,得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的结论,并把仁爱、正义、宽容、和谐、义务、贡献之类纳入这种认识中,认为每个人都是他所属关系的派生物,他的命运同群体息息相关。
希腊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价值,不可重复,不可替代。希腊人的个体生命意志突出地表现在行为处事上具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

——摘编自《略论中西人文精神》等

材料二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动植物学、医学等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政、西人议论之书等

——摘自梁启超1896年编撰的《西学书目表》

读西学书法 的结尾,梁启超写道, 方今四夷交侵,中国微也,数万万之种族,有为奴之 要之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

——摘编自黄爱平《西学与清代文化》等

材料三 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和侵略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摘编自1956年《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 冷战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 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摘自2004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西方传统思想对 的认识有何不同,(4分)试结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简要说明这一差异。(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编写《西学书目表》的时代背景,(4分)材料反映了梁启超怎样的思想主张?(4分)
(3)根据材料三,《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对于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学习要求有什么变化?(4分)试从国际形势、中外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请围绕 思想意识的时代性 或者 思想意识的多样性 主题提出看法并进行论证说明。(4分)

14.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人抓住了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的几十年时间,在短短的30年里走完了英国人用了100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跻身于世界工业化强国之列。这一时期,由于内燃机的发明和汽车的诞生,它的诱人前景使当时德国的汽车厂纷纷涌现。1901年,全德国只有12家汽车厂,职工1773人,年产汽车884辆;到1908年,德国的汽车厂已达到53家,职工12400人,年产汽车5547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汽车工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汽车年产量达2万辆,这是仅次于美国的汽车产量。

——摘自蔡玳燕《永恒的经典:德国汽车文化掠影》

材料二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不久,通产省召集汽车公司首脑商讨日本工业再建问题,制定出以小轿车产业作为今后工业发展龙头的计划,并将生产排气量1500毫升以下的小轿车作为日本经济发展龙头的战略。1952年制定的《关于引进有关小汽车的外资的计划方针》提出不准与外国制造商实行资本合作但鼓励技术合作的主张。该政策从1952年一直贯彻到1969年,在此期间日本通过技术消化吸收,成功完成由军用到民用,由公共用途汽车向小型乘用车的历史转变。到1970年,日本汽车生产总量达到500万辆,居世界第二位。

——摘自《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汽车产业政策与汽车工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工业化的突出特点,(4分)并进一步分析20世纪初德国汽车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在战后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日本政府起到了哪些具体作用?(6分)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对其经济有何影响?(2分)
(3)2009年以来,中国汽车产销连续5年世界第一。结合德、日两国的发展经验和当前实际,请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建议并予以说明。(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