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
“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594年鲁国
“初税亩
”。……围绕
“争霸
”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
——《吕氏春秋·审分》 (1)材料二中的
“公作
”、
“分地
”各指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0分)
材料三 (1840—1842年)这场现在看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华夷之战无异。朝野上下
“剿夷
”
“讨逆
”一类的词语风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在震惊与恐惧中认识到英夷的强大,照会中对英国的称呼也由夷转变为
“贵国
”。《天津条约》(1858年)明文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
‘夷
’字
”。至1861年,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成立,并由一个临时
“专办外交及通商事件
”机构逐渐扩展为
“策富强总汇之地
”。至此,
“夷务
”变为
“洋务
”,并成为大清国第一要务,
“洋务
”一词也取得正式的地位,泛指一切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事务。
——节选自马嘉利《变“夷”“洋”与“洋”之变》《华章》2012年第29期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10分)
材料四 关手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西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3)大陆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台湾史学界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请阐述他们各自的理由(4分),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