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9.2014—2015学年度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期终结性评价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4 浏览数:122

一、单选题

1.

管仲认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孟子说: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材料表明(  )

A.孟子和管仲的主张相悖B.二者的道德理念完全相同C.两者共同点是政在得民D.两者的出发点都立足于民众

2.

命名习惯很大重读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 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3.

明代法律规定: 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明代婚姻观理学色彩浓厚B.明代基本实现了男女平等C.明代政府鼓励寡妇改嫁D.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4.

黄宗羲说: 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 赵翼说: 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 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  )

A.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B.强调 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D.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5.

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在《遗折》中说: 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此段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

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

6.

汉武帝 尊儒 ,康有为写《孔子改制考》,袁世凯 尊孔 ,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 ,当前的 国学热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也不尽相同。对此理解较为科学的是(  )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7.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但内涵和影响有别,两者互有促进,有先后之序。 可见两者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

A.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B.强化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C.在不同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D.构想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架构

8.

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自然界俨然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械装置,这一架机械制造可以观察、实验、测量以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由此推理,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认识。 材料意在说明(  )

A.17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B.自然科学发展对启蒙运动有借鉴意义C.启蒙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D.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9.

1977年10月,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下列对此次高考的评价,符合史实的是(  )

A.说明国家政治路线实现中心转移B.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望与尊重C.反映教育界已经实现了拨乱反正D.国家教育领域带有浓厚的右倾遗风

10.

鉴于马歇尔计划推崇经济、私人、消费、无限制、可复制的生活模式,大众媒体倡导个人主义、脱离教会,鼓吹不信神。1946年教皇批评说,这与梵蒂冈和基督教民主党鼓励以社会为中心,集体的和福利的社会是相悖的。教皇的这一认识说明(  )

A.美国全面控制了欧洲的社会价值观B.当时欧洲个人主义泛滥C.美国文化观未得到欧洲的普遍认同D.战后欧洲出现信仰危机

11.

我们从右边这幅《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路》画中,看到的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柔和深远的云天,给人的时空和色彩的感觉妙极了,这种真实感能唤起每个人如同身临其境的回忆。下列与该画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

A.《马拉之死》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C.《格尔尼卡》D.《日出·印象》

12.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瞿林东在《中国史学散论》中指出 一个民族,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过往历程、现实状况,而且还可以揭示他的未来的方向。 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阐明了史学家的政治眼光B.阐明了对历史的重视C.阐明了历史学对现实的关注D.阐明了历史学的价值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

朝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

理论类

4

9

16

30

实验类

12

10

3

1

技术类

84

81

81

69

——李思孟《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哪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

——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9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1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中日两国在近代历史上有着相似的开始,也几乎同时开始近代化,但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一书中总结日本明治维新后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时说: 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特点。 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两次飞跃都与高水平的教育发展有关。
日本明治至大正年间适龄人口三级教育在学率变化情况

年度

义务教育就学率(%)

中等教育在学率(%)

高等教育在学率(%)

1880

4106

1

03

1885

4962

08

04

1890

4893

07

04

1895

6124

11

03

1900

8148

29

05

1905

9562

43

09

1910

9814

159

1

1915

9847

199

1

1920

9903

25

1

1925

9943

323

25

材料来源 :日本文部省,《日本の成长こ教育》,帝国地方行政学会
材料二 1887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曾向李鸿章建议每年投入一百万两白银进行教育改革,李鸿章认为开销太大,但李提摩太说这会带来百倍的收益。李鸿章问什么时候能见成效,得到的答复是20年,李鸿章说: 我们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1898年,近代改革家王照对康有为说: 我看只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天改变,才能实行一切新政。 康有为说: 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如何来得及?
1905年,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他对孙中山说: 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者,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唯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孙中山说: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日两国对待教育的观念有何不同,并简析造成不同态度的原因有哪些。(16分)
(2)有人认为,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的 短视 ,是导致中国近代化探索不断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做出的符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救国之举。你如何看待以上的观点,围绕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