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2.2014—2015学年度 四川省乐山市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26 浏览数:227

一、单选题

1.

由嘉州传统文化促进会、嫘祖文化促进会主办的首届中华嫘祖母亲祭祀典礼(下图)于2014年4月26日上午在乌尤寺前山门举行。该典礼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理念明显受到了(  )

A.礼乐制度的影响B.宗法制度的影响C.科举制度的影响D.分封制度的影响

2.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从秦朝的历史来看,对其解 读不恰当的是(  )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B.秦朝可能统一了全国文字C.秦朝在推行分封制D.秦朝曾设丞相、御史等职

3.

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依据下图展示,空格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

A.世卿世禄B.才能道德C.文化文章D.门阀地位

4.

宋朝有一条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 ,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 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5.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可能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

从下图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正面战场始终抗击侵华日军的主力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C.抗战前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伤亡惨重D.政府军队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7.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 从君主到民主 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A.发动了武昌起义B.终结了清朝统治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了《临时约法》

8.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 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9.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这条 相反的道路 是指(  )

A.工农武装割据 道路B.国共合作道路C.民族统一战线的道路D.城市中心道路

10.

好花终须绿叶扶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 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村民选举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

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采集自教科书中的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49—1956年B.1956—1966年C.1966—1976年D.1978—1988年

12.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几句诗。该提问可能涉及的是(  )

A.中美关系问题B.台湾问题C.西藏问题D.钓鱼岛问题

13.

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14.

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历史发展的图片,这些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B.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

15.

仔细阅读下图。对该图所示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  )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C.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重要力量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

16.

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 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

A.小国寡民B.轮番而治C.人民主权D.独立自治

17.

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同学在研究《雅典民主政治》中写道: 我心目中的伯里克利是一个改革家。他活跃于政治舞台,在他努力下,债务奴隶因而得以解放,雅典国家得以形成。 这段文字(  )

A.结论和史实都有错误B.史论结合,论证严密C.结论正确,史实有误D.结论有误,史实正确

18.

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帝国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有效解决这一困难,帝国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  )

A.《十二铜表法》B.公民法C.万民法D.自然法

19.

有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由多数党领袖组阁 ②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③首相是内阁政府首脑 ④掌握司法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

1787年宪法使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1.

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马克思这段话中的 国家 指的是(  )

A.德国B.英国C.法国D.美国

22.

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说明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两极格局瓦解B.美苏两极对峙C.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3.

某组织规定,参加它的国家会议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那么该国际组织最有可能是(  )

A.联合国B.华约组织C.不结盟运动D.欧洲共同体

2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形成、日本兴起、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些事件突出反映出(  )
①新兴力量冲击着美国的霸权 ②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③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并不太平 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二、材料阅读

25.

(30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古今中外,各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分布图
(1)指出材料一中各图所展现的政治体制。(8分)图3体现了美国政体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3与图2相比在国家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之处。(4分) 简析图4与图3所示政体的本质区别。(2分)
材料二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四 第12条: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第15条: 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 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历程。(4分)材料三、四分别出自法国和德国的哪部政治文献?(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部文献颁布的历史作用。(4分)
(4)通过对中外政治体制变化的研究,请你谈谈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认识。(2分)

26.

国家的外交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 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 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 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及建交方式的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四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成就及其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 转型 的时代背景。(4分)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新时期中国外交转型有何建议?(2分)

Baidu
map