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88.2014—2015学年度 安徽省黄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28 浏览数:135

一、单选题

1.

《韩非子·有度》记载: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B.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C.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D.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

2.

《史记》记载: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对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修建之初所起到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A.有助于秦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推动了 扬一益二 现象的出现C.印证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D.沟通了珠江和长江水系的交通运输

3.

雕版墨印本《汉西域诸国图》为北京图书馆之馆藏文物,反映了汉代西域诸国分布以及交通路线。全图标注地名七十多处,形象地表示了天山、葱岭、北山、南山、石山和积石山及其名称,并清晰地绘出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两条路线,该图对研究西域地理沿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该图表述正确的是(  )

A.是西汉时期已经发明造纸术的佐证B.该图绘制技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C.是西汉政权有效管辖西域的历史依据D.应该是根据更为古老的文献翻印而成

4.

清人戴震说过: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批判了清政府刑罚吏治的严酷B.看到了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性C.主张日常生活应遵循理学观念D.肯定宋明理学维护了清朝统治

5.

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图1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A.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B.中国人民的探索抗争C.中国近代化步履艰难D.旧民主主义革命悲歌

6.

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该观点(  )

A.抨击顽固派的因循守旧B.批判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 C.肯定革命派的政治主张D.怀疑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

7.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指出: 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要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另一版专用于社论。通商口岸报纸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业和地方消息,在维新派报纸中却明显地缺乏。这些社会精英的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报道,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这种类型的报纸表现了一种明显的民族主义的倾向。 对学者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维新派不关心社会经济发展B.民族主义倾向带有明显反帝色彩C.寻求立国之道表现为变法图存D.社会精英主张代表普通民众诉求

8.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 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这则日记反应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时期西征军攻克武昌B.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C.北伐军占领武昌推翻军阀统治D.渡江战役武汉获得解放

9.

1917年8月毛泽东致信黎锦熙说道: 近顷略阅书报,将中外事态略为比较,觉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五千年流传到今,种根甚深,结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 对该信件中毛泽东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A.提倡效仿西方建立民主共和政体B.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C.倡导推翻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D.主张以新思想文化改造中国

10.

图2是中国近代史上某一历史事件的路线图。这一历史事件(  )

A.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找到了符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C.播撒下中国革命新的希望和火种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11.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图3中与该纪念日的设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12.

图4为洪学智将军(安徽金寨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为西柏坡纪念馆的题词,西柏坡之所以在党史上彪炳千秋的原因是在这里(  )

A.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B.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D.为即将建立新中国做了准备

13.

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 这是某西方报纸对一次重要国际会议的评论,对中国出席该国际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

A.新中国首次以安理会五大国之一身份出席该会议B.为促成印度支那实现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C.求同存异 推动亚非各国团结反帝局面出现D.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及所属机构的合法席位

14.

图5所示,反映了某一时期当时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状况。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B.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C.是发展当今农村经济的最佳范式D.起到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作用

15.

下表显示了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出口走势比较,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  )

A.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B.民营经济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C.国有企业改革有待艰难破冰D.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16.

邓小平在与方毅、刘西尧等同志的谈话中指出 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 错误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对材料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教育部胆子小说明当时右倾思想干扰教育工作B.怕又跟着我犯 错误 说明邓小平仍然受到排挤
C.解决具体思想和实际问题表现为当年恢复高考制度D.这一谈话冲破了 两个凡是 思想带来的观念禁锢

17.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下列能印证 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的史实是(  )

A.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B.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C.以 陶片放逐法 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D.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18.

意大利文学家彼特拉克被称为 人文主义之父 ,对其所处时代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

A.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B.资产阶级革命与掌权C.资本主义体系初步形成D.思想启蒙的理性时代

19.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做出发明。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  )

A.发明家发明创造对工业革命进程影响不大B.科学原理没有广泛运用于历次工业革命C.现实需要是推动工业革命开展的强大动力D.科学研究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20.

2014年9月在苏格兰就独立举行公投前夕,苏格兰政府首席大臣、支持苏格兰独立的亚历克斯·萨蒙德曾说 我认为,她(女王陛下)将乐意成为苏格兰的女王,我们很荣幸她成为这片土地的君主。 英国白金汉宫一名发言人9日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不会就苏格兰即将举行独立公投发表讲话。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英国女王可以决定苏格兰的去留B.女王不表态做法背离英国政治传统C.独立之前女王不是苏格兰的君主D.国王在英国国家体系中有独特地位

21.

学者龙太江在《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中指出: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对美国宪政发展表现出的政治妥协理解错误的是(  )

A.两党相互制衡的宪法规定体现了政治体制的妥协B.参众两院议员席位的分配体现了多元利益的妥协
C.人民权益的保障体现了宪政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妥协D.政治妥协有利于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2.

在世界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意大利出现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运动

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在意大利确立

B

马丁·路德提出信徒皆为祭司 思想

否定了教皇、教士的特权地位

C

莎士比亚热情讴歌人是万物的灵长

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在世界范围扩展

D

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卢梭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23.

《杜鲁门回忆录》中记载 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地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导致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B.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C.体现了美国对日扶持政策D.推动北约与华约组织对峙

24.

下表是1931~1966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欧美主要国家获奖人数统计。由此可见(  )

国家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人数

68

31

6

19

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B.美国科研水平世界领先C.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D.新经济 在美国发展迅速

25.

图6所示法郎纸币上印有某一法国艺术家头像及其代表作品,对有关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该绘画表达了画家大卫对人民追求自由的肯定B.该绘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C.该货币可以作为今天法国对外贸易的结算货币D.该画作的特点为重视色彩的作用画面辉煌瑰丽

二、材料阅读

26.

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以适应时代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务 正法度之谊

——均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重要影响。(6分)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虽然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但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早已经吹响了 解放人自身 的号角……但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7—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明清启蒙思想缺陷性的原因。(7分)
材料三 张、康之尊孔,固尝宣告天下,天下未尝非之,而和之者且遍朝野。愚曾观政府文官试题,而卜共和之必将摇动,今不幸而言中。张、康虽败,而共和之名亦未为能久存,以与复辟论相依为命之尊孔论,依旧盛行于国中也。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917年)

(3)根据材料分析陈独秀对孔教的态度及其形成主要原因。试评析该观点。(8分)

27.

世界各地区文明不断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借鉴,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英)培根《新工具》

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英国近代汉学家麦都思

(1)概括材料一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5分)
材料二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国初年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 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百度百科·西学东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历史上的两次 西学东渐 的不同之处,并归纳说明清末民初先进中国人对 西学东渐 现象认识的的特征。(9分)

28.

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解放运动引领社会发生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 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大声疾呼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孙中山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 10月9日)

(1)材料中孙中山为 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而进行的理论创新是什么?以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史实说明孙中山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5分)
材料二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根据材料回答中国革命第一步的任务是什么?并指出为实现这一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到的正确道路的答案及结果。(6分)
材料三 1992年1月19日到23日,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这段日子,是极不寻常的日子,它将永远记载在深圳建设的史册上,永远记忆在深圳人民的心坎里。
东方风来满眼春 。小平同志来到深圳,使深圳进一步涌起改革开放的春潮。小平同志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陈锡添《东方风来满眼春》(原载于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邓小平在深圳考察前后谈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分析邓小平谈话的主要意义。(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