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0.2014—2015学年度 重庆市部分区县高二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4 浏览数:156

一、单选题

1.

某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发现有一部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事态人情。这部作品最有可能是(  )

A.《老子》B.《孟子》C.《诗经》D.《离骚》

2.

有学者认为,宋代是近世的开始,其中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平民阶层喜闻乐见的俗文化逐渐兴起,并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下列选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有(  )
①狂草的出现凸显对个性的追求 ②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③《清明上河图》描摹市井风情 ④能歌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3.

明清之际某思想家提出: 君子之为学也,……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救之。 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故曰: 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 ”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  )

A.主张经世致用B.力挽儒学危机C.维护理学正统D.反对盲从孔子

4.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 老农 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 老中医 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

A.注重对经验的总结B.缺乏创新和逻辑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D.与农业息息相关—

5.

下表是一位同学运用多元史观对近代某一思想的评价。据此判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兴起的历史事件是(  )

史观

评价内容

全球史观

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体现了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近代化史观

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文明史观

反映了封建传统又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承认了中学不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客观上使中国人由传统文明开始走向现代文明。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6.

20世纪初期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中,陈独秀说 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李大钊指出孔子是 历代专制之护符 ,吴虞说 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促成上述言论产生的历史因素,不包括(  )

A.民国初年共和徒有其表B.反对尊孔复古逆流的要求C.清王朝的腐朽反动统治D.民主自由思想的广泛传播

7.

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到: 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 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民主义(  )

A.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C.是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8.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大批文化团体、文化名人都集中到了重庆、成都,以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沿海及北方城市的大中专院校纷纷内迁,据统计:至1944年,中国高等院校发展到145所,四川地区就有近70所。材料反映了我国抗战时期(  )

A.文化教育重心的西移B.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C.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D.民众教育的发展迅速

9.

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列举出如下大事,请你为它选择一个最为准确、全面的主题(  )

1.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大业由此展开。

2.中共中央平反各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和干部政策,并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共中央清算了文艺领域的极路线。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

4.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并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民教育迅速复兴。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B.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春天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完善D.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10.

马丁·路德发表了 九十五条论纲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两者主张的共同点有(  )
①都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 ②都反对信仰天主教
③都抨击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④都利于冲破封建思想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1.

科学革命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下列对下图所反映的这部著作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是受工业革命影响而取得的科学成就B.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C.为理性主义的兴起奠定了科学基础D.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12.

近代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他们 反对理性和判断,重视想象和情感;反对工业化社会对人性的漠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下列选项中,属于其中的代表人物是(  )

A.莎士比亚B.雪莱C.雨果D.狄更斯

二、材料阅读

13.

(20分)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_。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人文主义源于古希腊,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西方人文精神关注更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 为学 的, 为学 就是指一个人要通过对知识无尽的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而中国的人文精神,习惯于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体认一切,将人视为群体的一分子,而非个体。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 为道 的,人是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

——摘自吴惠红《中西人文精神异同探析》

材料二 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九五六年四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西方传统思想对 的认识有何不同?(4分)结合孔子和古希腊思想家的主张简要说明这些差异。(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对待学习外国文化的基本主张。(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毛泽东提出这些方针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意义。(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 为改变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树立忠孝风尚,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汉书·武帝纪》记载: 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汉武帝也推广文翁的做法,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在西方学者看来,文艺复兴时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 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 当时诸如布鲁日、阿尔伯蒂和马基雅维里等人文主义者,都相继从不同角度论证和阐述财富不仅仅能给人以生活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确立社会的尊严地位。同时,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生的目的是现世的享受而不是死后的永生。

——摘编自梁民愫、吴佳娜等《近代西欧转型时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材料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价值观念的变革呈现出一个高峰。知识精英看待 天人之辩 时,不再把 (自然)理解成超人的主宰(上帝、神),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机械论的宇宙图式, 质力相推 的世界,在自身固有的 动力 作用下的不同展开。这意味着 力量 上升为宇宙的本质。梁启超说道: 若何而自勉为优者适者,以求免予劣败淘汰之数,此则纯在力之范围,于命丝毫无与者也。……故明夫天演之公理者,必不肯弃自力不用而惟命是从也

——摘自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宣扬的主流价值观及其主要途径,(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甲午战后知识分子价值观变革的主要原因,(4分)分析材料三中提倡的新价值观对近代社会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
(4)综上,围绕 价值观变化与社会变迁 拟定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